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國學應與民主科學的公民教育相適應 |
中國網 | 時間: 2011-03-10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3月7日,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學學會會長、武漢大學教授彭富春接受了訪談。彭富春教授因有關“國學”的觀點在網上曾遭受熱議。本屆“兩會”上,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我這次提了一個國學建議案,主要是強調國學應該跟民主、科學的公民教育相適應,這個建議案是比較溫和、公正的”。 該議案的主要內容有三點:第一,國學不能等同於儒學、孔孟之學,否則就變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二,孔孟之學傳授的是“四書五經”,而不是《三字經》和《弟子規》。孔孟之學不能等同於《三字經》、《弟子規》。第三,很重要,學習這些國學經典,哪怕你認為《三字經》和《弟子規》很好,也不應該教小孩背誦。 彭富春認為,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應當與當代社會現實結合,庸俗和迷信部分應當拋棄。和訊網為本次訪談提供了嘉賓支援,並徵集了部分問題。 以下為訪談實錄: 恢復傳統節日,改良過節的方式 中國網:首先我想請您介紹一下,本屆“兩會”您的議案有哪些? 彭富春:我本身是武大的哲學教授,所以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教育和文化,因為這是我的專業,這次我主要是提出了兩個議案。第一個就是國學教育和公民教育相結合、相適應,第二個是針對我們現在傳統文化的復興,就是傳統節日變成了我們國家法定節日,那麼我就提出一個議案,傳統節日我們應該恢復,當然是應該改革創新,應該在我們的當代社會要有新的慶祝傳統節日的方式,我主要是提出這兩個建議。 中國網:您所説的改革創新,能不能具體跟我們介紹一下,指的是哪些? 彭富春:你是講的這個傳統節日,對吧? 中國網:對。 彭富春:長期以來,也是建國以來,我們主要的節日是政治性的節日。傳統節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輕視,甚至不允許過,那麼過這個傳統節日我覺得非常好,你比如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還有中秋、重陽,我覺得這些節日都非常好,對於保證我們的傳統文化起一個載體的作用。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要注意傳統的節日有它的限制,這個限制是什麼呢?因為傳統節日都是在自然節氣,就是我們地方講的“二十四節氣”,當然它不是每個節氣都成為,而是“二十四節氣”當中最重要的幾個環節,一種自然性的節日。我們在這麼一個節日的基礎上又賦予一些特別的人文內涵,我們慶祝它。但是現在中國已經從農村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由鄉村走向城市,由傳統走向現代,在這樣一個形勢下,我們的慶祝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我對春節和傳統節日的慶祝也有一個思考,同時也結合了很多調研。它有很多很好的東西,比如説,春節它凝聚著親情,春節我們過去講團圓,元宵很熱鬧,那麼端午呢,雖然有人説是在懷念屈原,有人説是對一種龍的圖騰的紀念,但是它有一種春天的豪邁氣息。中秋呢,月下思念,又很溫情浪漫,這是很好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它有它不好的東西,哪幾個不好的東西呢? 第一個有迷信的成分,比如説我們要去拜財神,燒頭柱香,我覺得只是説某種教義的信徒他做這個事情就很好,但是如果變成一個城市居民、市民的普遍性行為,這個就要思考一下。那麼還有清明節,我們追憶先人、追憶遠離這個世界的親人,這是種很偉大的親情。但是我們一定要考慮我們的紀念方式,是燒紙錢、放鞭炮,還是獻一朵鮮花給他。因為,清明節現在居然演變成一個交通擁擠、身心疲憊的節日,我認為這種場合應該是非常的安寧,在這種寧靜的氣氛當中和我們逝去的親人們在心靈上能夠聚會。