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國家公園省的生態之變

發佈時間:2019-09-1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陳凱 王金金| 責任編輯:韓得爾

三江源、祁連山,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綠色明珠”,在中國生態版圖中如同耀眼的坐標熠熠生輝。

三江之源,滔滔江河水奔涌而下,養育了無數生命,開啟了大河文明;祁連之巔,高聳入雲巋然不動,為“絲綢之路”抵擋風沙,讓千里沃野滋潤萬千;青海湖畔,高山下碧波盪漾,萬鳥雲集、魚翔淺底。

青海是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最早的省份,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國家公園示範省。多年來,當地各民族群眾視生態保護為己任,不斷探索實踐,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球生命共同體,向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青山碧水,這裡有令世界驚嘆的巨大價值

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被公認為亞洲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及生態安全屏障。

三江源並不“遙遠”。連綿不斷的山脈間,雪山交錯、江河涌動,這裡每年向下游輸送超過60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分別佔長江、黃河、瀾滄江總水量的25%、49%和15%。

三江源又魅力獨特。這裡既有狡猾的猞猁躲在岩縫裏伺機而動,也有藏野驢在茫茫原野悠閒散步,還有充滿生機和靈性的“生命禁區”可可西裏。

然而,20世紀70年代始,受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三江源地區沙化面積增多,草地、湖泊面積不斷縮小,野生動物數量減少……

為守護這片凈土,2005年起我國先後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至今累計投資超過180億元。2016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這裡拉開帷幕,園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下設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分園區。

十餘年保護,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三江源地區藏羚羊種群數量比保護初期增長2倍以上,三江源全境雪豹數量超過1000隻,與2004年相比,三江源頭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的優質水,草原産草量提高30%,江源美景得以重現。

萬眾一心,構建青藏高原的生態高地

65歲的藏族老人更尕南傑總會夢到那片生他養他的草原。

15年前,更尕南傑住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措裏瑪村。“為了讓草原變好”,更尕南傑帶領406名牧民群眾搬遷至400多公里外的格爾木市南郊。“取名長江源村,就是要讓後人記住我們來自長江源。”更尕南傑説。

更尕南傑是三江源牧民群眾的一個代表。2004年以來,三江源地區近10萬牧民搬離了草原;2006年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區全面取消了GDP考核;為了給下游保留更多生態財富,2018年,青海省取消了8個省級農産品主産區所屬縣和20個重點生態所屬縣GDP、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産投資、財政收入四項考核指標。2018年10月,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揭牌。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進展迅速。為讓當地群眾更好參與到國家公園的保護與管理中,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已設置生態公益崗位1.72萬個,戶均年收入增加2.16萬元。

如今再到三江源,看到羚羊奔跑、雪豹覓食已不是難事。更尕南傑説:“看村裏生態管護員拍回來的照片,家鄉的草長高了、水清了、動物也多了,我也放心了,這證明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國家公園,生態力量在青海大地升騰

作為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之一,青海近年來全力推進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

建設國家公園,在於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産。如何在保持、保護中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平衡點,打造生命共同體?未來,青海與生活這裡的600萬群眾,或將會給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不聚江河無以成大海。國家公園建設,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科研人員、生態保護志願者與當地牧民將共同開展生態保護、參與祁連山和三江源兩個國家公園的建設。

在首屆國家公園論壇上有專家指出,對於世代居住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內的牧民而言,三江源是他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讓當地群眾直接參與到三江源的生態管護中,將會是中國國家公園建設中的一大亮點,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係也是未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

青海正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對於中國未來的國家公園,世界也滿懷期待。多次到三江源考察的英國環境及鳥類專家唐瑞告訴記者,在三江源國家公園,人們能夠擁有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獨特體驗,基於國家公園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當地特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未來中國將擁有專業一流的世界級國家公園。(記者 陳凱 王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