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 大運河縱貫全境,流經梁山、汶上、嘉祥、任城、魚臺、微山等 6 個縣區,全長約 230 公里,流域面積佔濟寧市國土面積的 70% 以上,遺留不同歷史時期的運道總長度 587 公里,申遺保護規劃 293 公里。元、明、清均在濟寧設督理運河河務的高官和最高漕河管理機構 “ 運河總督河院署 ” ,有 “ 七十二衙門 ” 之稱和 “ 運河之都 ” 的美譽。
京杭運河剖面圖
大運河濟寧段遺産點段包括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十里閘、邢通鬥門遺址、徐建口鬥門遺址、運河磚砌河堤、柳林閘、寺前鋪閘、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會通河南旺樞紐段、會通河利建閘、會通河微山段(微山南陽鎮 — 利建閘河段)及小汶河等 11 處 。其中, 被稱為 “ 水脊 ” 的南旺,是運河全程的至高點,南旺分水樞紐工程被譽為可與都江堰媲美的水利工程。 2014 年 6 月,大運河濟寧段與中國大運河一起成功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近年來,濟寧市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 “ 統籌保護好 、傳承好、利用好 ” 大運河寶貴遺産的重要指示精神,成立了大運河(濟寧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歷史悠久的大運河正在譜寫新篇章。
一、 堅持規劃先行,將大運河文化建設納入全市發展大局
《關於貫徹實施 < 山東省大運河遺産濟寧段保護管理辦法 > 的實施意見》《濟寧市大運河生態經濟區概念規劃綱要》《大運河山東省濟寧段遺産保護規劃》《濟寧市城區河湖水系綜合整治規劃》 …… 濟寧始終以文化遺産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理念推進大運河保護工作,把大運河文化建設納入濟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 十三五 ” 規劃,納入濟寧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及年度綜合考核體系。明確要求市、縣(區)制定的城市發展和各行業規劃要與大運河保護規劃相協調。嚴格依法落實地方政府保護文化遺産的責任,加大地方財力投入,將豐厚的文化遺産資源,轉化為城市的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彰顯濟寧 “ 孔孟 之鄉、運河之都 ” 特色,使之成為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文化力量和寶貴財富。
二、堅持文化遺産與非遺資源一體保護,著力 “ 保護好 ” 運河文化
加強運河文化遺産保護,讓大運河文化真正 “ 活 ” 起來。 2006 年,運河沿線的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順河東大寺和金口壩成功申報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寧高水準建設南旺分水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持續推進 “ 活態展示工程 ” ,對大運河濟寧段古運河道本體、水工設施以及沿線文物古跡遺存進行全面調查、勘探、拍照、測繪、收集整理,建立了完整的歷史檔案資料 。 清理出分水龍王廟建築群古遺址 70 00 多平方米、河道 6 萬平方米 。 編制《大運河遺産南旺樞紐保護規劃》等 5 個保護方案和規劃設計 。 對禹王殿等 5 個古建築群進行了搶救性維修和油漆保護 。 投資 3000 多萬元,建設了佔地 5000 平方米的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對運河沿岸的東大寺、崇覺寺鐵塔、太白樓等國家、省、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實施有效保護。
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
加強運河非遺保護,講好濟寧的運河故事。濟寧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行動計劃和振興計劃,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産挖掘力度、搶救性保護力度、生産性保護力度,形成了以端鼓腔(傳統曲藝)、魯西南鼓吹樂(傳統音樂)、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傳統工藝)等為代表 的 一批大運河國家級非遺項目,以玉堂醬菜製作技藝(傳統工藝)、漁鼓(傳統曲藝)、微山漁家虎頭服飾(傳統工藝)、梁山武術(傳統體育與競技)等為代表一批大運河省級非遺項目,以夏鎮八景的故事(民間傳説)、微山湖歌謠(民間傳説)等為代表一批大運河市級非遺項目。
三、堅持價值闡發 與研究推廣同步推進,著力 “ 傳承好 ” 運河文化
精心謀劃了一批傳承載體。重點策劃了 “ 運河記憶 ” 主題街區,計劃整合竹竿巷百姓人家、玉堂醬園三百年老字號、潘家大樓民國風貌、太白樓吟詩對白、南陽千年古鎮、微山湖運河故道、運河古鎮等資源,建設 “ 運河記憶 ” 主題街區,打造運河遺産廊道,再現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運河盛景。
精心開展了一批文化活動。高規格舉辦了 “ 大運河流域曲藝學術交流展演及研討 ”“ 中國首屆運河故事非虛構寫作徵文大賽 ”“ 千年運河曲聲揚 ” 曲藝匯演等文化活動,著力提高濟寧運河文化影響力。
精心打造了一批文藝精品。依託 “ 運河之都 ” 歷史文化資源,創作了大型現代戲《微山湖》、大型山東梆子新編歷史 劇《運河老店》《河都老店》、 大型運河民俗風情劇《我家就在岸上住》、舞劇《忠義水滸》等經典舞臺作品;推出了《微山湖上端鼓聲》等小型精品劇目;推出了《白英治水》《運河女人》等優秀劇本,其中,《聖水河的月亮》《運河老店》《河都老店》和長篇歷史小説《大運河》分別榮獲中國藝術節文華獎 “ 優秀劇目獎 ” 以及中國戲劇節劇目獎、中國豫劇節 “ 優秀劇目獎 ” 、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山東省泰山文藝一等獎等國家級、省級獎項。
精心實施了一批研究推廣活動。專門成立了濟 寧市運河文化研究會,做好運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立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小志願者聯盟,向大運河沿線和全國青少年發出做大運河保護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實踐者的倡議。開展運河文物和民間傳説徵集活動,依託主流媒體和重點內部刊物,加大濟寧運河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
四、堅持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保護齊頭並進,著力 “ 利用好 ” 運河文化
運河文化旅遊産業煥發生機。圍繞打響 “ 運河之都 ” 文化旅遊品牌,將發展運河旅遊工作納入《濟寧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修編、《濟寧市旅遊業 “ 十三五 ” 發展規劃》編制重要內容。推進大運河文化産業帶開發 ,啟動微山湖創建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工作,有計劃地保護性恢復玉堂醬園、竹竿巷、崇覺寺等歷史建築,規劃建設古運河儒商風情街、濟州古城、運河民俗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初步打造出城水相依、 碧水靈動的沿河景觀帶。
運河航運經濟騰飛發展。大運河濟寧段通航總里程 1100 公里,其中主航道 210 公里,主航道里程在沿線通航的 12 個城市中居第 1 位。全市共有各類船舶 8500 多艘,航運從業人員 10 萬餘人,濟寧港已成為全國 28 個內河主樞紐港之一,運力在沿線城市中居第 1 位。
運河生態保護與建設持續推進。以建設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為契 機,在全市重點河流全面推行了 “ 河長制 ” ,加大生態修復和保護,先後實施了濕地保護與修復、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環境綜合治理、造林綠化、水土保持等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重塑相對自然穩定和健康開放的河流生態系統。近五年完成濕地保護和修復面積 81.54 萬畝,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 3 處,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入選 “ 中國十大魅力濕地 ” 。
、
濟寧城區古運河
千年流淌、生生不息的大運河展現著濟寧的歷史風貌, 擔負著提升濟寧城市品級的責任,承接著彰顯濟寧文化特色的使命。古老的運河之都濟寧,將倍加珍惜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歷史機遇,挖掘運河文化資源、發展文旅産業,助力經濟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 “ 以河興市 ” 的新路子,譜寫出 “ 古運河、新動能 ” 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