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 從三江源走向世界

發佈時間:2019-11-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責任編輯:韓得爾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得名,總面積7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58米,被譽為“中華水塔”“三江之源”,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大美之地。青海之美,美在地域遼闊、山川秀麗,奇山峻峰橫亙東西,江河蜿蜒、湖泊密布,共同勾勒出峰高極天、大江初流的壯美景觀;美在歷史悠久、文化薈萃,自古就是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的要衝,孕育了燦爛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美在資源富集、天作地成,地上和地下資源豐富,富光豐水風好,鹽湖資源得天獨厚,是全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儲備地;美在民族團結、民風淳樸,高原各族兒女守望相助、和衷共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攜手共建幸福美好家園。

大美青海是全球生態的獨特之地

青海生態地位重要,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黃河、長江和瀾滄江都發源於此。年均600多億立方米的清潔水源,滋潤了中國半數以上的人口,惠及全國20個省區市和緬甸、泰國等瀾湄流域5個國家。

青海因水得名,是三江之源,也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之一,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000多個湖泊星羅棋佈,42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水量。發源於青海的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兩條江河流經大半個中國,最後流入中國的東海和渤海,匯入地球汪洋;發源於青海的瀾滄江即中南半島所稱的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6國,最後注入南海,進入全球水系,造福鄰國人民。青海的源頭活水,成就了青海,改變著中國,影響著世界,“三江之源”也成為青海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

青海是北半球氣候的敏感區和啟動區,是全球生態系統的調節器和穩定器。青藏高原天藍地綠、生態靜美,擁有高寒濕地、高寒草原、灌叢和森林等生態系統,涵蓋水面、濕地、林草的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青海還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青海的生態資源總價值18.39萬億元,每年的生態服務價值7300億元。帶著“生態屏障”這張名片,青海在建設美麗青海的同時,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不斷作出貢獻。

2015年,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落戶青海,開啟了中國建設國家公園的新紀元。2019年,青海成功舉辦了中國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旨在攜手創造世界生態文明的美好未來,為青海打開了一扇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窗口。同時,青海是我國首個承擔雙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省份,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17處,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5%左右。其中,可可西裏是我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産地。

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近年來青海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全省國土面積的近90%列為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統籌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發佈首份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率先啟動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形成了共同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西寧共識》。青海著力保護生態、涵養水源,並創造出更多生態産品,使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長江、黃河、瀾滄江出省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超過90%,涵蓋水面、濕地、林草的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下一步,青海將圍繞實現自然生態單元與人類社會管理單元的協同、自然生態承載力與人類發展生産力的協同,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大美青海是綠色發展的探索之地。

青海地大物博,是資源、能源富集地,已發現139種礦藏,鹽湖資源得天獨厚,金屬礦産、石油、天然氣、頁巖氣等儲量豐富,其中11種儲量居全國前列,已探明礦産資源潛在價值約105萬億元。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鹽湖,儲量600億噸以上。最近又發現了鋰鈹和鈾等稀缺的礦産,探明的鋰資源儲量1724萬噸,佔中國鋰資源儲量的83%、全球鋰資源儲量的60%以上,是世界新能源發展重要接續地。

作為全國清潔能源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青海是中國的清潔能源示範省,太陽能資源有10億千瓦,佔全國太陽能資源的11%;風能總儲量超過4億千瓦,是我國第四大風場;水能資源總蘊藏量2400萬千瓦,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居全國第五位、西北地區第二位,可用於新能源開發的荒漠土地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水光互補發電項目保持著連續15天360小時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的世界紀錄。

青海氣候冷涼乾燥,氣溫可隨地理高度變化調節,地形適宜連續進行設備測試,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天然良港”。黃河在青海省內流域面積15.2萬平方公里,幹流長度1694公里,佔黃河總長的1/3,輸出水源佔全流域的1/2,既是源頭區,也是幹流區。

青海依託生態資源、氣候地理、文化區位三大優勢,積極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綠色有機農畜産品示範省。清潔能源佔總裝機容量的87%,新能源裝機容量達1544萬千瓦,“青電入豫”特高壓直流工程進展順利,有機牦牛、藏羊、枸杞、冷水魚等成為市場熱銷産品,高原雲計算大數據、青海新能源大數據中心投入使用,迴圈工業增加值佔比達60%。青海將積極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歷史機遇,協同各方紮實做好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青藏高原水土保持、生態産業高品質發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等各項工作,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迴圈經濟、數字經濟和飛地經濟,努力探索走出一條具有青海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大美青海是魅力高原的文旅之地

青海具有青藏高原區、內陸盆地乾旱區、黃土高原區三種自然形態。這裡既有終年積雪的冰峰,又有一望無際的草原;既有坦蕩無垠的茫茫戈壁、沙漠,又有桃紅柳綠的黃河、湟水谷地,構成了一幅原始、純凈、雄渾、壯觀的秀美畫卷。生長在青海高原的各族兒女崇山敬水、休戚與共,特有的崑崙文化、河湟文化、熱貢文化等交相輝映,是國家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和旅遊目的地。

近年來,青海連續舉辦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等活動,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擴大了青海的影響力,旅遊人次和旅遊總收入連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遊客對青海文化旅遊的關注度日益增長。同時,青海著力推動全省文旅産業向高品質發展邁進,量身打造一系列打破季節限制的冰雪之旅、自駕之旅、美食之旅、民俗風情之旅、“非遺”文化之旅,想方設法備好青海旅遊的“百家飯”,讓遊客各取所需、各得其樂。

大美青海是蓄勢勃發的奮進之地

青海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謀劃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省公路里程突破8萬公里,形成了省際貫通、州縣暢通、鄉村通達的公路網路。蘭新高鐵全面融入全國高鐵網,格敦鐵路、格庫鐵路即將建成通車,西寧至成都鐵路完成前期工作。同時,形成“一主六輔”民用機場格局,開通7條國際航線、107條國內航線,青海逐步成為連接中國東西部、西南與西北的交通樞紐,成為通向南亞、中亞各國的重要門戶。

青海每年將75%以上的財力用於民生事業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24.6%下降到2018年底的2.5%,2019年底將實現絕對貧困人口“清零”。著力推動教育、醫療等事業發展,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9%,群眾醫療保障水準持續提升。全面推進高原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州和近一半的縣區已經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州和縣區。經過不懈努力,青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民生福祉持續提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投資環境越來越好。

大美青海是前景可期的興業之地

青海積極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不斷為各類投資者營造更加統一開放、公平公正、充滿活力、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紮實開展市場主體發展促進年活動,加快構建“一網通辦、一事通辦”政務服務體系,使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積極推動對內對外開放,與7省區市簽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框架協議,深化與對口援青6省市的交流合作,與全國工商聯共辦民營企業500強峰會,向廣大民營企業家發出《青海倡議》。

站在高原看得更遠,走向世界從不止步。青海同182個國家和地區結成貿易夥伴,與17個國家建立了國際友城關係,中歐班列開發了3條線路,開通了至曼谷、東京、吉隆坡等7個城市的國際航線,青海品牌産品不斷走出國門,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等已成為青海對外開放合作的金字招牌。

當前,青海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支援蘭西城市群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歷史和現實機遇,將給青海帶來無限生機,給廣大海內外有識之士來青投資興業創造無限商機。青海在以自信開放的姿態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同時,期待與更多海內外的朋友相約山宗水源,共聚大美青海,共用發展機遇,共創美好未來。(數據來源: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