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訪談

以文化為引領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發佈時間: 2019-12-31 14:35:25 | 來源: 河南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裴希婷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省(市),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大運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及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臺前段,包括洛河、汴河、衛河、會通河4個遺産段落,流經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9個省轄市和鞏義、滑縣、永城3個直管縣(市),已探明的河道長度為686公里,遺存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在大運河流經河南的40個縣(市、區)核心區內,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産及遺産點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5處,文化遺産異常豐厚。

大運河河南段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大運河河南段作為隋唐大運河的核心區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中華文明的中心展示區。河南地處九州腹地,在歷史上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禹在嵩山及伊、洛間治水,揭開了中國運河文化的序幕。此後在中原地區相繼興建了戰國鴻溝、曹魏白溝等區域運河,其中魏惠王開挖的鴻溝首次將黃河與淮河水系溝通。隋煬帝為鞏固國家統一,在鴻溝水系和白溝水系的基礎上,以東都洛陽為中心,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疏通邗溝和江南河,首次建成了北至涿郡(北京)、南達余杭(杭州)、貫通中國南北的水運交通大動脈。唐宋繼續沿用隋唐大運河,依託大運河連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大運河河南段是探尋中華文明的重要軸線,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是隋唐文化的核心價值區。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核心與樞紐,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605年,是隋唐時期全世界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四水貫都”的北宋東京城則是開放式運河都城的典型代表。隋唐洛陽城和北宋東京城在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諸領域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和永濟渠的大部分河段都位於河南境內,成為河南寶貴的文化資源。

三是融入“一帶一路”與推進鄉村振興的交匯建設區。今年2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下發。按照《綱要》的要求,大運河河南段對外要發揮大運河和“一帶一路”在河南融合交匯的區位優勢,放大“三區一群”等國家戰略效應,推動大運河文化帶與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深度融合,拓展對外合作新空間,建成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和開放高地;對內要立足區域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以文化旅遊、特色産業為主題的運河特色小鎮和運河村莊,推動運河沿線鄉村振興。

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河南意義非凡

大運河河南段作為中國運河歷史文化的縮影與代表,其主體地位和龍頭作用在中國文化史上無可替代。我省以大運河河南段文物遺存、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址等為載體,建設商丘南關大遺址考古公園、宋都汴梁風貌集中展示區、二里頭夏都博物館、隋唐洛陽城歷史文化公園、滑縣道口古鎮等傳承展示項目,展示了中原文化風貌。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河南意義非凡。

有利於加強沿河文化遺産集群的保護利用。2006年以來,我省有關部門統籌開展重大文物考古發掘和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普查工作,重點對洛陽回洛倉遺址、浚縣黎陽倉遺址、通濟渠商丘南關段、夏邑濟陽鎮段、鄭州汴河故道惠濟橋段等五大遺址進行考古研究,梳理各類非遺資源線索180余萬條,基本立項22萬餘條,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

有利於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文化建設協同推進的新模式。近年來,我省加大運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提升旅遊休閒、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水準,推進鄭汴洛文化旅遊改革創新區、滑浚古鎮展示區等重大工程建設,促進文化旅遊生態融合發展,打造綴連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承載生態涵養、環境改善、防洪灌溉等多元功能的綜合廊道,創新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新模式。

有利於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通過發展民宿經濟、農村電商、鄉村旅遊、鄉村文創、養生休閒等,把運河沿岸一二三産業和大運河文化深度融合。對於環境優越的古城鎮和村落,可以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現代農業莊園,鼓勵發展創意農業、會展農業、眾籌農業、家庭農場、家庭牧場等新型業態。依託大運河文化遺産,可以發展具有運河特色的工藝品、鄉村旅遊,具有水色鄉村風情的田園綜合體、休閒農莊、鄉村古鎮古街、農業産業園,以及鄉村公園、運河生態文明博物館、運河文化藝術村落等。

把大運河河南段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帶和旅遊帶

提升運河沿線遺存本體和非遺資源保護水準。目前,我省推動運河遺産本體保護維修,洛陽回洛倉遺址、商丘南關碼頭遺址、大運河滑縣段等11處大運河文化遺産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順利實施了洛陽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保護展示、回洛倉遺址保護展示、滑縣道口古城墻維修保護、浚縣黎陽倉遺址保護展示等工程。相繼啟動實施了“稀有劇種搶救保護工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河南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工程,有效推動了非遺資源搶救性、生産性和整體性保護工作。

強化文化遺産傳承發展方式創新。目前,我省建成了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規劃了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等博物館,初具系統地展示了大運河文化遺産規模。我省大運河沿線地區累計投入文物保護經費21.8億元、非遺保護專項資金6951萬元。省政府為洛陽設立了15億元文化遺址保護專項資金,用於隋唐洛陽城保護和開發;設立了6億元河南省文化産業發展基金,用於首批認定6個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

推動運河文旅産業融合發展。目前,洛陽的隋唐文化遊、開封的宋都文化遊、滑浚的古城古鎮文化遊等文化旅遊産品頗具特色,以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為引領的通濟渠古都軸線和以衛輝古城、山陽古城、浚縣古城、衛國故城等為支撐的永濟渠古城軸線展示利用水準不斷提升。規劃了洛陽河洛文化展示體驗示範區、鄭州古滎大運河文化區、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産業園區等一批重大工程。要把大運河河南段打造成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形成區域文化經濟發展新模式。(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大運河研究院研究員、文化傳播學院教授 方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