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運河基本情況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全長3200公里,是具有2500多年曆史的活態遺産,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璀璨文明,是中華民族流動的血脈。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天津境內的大運河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著天津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龐大資訊,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紅橋區作為天津發祥地,運河沿線歷史遺跡眾多,待挖掘的 歷史 文化資源豐富 , 有三岔河口、西沽公園、桃花堤等重要運河文化節點以及北洋大學堂舊址、福聚興機器廠舊址、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等46處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大運河流經區域,大運河(紅橋段)全長17.05公里,包括南運河(紅橋段)7.3公里、北運河(紅橋段)6.25公里、子牙河(紅橋段)3.5公里。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習近平總書記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我們的一項政治任務,要提高政治站位,統籌各方面資源,組織各方面力量,全力推進大運河(紅橋段)文化帶建設,使大運河這一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文化基因的寶貴遺産,在紅橋區展現出新時代魅力和風采。
二、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紅橋區 堅持把運河文化開發保護放到突出位置,深入挖掘天津源文化和運河文化資源,充分發揮歷史文化的經濟價值,重塑天津人文品牌,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
(一)深入挖掘運河文化遺産。
組織專家和幹部深入運河沿岸的西沽公園、桃柳堤、北洋園進行採訪、拍攝;到市、區圖書館和檔案館等地查閱史料,對熟知北運河歷史的相關天津大學教授以及顧康永老先生進行走訪。
(二)不斷美化運河環境。
全力打造北運河堤岸景觀帶,沿北運河提升改造西沽公園,使其成為富含運河文化特色的生態文化園;提升北運河岸北洋大學堂舊址、團城、桃花園碉堡等不可移動文物,成為“學府花堤”勝景。
(三)積極發展運河文化旅遊産業。
紅橋區連續舉辦29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旅遊節,打造天津市春季旅遊大型活動品牌,接待遊客超過50萬人,連續舉辦9屆天津相聲節,不斷擴大運河 河 畔相聲曲藝的文化影響力,成為天津市文化旅遊的金名片。
積極創建運河沿線的西沽公園、福聚興機器廠舊址、天津義和團紀念館為A級旅遊景區。積極發展文化産業,在西沽公園內引進榮寶齋天津分店等文化企業,建成梁崎紀念館、龔望紀念館、聖和軒書畫園、非遺展覽館、益德成鼻煙展示中心等文化場館。提升三岔河口思源廣場綠化和夜景燈光,成功舉辦第十三屆全運會聖火採集儀式。在展示大運河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也改善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市民遊客提供了一個了解運河、親近運河、熱愛運河的公共文化平臺。
(四)大力宣傳弘揚運河文化。
2017年9月以來,策劃推出25集運河文化專題系列節目 《紅橋運河文化講壇》,邀請天津地方史研究專家、原天津博物館黨委書記陳克,天津文史館官員、著名畫家姚景卿等20余位市、區文史專家擔綱主講嘉賓,走進電視臺演播間,通過歷史講述形式,向觀眾介紹運河文化與歷史故事,整體展現大運河文化魅力。此外,在《天津日報》同步開設“紅橋運河文化”專欄,向全市乃至全國推介紅橋運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