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訪談

唱響大運河文化的“常州精彩”

發佈時間: 2019-12-31 14:47:0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裴希婷

大運河常州段是江南運河連江通湖的重要河段,全長45.8公里,其中世界遺産段長23.4公里。據史料記載,自隋以來常州就成為漕運重要驛站。元朝以後,運河曾三次南遷,形成了現今“依河建城、河隨城遷、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風貌。先後走出了唐荊川、湯貽汾、盛宣懷、李伯元、瞿秋白、史良、劉國鈞、趙元任、周有光等一大批名人大家。蘇東坡曾14次乘船遊常州,並終老於此。

到了近代,運河又成為民族工商業的搖籃,大成廠、大明廠、戚機廠、恒源暢廠等一批民族工商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于運河兩岸。大運河孕育了常州的文化底蘊內涵,滋養了常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是見證江南歷史變遷和文明演進的“活化石”。

千年運河,流向未來。近年來,常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領會把握省委書記婁勤儉關於我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具體要求,從水態、形態、生態、文態、業態五個維度,科學規劃、嚴格保護、有序實施,全力推動世界遺産與現代城市有機融合,還河於民、還景於民,創造良好的生態效應、多彩的空間環境、獨特的文化魅力,唱響常州運河品牌,全力建設高品質的“民生之河”“人文之河”。

高品質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首要是“保護”。做好文化遺産保護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提。常州充分把握大運河常州段文化遺産的活態特徵,以敬畏歷史的態度,從根本上留住運河文化的“根”和“魂”。

認真實施運河沿線遺址遺跡保護修繕工程,嚴格執行相關國際公約和大運河江蘇段遺産保護規劃,加強對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統籌推進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建立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料庫,徵集並妥善保管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實物與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資料。

通過活態保護,一方面維護遺産的價值內涵和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另一方面按照適度、合理、可持續要求,發揮功能,有序開發。

高品質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主線是“文化”。大運河代表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給後人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産。

常州立足當今時代條件,深入挖掘和展示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強化繼承創新,深化宣傳教育,讓這一流動的文化澤被當代、啟迪未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全面記錄、深度解讀、充分宣傳和弘揚大運河文化價值。

加強大運河文化帶智庫建設,依託常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圍繞“名人文化、紅色文化、工商文化”三大主題,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打造獨具魅力和彰顯特色的“人文之河”。

高品質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載體是“文旅”。常州以塑造“高品質的旅遊明星城市”為導向,加快大運河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大運河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努力把大運河常州段打造成為令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精心策劃一批大運河國際精品旅遊線路,打造系列精品河段,通過旅遊網站、網路社交平臺、展會、赴境外開展旅遊促銷活動等多種渠道,加大對大運河名人、名家、風物、名言和各類人文景觀的宣傳推介力度,推動大運河文化旅遊向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提煉大運河精神標識的現代表達,推動運河文創與市場結合,並形成城市對外宣傳的文化符號。高品質建設好國家文化公園試點,加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常州段建設,積極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建設範例,加快大運河標識系統導入應用,努力打造經得起歷史檢驗、世人評説的時代經典。

立足大運河常州段的第一性和唯一性,打造一批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堅持把弘揚運河文化與建設城市文化有機結合,加快運河沿線名城名鎮名村建設,帶動沿線城鄉高品質發展。

高品質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關鍵是“生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實現主要河道生態環境根本改善的治理目標,在保護各類文化遺産、人文景觀風貌真實性完整性的基礎上,著力推進運河河道治理。

常州加快推進大運河及其沿線生態建設,大力開展運河生態修復。對大運河遺産段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維持河道基本生態用水需求,提升運河生態功能,加強運河水安全保障。

提升運河沿線工業園區的清潔生産水準,加強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實現工業廢水集中處理和穩定達標排放。推進綠色水運工程,深入貫徹落實“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繼續做好船型標準化工作。

高品質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心是“人民”。大運河文化遺産的傳承、保護和利用首先要搞清楚“它是誰的”“為了誰”等問題。大運河是常州人的“母親河”,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穿越主城、城河相依,是常州大運河的基本屬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社會關切,群眾期盼。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常州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科學處理好保護、傳承、利用三者之間的關係。

在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過程中,堅持汲取民間智慧,廣泛吸納民間組織、民間團體及廣大民眾參與,把“為何保護”“為誰保護”,放在“如何保護”的前面思考。

在大運河文化研究過程中,堅持面向大眾、面向民間、面向基層,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文化訴求和真切感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建設宗旨,把大運河文化帶真正建設成民生工程、惠民工程。

大運河是線性的遺産、活態的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更是未來的。常州將始終保持敬畏之心,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努力把大運河常州段建設成為充滿魅力、令人嚮往的文化高地。

始終保持工匠之心,堅持以文化建設為引領,登高望遠、精耕細作、久久為功,促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把大運河打造成常州乃至全省文化建設高品質的鮮明標識和閃亮名片。

始終保持爭先之心,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的“四個走在前列”為目標,大力弘揚“勇爭一流、恥為第二”的常州精神,主動作為、真抓實幹、奮勇爭先,奮力推動常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在前列,為傳承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貢獻常州智慧、常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