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繪製自然保護地“一張圖”
長江正源沱沱河張勝邦攝
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裏的藏野驢在覓食嬉戲。韓加君/人民圖片
三江源國家公園裏的雪豹。雪豹的生存發展代表著三江源陸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7月的青海,滿目青山,花開遍野。走進祁連山下的祁連牧場,一群群牦牛和藏羊,宛若黑白音符般在草原流淌。2019年6月11日,青海成為中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青海全力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獲得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經驗,為示範省建設奠定了基礎。
生態大省具備示範條件
地處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高海拔地區之一,也是中國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境內具有獨特的高原草甸、山脈、濕地、荒漠和森林生態系統,是影響30多億人口亞洲季風生態系統的主要調節器。青海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約為25萬平方公里,佔青海國土總面積的35%左右。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非常複雜,任務繁重,必須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穩步推進。”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説。作為生態大省,青海具備示範的先決條件:
2005年起,中央啟動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和《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經過10餘年的艱苦努力,三江源地區生態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2016年,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地區設立,青海重點瞄準原有生態保護體制“梗阻”,陸續完成園區四縣大部門制改革、管護職能整合、保護管理標準制定、生態管護崗位設置等31項體制試點改革任務,有效改變了過去“九龍治水”、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目前來看,試點已初步構建了規劃、制度、科技支撐、監測評估等“12位1體”的公園管理保護體系,為三江源地區建立完整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7年5月,國務院批准青海省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納入全國試點;
2017年6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這些制度建設為加強三江源地區和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保障。三江源地區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呈現出休養生息的良好景象,全域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改善。
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的生態管護員多傑説:“目前,自然保護地保護態勢良好,生態恢復明顯,我在管護區內經常能看到黃羊、岩羊、黑頸鶴,還有很多是以前沒見過的動物和鳥類。”
全面重組生態系統功能
去年,可可西裏、崗什卡雪山、年保玉則國家公園、青海湖鳥島和沙島等多個高原景區相繼發佈“禁遊令”,原因是遊客丟棄的垃圾污染了當地的草原、水源地。
建設國家公園,主要目的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生物多樣性的完整性,保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系統旗艦物種和標誌性物種及其棲息地。但是,國家公園不是絕對排斥人類進入,專家指出,開放部分一般不超過公園總面積的5%。
赫萬成介紹説,三江源國家公園是省級政府直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統一行使其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管理事權,明確了主體責任。示範省建設是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後,青海將始終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品質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著力提檔升級綠色發展方式。
目前,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的大部分自然保護分區已全面實現生態系統功能重組,原有國土、漁政、森林公安、環境監察、草原監理等生態執法相關部門也得到有機整合。此外,青海還與新疆、西藏、甘肅等鄰省區簽訂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備忘錄與保護區協作聯盟章程,打破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昔日破碎化、條塊化、單邊化的管理模式。
保護地體系離不開科技和技術資訊的運用,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管控中心,智慧監管系統全面用於保護工作,滑鼠一點,生態管護員巡護次數、管護內野生動物活動等情況在螢幕上一目了然。
創新保護地管理機制
2018年祁連縣黑土灘治理2000公頃,沙化草地治理2000公頃,草原鼠害防治7.3萬公頃,草群平均高度達到12釐米,全縣草原覆蓋率達到59.23%,但仍然存在分類不科學、區域重疊等問題。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楠表示,通過全面掌握現有自然保護地的基本情況,進一步推進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建立自然保護地“一張圖”,優化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強化自然資源資産集中統一管理。同時,青海理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切實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據李曉楠介紹,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啟動後,青海將創新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把具有國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納入國家公園體系。
“到2020年,青海將完成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統一的分級管理體制基本建立,科學確定自然保護地佈局,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基本框架。”李曉楠説。(本報記者 王 梅)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8月06日 第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