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玲:我幹退耕20年

發佈時間:2019-09-05|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孫閣| 責任編輯:韓得爾

張立玲在林地中

本報記者 孫閣 文/圖  “我填寫工作履歷時最簡單了,一參加工作就幹林業,工作25年一直在造林,其中20年就幹這一件事就是退耕還林。” 河北省承德縣林業和草原局退耕辦副主任張立玲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歷程。

“那是2002年,全縣退耕還林任務14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6萬畝,任務創全縣造林歷史之最。為完成好國家交給的任務,縣委、縣政府果斷成立了林業建設項目管理中心,從林業系統各個部門抽調17人,並約定,除退休等特殊情況外不準許調動,由此開啟了我和我的團隊退耕還林20年之旅。就是從那時起,我們的崗位20年間沒變過,分片包聯的鄉鎮一包20年沒變過。”再簡單不過的履歷表,但是工作真的這麼簡單嗎?説起從事退耕還林這20年的辛苦與收穫,張立玲如數家珍,“要説難度最大、壓力最大還是工程剛啟動的時候。退耕還林是新生事物,任務量大、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程式複雜、管理難度遠大於一般的造林綠化工程,時時刻刻考驗著我的團隊。2002年退耕還林的第一年,縣林業局20余名技術人員入鄉進村後,已進入4月份,部分農戶已進行耕種,未耕種農戶也進行了種子化肥儲備,根本沒人願意退耕。箭在弦上,十萬火急,怎麼辦?憑著一腔工作熱情,我硬著頭皮直闖縣長辦公室。一臉驚訝的縣長聽完我的彙報後,立即叫來秘書進行安排,第二天縣長親自召開了25個鄉鎮一把手、重點村村書記參加的退耕還林動員會,這樣全縣的退耕還林工作才發動起來。但這僅僅是第一步,要想把樹栽上,還有許多具體工作。我們依靠各村、組幹部白天帶領村民挖坑栽樹,晚上挨家挨戶做工作。遇到村民不同意,提出已種地、已準備種子化肥,沒水、沒人、沒錢,賣不出去誰管等各種理由的,積極聯繫農資部門進行退貨,帶頭翻地,組織村民互助,跑水利局爭取水利灌溉,跑交通局申請公路補貼,一刻不得閒。”

對於張立玲來説,有一件事情最難忘。2003年,當時各地苗木緊缺,她們好不容易從赤峰調來一車蘋果苗送到甲山鎮武場村,廣播剛播出栽蘋果苗的農戶來村裏領苗,還沒等她反應過來,老百姓“轟”地一下上來就搶,幾秒鐘苗子就少了1/3。當時張立玲的眼淚就流下來了。同行的一位技術人員上前制止,被人一把拽到一邊,還順勢給了一腳。一天一夜沒吃好睡好的兩個人,在赤峰跟供苗單位討價還價,跟其他購苗人鬥智鬥勇。現在苗子被搶了,除了著急、驚訝、心酸、無奈之外,全傻了眼。實在沒辦法,她們拿著購苗發票找到村書記。村書記看見她倆這樣,笑了讓她們安心。兩三個小時後回來,把各栽植蘋果苗農戶的收條交給了我,數量一點不少,全部按原計劃農戶和整地面積進行發放。張立玲當時佩服得五體投地,不由感慨道:“看來群眾工作還得向村幹部學習啊!”

20年,張立玲經歷過加班的勞累,更經歷過農民的陳情。解讀政策,説服退耕農民,張立玲成了當地的名人。

“2004年4月的一天下午,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氣衝衝地來到我辦公室,張口就説我們退耕還林違法了,我們執行政策有誤,等等,要到市裏、省裏告我們去,讓縣委書記下臺,還把寫好的十幾頁告狀信給我。我仔細地聽著他的分析,職業的敏感性告訴我,他對政策理解存在偏差,我必須説服這個老人。既然他是從背誦《退耕還林條例》入手,那咱就掰開了揉碎了説吧。在他稍稍平靜後,我立即解釋了《退耕還林條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河北省退耕還林管理辦法》等相關條款,分析了相互之間的聯繫和制約關係,指出了他在理解上的錯誤。老人聽後頓時目瞪口呆,也沒了一進門的氣勢。緊接著,我又給他説明瞭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情況,上級政策調研情況,下一步改進情況,老人心服口服,轉怒為笑。”

離開時,老人高興地説了一句:“閨女,有前途”,這句話讓張立玲激動得淚水直流。

從事退耕工作20年,張立玲成了政策和技術方面的專家,在承德縣二輪土地承包時,她的政策門清派上了用場。因為承德縣山地和沙化耕地多是以産折畝或以畝定産分到各戶,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出現利益懸殊。

張立玲牽頭起草《縣退耕辦關於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涉及二輪土地承包中有關政策處理意見的通知》,為退耕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要説最高興、最有成就感的還是下鄉看到那一片片樹林、挂滿枝頭的果子、農民豐收的喜悅。每當看到這些,想想我們付出的汗水心血,覺得真值,工作中吃的苦、遭的罪都算不上什麼!” 張立玲動情地説。

承德縣退耕還林現保存面積26.4萬畝,其中生態林22.6萬畝,經濟林3.8萬畝。許多村通過退耕還林走上致富路。該縣大營子鄉全寶河村山地多、平地少,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栽植果樹,但是在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前,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僅400多元,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2002年退耕還林實施,村支書張樹芹號召在全村所有耕地和適宜栽果的荒山荒地全部栽果,帶領大家建成“蘋果當家,板栗、山楂成帶”的林果産業結構。目前,全寶河村退耕還林果樹已全部進入盛果期,僅2018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就達1.7萬元,高出全縣平均水準7000多元,其中果品收入佔總收入的80%以上,是農民永久脫貧的堅實保障。依託林果基地,打造成“春賞花、夏有果、秋採摘”的現代新農村,成為全縣“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典型和示範村。(作者: 孫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