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訪談

北京市發揮首善作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發佈時間: 2019-12-31 13:46:2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裴希婷

2018年5月5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調研大運河森林公園。


2019年9月18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調研北運河通航。

 

近年來,北京市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作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支點,將首善標準貫穿于建設魅力運河、美麗運河、多彩運河、協同運河的各方面,充分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引領示範作用。

一是注重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凝聚薈萃作用。北京市在規劃中提出,要在白浮泉、頤和園、萬壽寺、什剎海-玉河、通惠河沿線、通州古城、城市副中心等大運河文化資源密集區,整體保護恢復遺址遺跡,增加標誌性文化節點,打造7個運河文化展示區,加快規劃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進一步彰顯大運河文化。在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首都博物館東館、圖書館、劇院三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成後,將作為北京大運河沿線標誌性建築,集中展示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成果。

二是注重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堅持首善標準,主動作為,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紮實起步、率見成效。北京市率先推動北運河通州段遊船通航,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長為總協調人的工作專班,制定了《北運河(通州段)全線遊船通航工作方案》,2019年10月3日,北運河北關閘至甘棠閘段11.4公里正式通航,其餘29公里將於2021年6月前實現通航,為北運河全域遊船通航奠定了良好基礎。2018年6-11月,北京市牽頭開展大運河文化活動,聯合大運河沿線7省市舉辦了“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和“千年韻•萬象河”大運河文化之旅活動,得到社會各界好評。此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也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了沿線環境品質,擴展了市民休閒空間,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注重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創新引領作用。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重點工作,創新遺産保護利用模式,利用疏解騰退空間提升文化功能,努力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北京市探索生態系統與文化遺産互促保護模式,以路縣故城遺址為主體,規劃建設了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打造以持續考古為特色、學者與公眾共同參與的歷史文化場所,既對遺址實施更為有效的整體保護,又為公眾提供具有文化主題、生態良好的特色景觀空間。北京市制定實施了《關於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意見》,推動達到一定規模和建築標準的老舊廠房資源興辦公共文化設施、發展文化産業,建設新型城市文化空間。以通惠河邊的郎園Vintage為例,通過對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的十余座磚墻老廠房進行改造,打造了集購物、餐飲、秀場、辦公于一體的文化創意産業園,目前,已有一批優質企業入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注重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傳播交流作用。北京市進一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歷史文化精髓,創造精品力作。2019年,以大運河為背景的長篇小説《北上》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和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由知名網路作家唐家三少撰寫的小説《隔河千里,秦川知夏》已售出40萬冊;推動出版《北運河流域民俗文化志》《大運河文化辭典•北京卷》《大運河文化縱覽》等一批文化典籍,策劃舞臺劇《花雅運河》、話劇《運河1935》、電視劇《隔河千里,秦川知夏》、廣播劇《運河組曲》等一批文藝創作,進一步講好大運河文化故事,增強大運河文化的社會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