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在生態優先中謀劃沙産業
——一道綠屏障 百萬金飯碗
相信沙漠裏能“種”出房子嗎?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阿格圖村村民劉金山相信。他去內蒙古清研沙柳産業工程技術中心有限公司送貨時發現,合作社出售的沙柳在這裡變成了重組木、變成了木結構房屋。 引進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技術後,“清研沙柳”公司致力打造沙柳木産業高端專用裝備的生産製造基地。“沙柳平茬復壯,我們既拉動沙漠增綠、支撐天然林禁伐,還帶動城鎮職工就業、農牧民綠化增收,”內蒙古清研沙柳産業工程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一説,“企業在伊金霍洛旗建設的年産3萬立方米木結構房屋生産線,已解決了100多城鎮人口就業,還帶動越來越多的農牧民種植沙柳。當我們開發沙柳木達到10萬立方米規模時,就可增加1000多個就業崗位,維護沙柳面積300萬畝,為伊金霍洛旗4萬農村牧區常住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
從東到西,內蒙古分佈著草原、森林、濕地,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同時,內蒙古至今還有5大沙漠、5大沙地,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的省區之一。因此,內蒙古出臺了全國第一個發展沙産業、草産業的紅頭文件,大力培育沙産業、草産業龍頭企業。數據顯示,內蒙古全區有214萬農牧戶進入産業化經營鏈條,其中,80多萬農牧民捧上治沙種草的“金飯碗”。 “培育‘蒙草’進行修復內蒙古草原之後,我們又利用水、土、氣、人、草、畜綜合大數據平臺,成功開發出‘疆草’‘秦草’‘滇草’‘藏草’,把‘生態包’輸出到新疆、陜西、雲南、西藏。”蒙草生態集團總裁王召明介紹,10年來,集團收錄各地鄉土植物種質資源2萬多種、保存入庫2000多種。
在蒙草生態集團和林基地,白彥兔村農民張二威正在栽植蒙草集團引種、馴化的二色補血草。“家裏離蒙草集團很近,不出家門就能打工。”張二威説,企業租賃村裏土地3000畝,繁育草品種140多個,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00個,每人平均增收3萬元。在河北、黑龍江、寧夏、甘肅、青海等地,像張二威一樣投身修復草原、礦山植被的農戶達到530戶1596人,累計修復草原1650萬畝。 內蒙古出臺了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一條就是“鼓勵各地區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而建綠護綠成為公益性崗位的重要內容。
內蒙古阿爾山林業局天池林場護林隊隊長朱亞斌對此深有體會。早些年,他和父親朱廣義都在這裡伐木。2012年,內蒙古率先在阿爾山地區停止商業性採伐。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東部102個國有林場的木材商業性採伐。從那時起,朱亞斌和9.8萬林業工人一樣,由砍樹人轉為護林人。為了鼓勵退耕還林,自治區還把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5000人轉為生態護林員。同時,突出發展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食品加工、森林旅遊,先後提供就業崗位14.28萬個。近幾年,這些林業職工從心底涌出前所未有的獲得感:他們保住了內蒙古森林總面積、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在全國數一數二的位次,職工收入還增長了1.5倍。(記者 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