至於燒紙錢、放鞭炮這種行為,我覺得可以考慮在我們的時代能夠有所革新,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 第二個我覺得還隱含著一些東西,譬如放鞭炮,放鞭炮我們知道是通過放鞭炮驅趕不好的東西,這個不好的東西叫“年”。但是,在一個寧靜的時代裏放鞭炮並不是很好,我們現在居住在城鎮或是大都市,放鞭炮它畢竟還是有很多不好的方面,所以有一段時間是禁止放鞭炮。現在改為“限”,但是限的不徹底。請網友也不要生氣,我認為放鞭炮是一種野蠻的行為,為什麼這麼説呢? 第一個是噪音,我們現在城市裏充斥著汽車的噪音,往往從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是連續不斷的噪音,一般人很難忍受這個東西,尤其是到深更半夜的時候也有人在放鞭炮;第二個空氣污染,現在城市汽車尾氣嚴重,鞭炮的污染程度也不小;第三個是容易導致火災,威脅人身和財産的安全,這個已經有案例,北京和全中國都發生過很多;第四個我覺得還很浪費,我們中國從過去沒吃沒喝到現在的小康、溫飽,一部分人富裕起來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我們現在還有很多貧困的人群。我們還有存在大學生讀不起書,還有很多下崗的工人。因此我有一個建議,並不是強迫誰,我們把這個放鞭炮的錢,我們放一個鞭炮至少得上百,還有的得上千,更多的上萬,我們能不能把這個錢成立一個基金會,來捐助那些窮困的人,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慈善的表現。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我在德國讀書的時候,我拿的是一個基金會的獎學金,設立者是德國的總統,我們知道總統逝世的時候,德國是送鮮花。他死之前就給他的親友,跟他的同道講,我死的時候你們不要送這個東西,你們把送給我鮮花的錢,成立一個基金會,捐助那些貧困子弟讀書,我覺得這個是很偉大的。 當然也有很多人覺得過年放鞭炮很吉利,認為我這種提法傷害了他們。這個我也不能強迫他,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權力和自由,但是我想通過教養、熏陶,通過文化境界的提升,大家可以逐漸改變自己的想法。 再一個是庸俗,我們現在過節都是請客吃飯還有發紅包,發紅包我覺得祝福平安的意義很好,但是如果摻雜著利益暗送就不太好。中國的節日大多數是私人性的節日,以家庭為中心,比如説春節、中秋,少數是公眾性的,比如説元宵、端午大家都出去,但基本是私人性、家庭性的行為,我覺得在這個時代過這個節日要由私人性、家庭性變成公共性,你比如説從這個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我們的社區、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城市要考慮到政府怎麼出面組織這麼一個民間行為,比如説在大型體育館、大型的劇院、音樂廳來做公演。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可以借鑒西方的節日慶祝方式,比如狂歡節、耶誕節,一種公共場所的聚會,各種特定的節日,幾天幾夜露天的音樂會或者表演,中國這種節日也應該走出這個家庭性的慶祝,也要走出這種傳統廟會這種形式,這是我建議的主要內容。 國學應該跟民主、科學的公民教育相適應 和訊網網友:我們知道您對國學一直都很有研究,那您對社會上的“國學熱”怎麼看,這股熱潮的背後是不是還存在什麼問題? 彭富春:這次是這樣,因為很多人對我有懷疑,網民拍磚拍的很厲害,有的網站好像有10萬網民拍磚,使用了很多非理性的語言,但是我覺得這種暴力語言沒有太大實質意義。我們需要的是思想,思想是比什麼都重要的。我想講這麼一個事情,我這次提了一個國學建議案,主要是強調國學應該跟民主、科學的公民教育相適應,這個建議案是比較溫和、公正的。 那麼對於這個建議案的提出,有人質疑我的工夫做的不足,但是實際上我做了很多工夫。首先,我本人讀的是中文系,後來又上哲學系,我也曾到德國從事德國哲學研究。但是我回到中國以後,也是從事中國思想的研究,我對四書五經不能説倒背如流,但是非常熟悉。我也寫了本書叫《論中國的智慧》,在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個人民日報還有網路媒體應該説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是我做這個事情的本錢。 