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海上森林”傳承百年生態夢
一群鷺鳥棲息在紅樹林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11月的海口清涼宜人,大批越冬候鳥陸續飛抵海南東北部的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鬱鬱蔥蔥的紅樹林裏安家。
保護區約33平方千米的土地,有一大半被茂密的紅樹林覆蓋。漲潮時,海水淹沒海灣內的紅樹林,只露出翠綠的樹冠隨波盪漾,上萬隻各類水鳥棲息樹頂,像點綴著不同花紋的綠色毛毯;落潮時,棲息于林下的魚蝦螺蟹紛紛從洞穴探出腦袋,循味而起的鳥兒振翅盤旋上下翻飛,各色叫聲響徹林間。
“保護區成立於1980年1月,是全國首個以紅樹林為主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也是目前我國紅樹林保護區中連片面積最大、樹種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保護區。”東寨港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辜繩福介紹,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線上的重要停留地和轉机站,每年冬季有200多種近3萬隻水鳥在保護區內棲息。
絲光椋鳥飛越紅樹林 新華社發(馮爾輝攝)
為保護好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區自2015年開始探索大規模人工種植紅海欖、桐花、海蓮和秋茄等本地紅樹,不斷擴大這些海上“綠色軍團”的面積。今年7月起,僅用3個月時間種植紅樹超過10.5萬平方米,紅樹林面積從2001年的15.78平方千米擴大到現在的17.71平方千米。
“紅樹植物生長在海岸潮間帶,不但生在鹽鹼地還要受週期性潮水浸淹‘艱苦’的環境磨煉出獨特的繁殖習性。”東寨港保護區工程師馮爾輝介紹,紅樹植物將種子在枝頭“撫養”成芽,待其發育成新個體後,“瞅準”退潮好時機,再穩穩扎入灘塗淤泥,不懼一切地生長,這與哺乳動物的胎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秋茄鋼筆狀的胎生苗遇泥土兩小時內就會長根豎立出葉。”馮爾輝説,紅樹林倔強的求生繁衍本領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和頑強,忍不住要去保護它們。
海南東寨港保護區大規模補種紅樹苗 新華社發(馮爾輝攝)
每到繁殖季節,護林員們像“奶媽”一樣小心翼翼摘下樹枝上的胎芽,帶回水波溫柔的灘塗“飼養”,等樹苗長到約20釐米高,再選微風無浪的陰天,掐準退潮時間,爭分奪秒把“紅樹寶寶”們安置妥當,靜待其野蠻生長。
“紅樹林對海浪和潮汐的衝擊有很強的抵抗能力,可以護堤固灘、防風消浪、促淤造陸,有‘海岸衛士’之稱。”東寨港保護區羅豆保護站副站長林衛海站在淤泥裏邊檢查剛栽好的紅樹苗邊説,人們自覺保護的歷史已有幾百年。
保護區內的紅樹林博物館有一塊珍藏石碑,碑文載明170多年前東寨港地區居民關於保護紅樹林的約定。
遷徙水鳥棲息在紅樹林樹冠 新華社發(馮爾輝攝)
“這些‘禁碑’大都立於清代,既屬官方制定的文件,又有鄉民自我約束的訴求。”馮爾輝説,東寨港周邊的演豐鎮龍頭村、調圮村以及三江鎮上山村,都陸續發現了內容相似的“奉官立禁”碑,向人們昭示重視生態保護的歷史淵源。
上山村的石碑立於1845年,碑文號召大家一起來種“茄椗”(紅樹林),“以扶村長久”,還明確“奉官禁諭,戒頑夫于刀斧捐傷”,防止一些不遵守規定的人砍伐、破壞紅樹林等。
一些具體條文還包括紅樹林枯木不能私自折,只能每年正月初十折一次,亂取私折罰一千文;不管好自家的牛踏壞了紅樹林小苗罰五百文;每家出兩人巡邏,發現私砍濫伐者要“鳴鼓而攻”等等。
夜幕初降,倦鳥歸林 新華社發(馮爾輝攝)
2014年3月,海口市以立法的形式將東寨港紅樹林濕地總體保護和控制範圍由33平方千米增加至80平方千米。5年來,退塘還林近2平方千米,關停、搬遷各類養殖場、採石場和農家樂等近50家,拆除周邊違章建築2萬平方米;建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消除片區生活污水。
“近年來,紅樹林及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增強,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斷增多。”辜繩福説,目前探明的紅樹植物共19科36種,佔全國的97%。鳥類214種、軟體動物115種、魚類160種、蝦蟹等甲殼類動物70多種,保護區已成為物種基因和資源的寶庫。(記者嚴鈺景 岳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