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德:富陽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

發佈時間:2019-08-09|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 責任編輯:韓得爾

李文德

“富陽一張紙,行銷十八省”。千百年來,富陽竹紙一直有著頗高的聲譽。浙江省富陽市素有“土紙之鄉”的稱號,其竹紙製造技藝始於南宋,世代相傳。富陽市湖源鄉新二村農民李文德繼承傳統竹紙品牌和製作工藝,創辦杭州富陽大竹元竹紙有限公司,生産銷售元書紙,為富陽竹紙傳承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

富陽是中國竹紙之鄉,富陽的竹紙製作工藝既獨樹一幟又自成一統。延續至今,竹紙製作工藝傳承最完整的,當屬湖源。

李文德出生於富陽湖源鄉新二村。這裡山勢峻峭,深溝邃谷,峰迥水復,清澈的源頭水孕育了大片大片鬱蔥的竹林。加上清冽甘甜的山泉,成就了傳承千年的元書紙。

山里長大,從小與竹相伴的李文德,家裏祖祖輩輩都是做竹紙的,傳至李文德這裡已是第九代。對他來説,做竹紙不只是一門手藝,而是家族留存的一份記憶。

李文德小時候家裏做書寫紙和祭祀用紙。書寫紙貴重,輕易不讓小孩碰,李文德經常幹祭祀用紙的活。父母白天忙完,順便帶一疊太陽底下曬乾的土紙回去,晚上大人孩子把紙一張張分開,這叫“撕紙”。造紙的各個環節無聲無息浸潤到他的生活中。

那時的造紙人家,稱為“槽戶”,槽的多少代表著家底厚薄。承包到戶的時候,他家有兩個槽,一年經手竹料10萬公斤,所以槽邊幹活的通常不下6個人。另外,李文德小時候還參加了伐竹勞動,這是造紙的第一步。李文德14歲時,就跟哥哥每天6點早起舂料,一幹一個多小時。

16歲的李文德正式拜了第一個師傅學習造紙,師傅是本村人,後來還拜了一個村裏的老師傅,學了一年,主攻細節,把造紙流程中的所有手藝都融會貫通。

“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這句古老的紙農諺語説的是元書紙要經歷72道工序。斫竹、拷白、浸坯、腌料、逆鑊、煮料、翻灘、淋尿、落塘、舂料、抄紙、曬紙……每道工序都要花上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時間才能熟能生巧、融會貫通。一張紙從竹子到成品,耗時幾個月。

做了這麼多年,如今李文德自己也成了老師傅,做紙的門道也摸得“門清”了。一張紙在手,一看一摸,他就知道是手工做的還是機器做的,是老紙還是新紙,是生紙還是熟紙、半生半熟紙。

1990年,李文德接過父母的交接棒,成立了“阿德元書紙廠”。遠離城市的山村裏,李文德埋頭做紙,做好了有人到府來收,銷量不愁。2007年的金融危機,打破了生活的寧靜。一件紙(4800張)的價格從280元一直跌到了120元。成本保不住,李文德被逼著出門找市場。

在上海,李文德邂逅了一位文化館退休幹部,李文德稱他“葉老師”。葉老師跟他講,這些紙要賣給寫字畫畫的老師和文化市場、文房四寶店,也可以到博覽會上去看看。不久,李文德鎖定了他的目標客戶群。

上海之行使李文德對元書紙有了全新的認識,從此更加堅定了他投身元書紙作為文化用品的定位和生産推廣信念。

2006年5月20日,竹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四川省夾江縣和浙江省富陽市的竹紙最為著名,深受市場歡迎。那些年,李文德跑遍全國各地參加各種文化用品博覽會、工藝美術博覽會,最多的一年,他參加了7個博覽會。很多台灣、南韓、日本的訂單,就是在博覽會上達成的。

市場打開了,李文德的造紙事業也越做越大,2009年,造紙廠變成了公司。李文德的做紙作坊不僅成了杭州市第一批“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他所註冊的富陽市大竹元宣紙有限公司還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老字號”,“大竹元”商標被認定為富陽市知名商標。2015年,李文德成為杭州市非遺項目(竹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當年,他還被選為杭州市富陽區富陽竹紙文化保護和傳承發展促進會副會長。

李文德認為,富陽紙農世世代代傳下的家業,是他們的根和情感。竹紙的傳承,必須以文化為核心、産業為依託,既要挖掘富陽竹紙的歷史文化價值,根據文獻記載、出土文物,梳理竹紙的源流、發展和影響,講好故事,又要結合富陽竹紙的品牌打造,與發展文化創意、休閒觀光産業有機結合,拉長産業價值鏈。

(選自《綠竹人生群英譜——100位中國竹産業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