本溪:林改政策得人心 林下遍地是黃金

中國網 | 時間: 2010-11-17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本溪滿族自治縣地處遼寧東部山區,總面積3344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其中農業人口20萬,自然地貌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以林為主的山區縣。全縣林業用地面積413萬畝,每人平均16畝,每人平均耕地面積1.2畝。1983年以來,雖然歷經了三次林權調整,但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群眾沒有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只盼望什麼時候能砍樹。2006年本溪縣在全省率先開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縣明晰産權任務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正有序推進,涉及農戶5.1萬戶,農民16.9萬人,群眾滿意率達98%。

分山到戶後,怎麼讓農民致富,成為縣委、縣政府一直思考的問題。本溪地處東北林區,84%的森林是生態公益林,商品用材林落葉松的生長週期要40年,紅松要80年~120年,光靠砍木頭沒有出路,必須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能夠實現“林興民富”的林改新路子。我們組織林改工作人員深入鄉村調查研究,發現並及時總結了謝廷庫、李寶庫等一批發展林下經濟率先致富的典型。縣委、縣政府理清思路,明確提出本溪只有在發展林下經濟上大做文章,走一條長、中、短相結合的發展之路,把山當田耕,才能鞏固林改成果,實現“生態優、農民富”。

一、動真情,辦實事,破解林地經濟發展難題

林改後,農民擁有了林權並不等於擁有了財富。為了“扶開工送一程”,縣委、縣政府將抓好林改工作上升為黨委和政府服務“三農”的中心工作,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書記抓林改的工作機制,及時解決農民發展林地經濟在資金、資訊、技術等方面的諸多難題。

一是破解投入難題。林權到戶後,缺少資金成為制約農民發展林地經濟的“瓶頸”。縣委及時組織開展了黨群共同致富“雙結雙帶”協作區活動,充分發揮全縣機關幹部的資金、技術優勢,與林農結對子,為林農發展産業服務。到目前為止,全縣3941名機關幹部與全縣2.5萬農戶結成對子,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5億多元,發展林地經濟。同時,縣委、縣政府積極協調金融部門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整合支農資金,對發展紅松、榛子、刺五加等地方特色林地産業項目每年補貼超過1200萬元,充分調動了林農發展林地産業的積極性。

二是破解資訊難題。為了適應改革後産業發展的需要,我縣投資800多萬元于2007年新建了縣林業綜合服務中心,在一些重點鄉鎮建立了鄉鎮林業綜合服務中心,專門為林農提供林權管理、林木交易、林業諮詢、林業“三證”辦理和發展林地經濟等一條龍服務。編制了村級簡易森林經營方案,制定了森林採伐限額分類分配、直接到戶、伐前公示等制度,簡化並部分下放了集體林採伐設計、審批和驗收等管理事權。中心成立以來,辦理採伐許可證等2萬餘筆,為林農提供法律、實用技術諮詢9000余次,發佈資訊3200余條,辦理林木交易320余件,服務林農達16萬人次。

三是破解技術難題。為了加快發展林地産業,在全省率先實施林業站垂直管理改革試點,人、財、物由縣林業局垂直管理,將林改後服務林業産業、服務多种經營生産、引導林農致富的重要任務交給林業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實技術力量,不斷提高服務林農的水準。組建森林經營合作組織120個、各類專業協會44個,農民經紀人隊伍1200多人。五年來,全縣建成百畝以上各類示範園和標準園900個、綜合示範小區39個,林業産業已經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為全縣17萬林農開闢了一片廣闊的致富基地。

二、樹典型,抓推廣,林地經濟初具規模

均林到戶後,我們及時總結推廣了謝廷庫林下種參、李寶庫發展山野菜、王鑫發展果材兼用林等發展林地經濟致富的典型,適時出臺了20多個文件,制定了100多條惠農政策,全縣林農發展林下中藥材、山野菜、果材兼用林、森林旅遊和林副産品加工等五大産業,已經初具規模。

一是林下中藥材遍地開花。全縣已發展林下中藥材32萬畝,其中林下參27萬畝,刺五加等中藥材5萬畝。本溪縣東營坊鄉南營坊村現有農戶521戶,人口1910人,每人平均林地33.5畝。林改後全村100%的農戶都發展了林下中藥材,其中林下參5160畝,每人平均2.7畝。林下參儲藏價值量每人平均67.5萬元,百萬以上農戶12戶,千萬以上3戶,億元以上1戶。

二是林下山野菜四季飄香。廣大林農發展綠色無公害山野菜10萬畝,其中刺龍芽8.7萬畝,大葉芹等山野菜1.3萬畝。本溪縣宮堡村,2005年林改後,34戶農民聯合經營林地370畝,通過立體經營綜合利用,套栽山野菜刺龍芽120畝,每戶年收入可達8000多元。

三是果材兼用林碩果纍纍。全縣發展果材兼用林已達95.3萬畝,其中紅松57.5萬畝,山核桃18萬畝,榛子15萬畝,紅松嫁接園4.8萬畝。北湖純土特産品生産專業合作社註冊資金100萬元,社員123戶,建成核桃園3處,紅松園2處,榛子園4處,建立各類産業基地6000多畝,年産值達1200萬元,社員每年可分紅8000多元。

四是森林旅遊迎來八方客。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大氣力打造森林旅遊産業,現已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一處,省級森林公園三處,森林旅遊總面積20多萬畝。其中,關門山森林公園每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年收入超千萬元,帶動了周邊地區林農就業,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五是林副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安家落戶。林改後,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加大農事龍頭企業招商力度,用優惠政策引進了匯源果汁、龍寶集團、森秀藥業、森澳葡萄酒業等10多戶農事龍頭企業落戶我縣,它們分別從事中藥材、林蛙、山野菜、幹堅果等林副産品精深加工,帶動農戶上萬戶,年增效益1.2億元。

三、生態好,農民富,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我縣通過發展林下經濟,樹立了“不砍樹,也能富”的新理念,初步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一是林區治安形勢明顯好轉,森林管護得到加強。林權到戶後,林農的資源保護意識明顯增強,自發上山護林防火和制止林業“兩亂”,亂砍濫伐、盜伐林木現象明顯減少,全縣林業案件發案率下降了61%,連續五年無森林火災、無重大毀林案件發生。

二是森林資源迅速增長,造林面積成倍增加。林改極大地調動了林農造林、護林的積極性,由過去的“要我造林”變成現在的“我要造林”,甚至“搶地造林”,造林的品質和數量連創新高。五年來,全縣每年植樹造林超過10萬畝以上,累計達到55萬畝,其中非公有製造林佔80%以上,是改革前10年造林面積的總和。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森林覆蓋率分別由林改前的379.5萬畝、1560萬立方米、75.6%增加到411萬畝、1805萬立方米、76.8%。林改後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三是林業産業蓬勃發展,農民致富步伐加快。林改後,我縣全面實施現代林業“五個一”工程規劃,各類産業基地每年發展超過15萬畝,累計達到90多萬畝,林業經濟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2009年,農民每人平均涉林收入達到4560元,比改革前提高了五倍,佔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比重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60%,林地經濟已經成為我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批林地産業項目陸續見效,林改的成果將進一步凸顯。目前,林農年收入超過10萬元以上的2000多戶,百萬元以上的70多戶,山上資産超億元的2戶,還出現一批百萬元戶村。全縣僅林下參一項儲藏價值量每人平均已超過15萬元。

改革使本溪縣的“八山”變成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成為林區群眾創業致富的基地。群眾高興地説:“林改政策得人心,分林到戶種人參,興林富民政策好,林下遍地是黃金。”(中共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委、本溪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