第二個我也認真讀了《三字經》和《弟子規》,有人質疑説我沒讀或者説我還讀不懂,比如説像這個“親友疾、藥先嘗”,我覺得這個過於貶低和扭曲。在此,我想特別借助媒體把這個事情説清楚,比如説“親友疾、藥先嘗”,它的本意就是説親人生病了,父親母親生病了,子女煎好以後,喂給他喝的時候要嘗一嘗藥的溫度,並不是説要嘗藥性,對此我也非常認同。這些反對我的網民的意見,第一個這個子女應該為他的親人嘗藥,嘗這個藥的溫度,應該嘗,這個我一點都不反對,我個人吃過中藥,我也專門找過中醫生給我的母親看過病,我也很喜歡中醫,很喜歡中藥,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嘗藥並不是嘗它的藥性,我們知道一個子女他不是醫生,他怎麼去嘗這個藥性,再説已經煮好的藥怎麼能夠判定它能夠治這個病呢,所以我覺得不僅是我,我想任何一個人可能就是説出現一種非常狀態都不會有這種想法。嘗只能嘗到什麼地方,嘗到它是否過於熱或者過於冷。我們把這個可以想像出來,還有一個嘗是否苦、太苦,或者是稍微的苦。我也吃過中藥的,它太燙的話是沒法吃的,太苦了有時候覺得很難吃,我吃了半年的中藥我也不吃了,所以問題並不在於該不該子女給父母嘗這個藥湯,或者説第二點子女嘗什麼,是嘗藥性還是嘗藥的溫度。 有人説我沒有讀懂,就來嘲諷我,説你小學水準都不夠,我説的意思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説在我們的時代給我們的小孩繼續講“親友疾、藥先嘗”這個知識,已經跟我們時代脫節了。為什麼?我們現在是西醫統治的時代,中醫也很好,但是中醫的面很小,我們現在要不就是吃藥丸,要不就是打針,要不就是做手術,你現在給上幼兒園、小學的講“親友疾、藥先嘗”,沒意義。沒藥嘗,怎麼去嘗。當然有人説你過於迂腐,我們講的是引申意義,這個我就承認,我是個讀中文的,我非常知道引申的意義,我只是強調對於我們現在小孩的教育我們要從現實出發,古人講“親友疾、藥先嘗”是從他那個時代出發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從我們這個時代出發呢? 比如説我們現在雙親生病了,我們要孝順他,首先我們強調你生病了去看醫生,第二點你要吃藥,除此之外我們也強調要鍛鍊身體,要提高自身免疫力,你用不著“親友疾、藥先嘗”來教育我們現在的子女。 第二點,我提建議的時候,是做足了功課的,我是認真地讀過《三字經》和《弟子規》的,它的基本的內容、基本的思路,它的套路,《三字經》講什麼,《弟子規》講什麼,我都認真分析過。第三個我還進行了調研,我訪問過主管教育的高官,這是第一種人物,第二種是中小學的校長,第三種是接受所謂的國學訓練的學生及其家長,當然也有説它好的,但是大部分都是不好的,這個準備性的工作我是做足的。 具體的內容我是這麼一個看法,關於這個國學我想首先強調一點,國學,現在很多人説它是個怪詞,很怪的詞,亂七八糟。但是我是一種中庸的看法,就是所謂的國學就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在此基礎上建立我們的價值觀。那麼我覺得現在最大的有哪幾點? 第一,國學不能等同於儒學、孔孟之學,否則就變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歷史上已經出現過了。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僅僅是中國的學術起作用了,而且中國的學術也是在世界的範圍內,它也是多元當中的一種。因為我們現在進入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經濟上已經全球化了,我們政治上也全球化了,文化上也全球化了,包括很極端地主張國學、偽國學人的他也在看美國的大片,他也在利用這個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不是我們中國的東西,所以我就強調一點,國學不能等同於孔孟之學。 第二,孔孟之學傳授的是“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個書我反覆讀過,而且我也寫文章,這個如果懷疑我的,可以在網上搜索我的文章和著作。我對它們不是肯定和否定的態度,我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態度,它好的方面我肯定,不好的地方我就否定。那麼像這個《三字經》和《弟子規》是什麼呢?