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自我保護

發佈時間:2019-08-09|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周軍| 責任編輯:韓得爾

四川省黑水縣雅克夏山海拔4200米處的矮金蓮花 顧壘攝

我國北方地區,只要溫度不是太低,大多數植物處於休眠狀態的芽、種子和隱藏在地下的根,照樣能存活下來。至於松樹、柏樹、雲杉、紅杉、白樺、核桃楸、榆樹和槭樹等喬木,也都是非常耐寒的。産于我國東北、華北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等地的白樺樹,是最耐寒的種子植物。蘇聯科學家曾採用人工控制的方法,把一株白樺樹放在溫度逐漸下降的環境裏,它竟能耐住-195 ℃的低溫。

有些花卉植物,比如高山杜鵑、迎春花、銀蓮花、雪蓮等,也非常耐寒。我國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生長在海拔5000米處的雪蓮花,能在皚皚白雪中開出紫紅色的花來。俄羅斯西伯利亞,有一種辣根植物,能在-46 ℃的低溫下開花。南極大陸基本上常年為冰雪覆蓋,只在邊緣區有少量地衣、苔蘚、南極草以及極少數開花植物。地衣、苔蘚這些植物極其耐寒,地衣是南極最為重要的植物,也是地球上最為耐寒的植物,即使溫度在-198 ℃時,仍能逍遙自在地活著。

在大自然中,為什麼有的植物會在嚴寒面前敗下陣來,而另外一些植物的耐寒抗凍本領卻異乎尋常地高強呢?它們耐寒抗凍的秘籍是什麼?原來,這主要在於它們做足了以下幾門“功課”:蓄積物質和能量,減少消耗;減少自身含水量特別是自由水,增加糖或蛋白質、脂肪的含量;增強生物膜系統結構的穩定性。此外,還可以通過人工鍛鍊促進植物的抗凍和自我保護能力。

植物的生長髮育、傳“種”接代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種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凍能力也不一樣——在夏季活動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則更為耐寒。這是因為春夏季節,植物生長旺盛,養分消耗多於積累,因而其抗凍能力較弱。如北方的梨樹,在-30℃至-20 ℃的低溫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卻抵擋不住微寒的襲擊;松樹的針葉,冬天能耐-30℃的嚴寒,在夏天如果人為地降溫到-8℃就會凍死,就是這個道理。

到了秋天,情形就變了,秋季白晝溫度高,日照強,葉子的光合作用旺盛;夜間氣溫低,樹木生長緩慢,養分消耗少,積累多,於是樹木越長越“胖”,變粗壯並木質化,樹葉裏合成了更多的脫落酸(休眠素),這種植物激素被輸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側芽後,這些部位的新陳代謝會受到抑制,從而進入休眠狀態,不再萌芽生長,植物體也停止生長。這意味著植物的物質和能量消耗大大減少,養分因此被積蓄起來,樹木逐漸有了抵禦寒冷的能力,即使葉子在冬天被凍掉,小枝依舊完好無損。

耐凍植物都有休眠的特點,它們常使用“沉睡”的妙法來對付冬寒。一般而言,處於休眠狀態的植株抗寒力強,並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強。事實上,多年生植物的季節性休眠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是植物應對不利環境的一大絕招。

常青綠樹也會採取“穿甲戴盔”的方法對抗嚴寒,如松樹、柏樹會在其樹皮和葉表面分泌出一層蠟質,既可防止自身水分蒸發,又可禦寒;其他如椿樹、杏樹等,則分泌出膠狀物質,以禦寒防凍。(作者: 周軍)   

 來源: 中國綠色時報(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