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綠色長城”讓世界驚嘆

發佈時間:2019-11-28| 來源:參考消息| 作者:余詩泉| 責任編輯:韓得爾

眾所週知,長城是中國在世界面前的一張名片,但你知道麼,中國的另外一座人工“長城”,也同樣被世界所關注。

1978年11月25日,三北(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啟動。

外媒習慣於用長城來比喻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之巨大、任務之艱巨,或者乾脆稱之為“綠色長城”

比如1986年的美國《商業日報》這樣寫道:“北方遊牧民不斷的入侵促使中國古代的王國建造了長城。今天,一條新的長城——即一條由樹、灌木和草形成的防護林帶——正在組建中,以防止威脅更大的入侵者——沙漠。”

無獨有偶,德國《法蘭克福彙報》在1991年的一篇報道中也有類似的説法:“中國的長城是地球上最長的建築,而一個環保工程的長度則超過它:自1978年以來中國在建造一座‘木頭長城’,它由數以十億計的樹組成——被稱為‘綠色長城’。它不是用來防止遊牧民族的入侵,而是用來擋住戈壁灘和中亞沙漠的推進。”

當時的外媒這樣評價三北防護林工程:建造長城前後用了一千多年,建造這條綠色長城是同樣艱巨的任務。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外媒看來難度不亞於建造長城的工程,中國人硬是把它做起來了。

德國《世界報》曾以“中國修築4500公里長的綠色長城”為題報道説,這座綠色長城跨越13個省區,總長近4500公里。“中國人要讓它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造林工程。”如今,這項預計2050年完成的宏偉工程,已經走過了40年。

吉林省雙遼市一馬樹林場利用林場天然風光發展旅遊,提高三北防護林的經濟效益

對於三北防護林工程取得的成績,世界有目共睹。

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網站2014年在題為《“綠色長城”阻止中國沙漠向前推進》的報道中也指出,目前,中國正在阻止沙漠向前推進。一項新的調查報告顯示,“綠色長城”似乎起到了作用,橫跨中國北方大地的三北防護林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工程建設項目。

根據2018年年底發佈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三北工程建設40年來,中國防風固沙林面積增加154%,對沙化土地減少的貢獻率約為15%,2000年後中國土地沙化呈現出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明顯好轉態勢。

在2006年德國《世界報》的一篇報道中,曾這樣描述中國北方遭遇風沙的情景:天昏地暗,樹木幾乎被吹倒,沒人情願走出房子或汽車。中國西北和北方的沙漠地帶常會形成這種猛烈的風暴,它們以12級乃至更強的風力橫掃這個大國,留下一條狼藉的軌跡:斷水斷電,房倒屋塌,通訊中斷,無數汽車的擋風玻璃破碎,貨車被掀到溝裏。

據專家介紹,沙塵暴的産生至少有兩個重要條件,即大風和沙物質來源。而根據2018年發佈的統計,沙塵暴從1978年平均每年5.1天下降到2015年的0.1天,其中三北防護林通過地面覆蓋,使沙物質源得到固定,對減少沙塵暴起了一定作用。

其實,引發外媒關注的中國植樹造林運動不光是三北防護林工程,還比如退耕還林計劃。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2018年10月就在一篇題為《中國偉大的植樹造林運動》的報道中指出,進入21世紀,中國正以年均5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植樹造林。在北京周邊的廊坊,很多農民都開始在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上種植樹木。然而,這並非農民環保意識的猛然覺醒,而是中國政府最近20年來開展的一系列退耕還林計劃的成果。儘管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正面臨無法回避的環境問題,但就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區正逐漸走向荒漠化時,中國正在逐步恢復綠色。

如此巨大的成就,世界不會忽視。德國之聲電臺網站2017年8月報道,中國獲得了世界未來委員會頒發的“未來政策獎”銀獎,該獎項旨在表彰世界上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的最佳政策。世界未來委員會理事會理事亞歷山德拉·汪戴爾説:“中國獲得2017年‘未來政策獎’銀獎等於釋放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即一個易受荒漠化和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可以找到一個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來應對一個全球性的挑戰。中國和其他‘未來政策獎’得主均在全球環境保護中發揮著‘引領者’的作用。”幾個月後,在2017年12月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再次颳起“中國風”,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頒給了塞罕壩林場建設者。

老、中、青三位塞罕壩人從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手中接過象徵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的獎盃 新華社

中國的植樹造林也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經驗。南非《獨立報》網站2017年的文章稱,中國解決沙漠化問題的模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區複製。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長莫妮克·巴爾比稱,中國對沙漠的治理可成為全球楷模,因為它強調了生態系統、經濟和人之間的平衡。如今,在尼日利亞、摩洛哥等國,中國人正在向世界傳授防沙治沙經驗。(余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