當然有人考證它應該是從南宋就已經有了,但是主要是在明代和清代,但是也延續到民國,延續到差不多近一百年吧,但是一定要注意《三字經》和《弟子規》並非儒學的經典,它只是個通俗的讀物,就是給這些小孩,不認字的或者認識幾個字的小孩的一種讀物,它裏面除了有孔孟儒學的經典東西,還摻雜了我們過去講的封建社會的很多習慣性的觀念,這種習慣性的觀念很多是值得懷疑的,這是我講第二點。一個是國學不能等同於孔孟之學,這一個是孔孟之學不能等同於《三字經》、《弟子規》。 第三個很重要,學習這些國學經典,哪怕你認為《三字經》和《弟子規》很好,也不應該教小孩背誦。我也問過一些小朋友,他們能背誦這些東西,也能夠在家裏作秀,但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個意思,包括這個“親友疾、藥先嘗”,他們不知道什麼意思。這是我的一個基本的態度。 期待改革開放的深化 中國網:最後想請您跟我們談一下,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給您印象最深刻的在於什麼地方? 彭富春:我覺得有這麼幾點是印象很深刻的。第一個,政府過去一年, “十一五”時期應該説是成績斐然,舉世矚目;另外一個説改革三十年以來,尤其是這幾年,我覺得綜合國力應該説是得到全世界的承認。因為這一兩年,我也在台灣生活過、工作過兩年,我做過佛光大學的兼職教授,給他們上課,明顯感覺到。在2004年我就在佛光大學給他們教書,我六年前也在台灣工作,我覺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六年前台灣還有點瞧不起大陸,那麼現在大陸人去了以後,包括我本人去了以後,他們的觀念徹底改變了。如果按照過去的説法就是“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可以看出,台灣過去的經濟或者綜合實力都是非常好的,全世界都認可,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大陸已經遠遠在台灣之上了,在全世界的範圍內,中國的實力提升得很好,我覺得這個值得充分肯定。關羽溫總理報告,具體講的內容我就不説了,我覺得最根本的值得肯定,就是政府去年做的工作乃至過去五年,乃至近一個時期做的工作那是很好的。 第二點我覺得問題也很嚴重,嚴重在什麼地方呢?因為我們長期講生産,我們的GDP怎麼樣?GDP實際上我們也注意到,我們除了自己生産之外還有很多是海外的原料加工,很多也算到我們的GDP裏,包括我們的GDP很多也是靠地産,賣地産生的GDP。GDP不能代表人民的生活水準,現在特別強調民生、強調幸福感,我覺得這就抓到要害了,因為不管我們怎麼生産,我們是為了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有很多定義,幸福感更重要的是一個感覺。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公共的東西,你必須解決民生的問題,就是我有房住、有衣穿、有路行、有車開,我能上學,我能有醫療保險,甚至有老年保險,過去講就是福利,沒有福利是沒有幸福的。現在顯然發生的問題比較多,物價上漲,過去一塊錢買的東西現在三塊錢才能買,這個就很難保證了。但是這次我覺得溫總理的報告首先就關注民生,物價上漲的問題、通貨膨脹的問題, 第三,我覺得我特別期待而且很高興溫總理講的這個改革,制度改革,因為我們知道近30的成果是改革開放的結果,那麼現在存在的問題也是改革開放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改革,我覺得現在所有的貧富不均,乃至貪污腐化,乃至這個住房難、就業難,都是因為制度。我們過去講制度的問題。我們講社會制度的優越性,本身應該是很優越的,但是現實當中可能還沒有把它設計得很好,尤其是社會轉型,有些矛盾,比如説分配不公,分配不公在哪?就是在於制度設計得不公,有錢人更有錢,窮人更沒錢,制度上就應該革新。溫總理報告中有70個地方講革新,這是我最大的期待。我覺得如果將來中國要實行公平正義,這個理念是很好的,但是你沒有制度做保證,這個理論就是空的。只有實實在在進行了制度革新才能真正保證人民的公平正義,幸福尊嚴才能得到實現,所以這是我對溫總理報告最大的期待。 中國網: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訪談就到此為止,非常感謝彭會長接受我們的採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