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四中全會精神 提升荒漠化治理水準

發佈時間:2019-12-30| 來源:中國網| 作者:孫國吉| 責任編輯:韓得爾

——“貫徹四中全會精神推進林草高品質發展”系列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彰顯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及荒漠化防治事業,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荒漠化防治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並深刻指出荒漠化防治是關係人類永續發展的偉大事業。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荒漠化防治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各地各部門更加強化對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嚴格執法、科學規劃、健全制度、加大治理、加強考核、積極履約,初步走出一條能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荒漠化防治道路,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樣板、作出了示範。

沙區生態好轉,築起北方綠色生態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對天然荒漠植被實行全面保護,同時加大人工修復力度,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啟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沙漠公園試點建設,生態保護和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7年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超過1400萬公頃,封禁保護面積174萬公頃。自2004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3個監測期出現“雙縮減”,在我國北方風沙線上初步建立起一道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荒漠化地區已經成為國土增綠的著力點,越來越成為生態建設與保護的主戰場。

沙區經濟發展,助力了精準脫貧。防沙治沙有效治理了沙區生態,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同時,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各地把沙區特色産業發展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增長點、作為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的切入點、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新亮點,通過大力發展沙産業、增加生態護林員崗位、加大金融創新扶貧等多措並舉,在沙區培育了一批沙生植物資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木材、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産業,助力了沙區脫貧攻堅戰。

據不完全統計,3年來,北方12個沙區省份的貧困人口減少了1000多萬人。新疆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2018年全區林果種植面積達1845萬畝,林果業産值達488億元,林果業收入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25%。荒漠化防治已成為沙區鞏固脫貧成果、助力西部地區同步實現小康、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團結融合、實現邊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平臺。

沙區全民參與,彰顯了“中國力量”。從最初的因害設防,到現在的産業治沙,在漫長的荒漠化防治實踐中,一代代治沙人艱苦奮鬥、矢志不渝、眾志成城,相繼涌現出了全國防沙治沙英雄石光銀、王有德、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和時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漢”、蘇和等一大批模範人物;陸續打造出塞罕壩、庫布其、右玉、柯柯牙等一批治沙樣板;無數林業科研團隊為科學治沙、科技興林提供智庫支撐和不竭創新動力;億利資源集團等越來越多的企業勇立潮頭、銳意變革,積極參與防沙治沙。正是這樣的全民力量,久久為功,建起了一道道綠色屏障,不僅改變了沙區惡劣的生態面貌,而且塑造了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更加激起了人們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信心和決心。荒漠化防治事業已經成為凝練中華民族奮鬥精神、共産黨員奉獻精神的典型和標桿輩出的高地。

引領全球生態治理進程,提升了我國國際影響力。我國積極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義務,推動公約進程。2015年,我國率先實現了聯合國制定的“到2030年荒漠化土地零增長”的目標,成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領頭羊”。2016-2019年連續舉辦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全球紀念活動、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和活動,形成了《鄂爾多斯宣言》等重要成果。建立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開啟了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先河。中國防沙治沙實踐為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利用防治荒漠化履約這個國際舞臺,我們積極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業已成為助力外交政治大局的重要抓手。

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日益臨近,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儘管我國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我國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現有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佔陸地國土面積的1/4;石漠化面積10萬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嚴重威脅國土生態安全,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嚴重阻礙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進程,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總體部署,明確了堅持和鞏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本內容,提出了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特別是提出了要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為荒漠化、石漠化防治事業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防沙治沙重要指示精神,全面總結防治經驗,按照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的要求,全面提升荒漠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推進荒漠化防治工作高品質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是實行最嚴格的荒漠生態系統保護制度。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實施沙區生態保護行動,優先將具有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以及生態極敏感脆弱的荒漠化、石漠化等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加強沙區天然植被保護,有序推進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加強對在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範圍內進行修建鐵路、公路等建設活動的事中事後監管,有效保護荒漠生態系統,提升荒漠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

二是不斷健全荒漠生態系統修複製度。新時代國土綠化的重點和難點在沙區,發展空間和潛力也在沙區。要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紮實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在建重點工程,加快治理步伐,確保實現2020年的奮鬥目標。同時,要結合國家戰略,科學編制好《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5年》,合理確定目標任務,針對不同區域,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政策機制和管理手段,實施精準治理,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優化沙區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三是全面建立沙區資源高效利用制度。要充分發揮沙區的土地以及光、熱資源優勢,實施沙區特色産業富民工程。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産業發展理念,出臺《全國沙産業發展綱要(2020-2035年》,對沙産業發展作出頂層設計,指導沙産業有序、健康、穩步發展,引導各類主體積極參與防沙治沙。要完善沙區資源開發利用監管制度,健全沙區資源開發保護制度,堅持以水定綠,積極推廣抗旱、抗寒、抗鹽鹼的樹種、草種,大力發展節水型林草業,開展荒漠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與林草資源優化配置研究,根據研究成果指導地方更加科學地開展防沙治沙。健全監測預警與監督檢查機制,開展好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全面摸清家底,開展科學評價。

四是嚴明防沙治沙責任制度。要完善目標責任考核獎懲制度,將防沙治沙的相關指標納入沙區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離任審計、責任追究等制度體系,充分發揮目標責任考核在推動防沙治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實把防沙治沙任務和責任落到實處。嚴格落實沙區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沙化土地單位治理責任制,落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各項制度,形成系統規範的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複製度體系。全面落實目標責任制,建立專項督察機制,強化考核和追責。

(作者:國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