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訪談 > 全國鄉村旅遊發展典型案例 > 民宿文化依託型
推進“旅遊+”融合發展 打造全域旅遊黟縣模式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

發佈時間:2019-07-19 09:06    來源:中國網    作者:



黟縣歷經35年的旅遊發展,依託獨特的資源稟賦,圍繞文化遺産和田園風光,將文化、體育、農業、攝影等業態融入鄉村旅遊中,實現了由一個山區小縣向世界旅遊勝地的華麗轉身,走出了“小而精、精古特、特而強”的全域旅遊創新發展道路。



一、黟縣全域旅遊發展歷程

黟縣地處皖南山區,始建於西元前221年。縣域面積857平方公里,轄5鎮3鄉、66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總人口9.47萬。因境記憶體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園林,更有世界文化遺産西遞、宏村,被稱為“中國畫裏鄉村”“桃花源裏人家”。自2007年被命名為“中國旅遊強縣”以來,先後榮獲10余個國家級榮譽。

黟縣是中國最早開發鄉村旅遊的地區之一,自1986年西遞村開辦旅遊後,宏村、南屏、屏山、關麓等景區不斷涌現,歷經自發發展(1986~2000年)、數量擴張(2001~2005)、規範發展(2006~2008年)和2009年以來的品質提升四個階段,形成了以徽黃集團和京黟公司為龍頭的5大旅遊經營主體、17個旅遊景區,其中,2個5A級景區、4個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3個2A級景區。2013~2018年,全縣旅遊接待量由643.53萬人次增加到1196.09萬人次,年均增幅14.31%;旅遊總收入由51.82億元增加到98.71億元,年均增幅7.81%;服務業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至51%,以旅遊為主導的服務業已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0090元增加到15349元,年均增長8.6%。

二、黟縣全域旅遊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與傳統文化傳承相結合,深度發展。在旅遊開發過程中,黟縣將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與旅遊要素相結合。通過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培育非遺傳承人及工藝美術大師等促進非遺項目生産性保護,梳理非遺項目113項。成功打造大型室外實景演目《宏村·阿菊》,並獲省“五個一”工程獎。創新舉辦西遞鄉村音樂節及寫生藝術節。推進鄉村旅遊與攝影、影視結合,建成黟縣秀裏影視村。連續舉辦13屆國際鄉村攝影大展、9屆柯村油菜花攝影節,建成23處“百佳攝影點”、徒步攝影線路13.6公里,《菊豆》《武林外傳》《臥虎藏龍》等影視劇相繼來黟拍攝,年吸引攝影家及愛好者100多萬人次。

(二)與農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延伸發展。按照“圍繞旅遊抓休閒農業發展,抓好休閒農業促進鄉村旅遊發展”的總體思路,黟縣把“村莊變景區”作為促進農旅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舉辦五里桃花節、柯村油菜花節,設置採摘遊、賞花遊、農耕體驗遊等精品線路,成功打造了五里桃、深沖茶等特色農業村20個、農旅精品線路10余條,年吸引遊客200余萬人次。加快全縣土地流轉步伐,實現了農戶增收、旅遊發展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三贏”局面,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率已達63%。

(三)與堅守生態紅線相結合,綠色發展。多年來,黟縣秉承“旅遊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旅遊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之上”原則,把對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將造林與造景相結合,成功打造了石林花海觀賞景區、塔川國家森林公園、五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等森林景區景點。“十二五”以來,全縣落實封山育林面積2.79萬畝,落實人工造林4.75萬畝,全縣林地面積佔縣域面積85.9%,森林覆蓋率達84.8%。注重發展綠色産業,以“五黑”等産品為主,打造綠色食品産業發展集群。

(四)與打造賽事品牌相結合,融合發展。推動旅遊業與體育賽事融合發展,連續舉辦14屆國際山地自行車公開賽,先後承辦全國山地車冠軍賽、全國滑翔傘定點聯賽黃山站等重大賽事,年吸引運動員及遊客200多萬人次,成功打造中國黃山(黟縣)超級越野賽、“黃山168”商界精英徒步越野挑戰賽等一批戶外運動品牌,中國黃山(黟縣)國際山地自行車節、“黟縣騎行線路”分別成為中國體育旅遊十佳精品賽事和精品推介項目,集健身觀光、運動體驗、休閒度假、體育養生和體育賽事為重點的體育運動産業已成為黟縣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一極。

(五)與農戶增收致富相結合,引導發展。近年來,全縣農家樂、民宿等新興休閒鄉村度假旅遊發展迅猛,在撬動旅遊産業資源融合和旅遊産業鏈延伸的同時,帶動了大批農民增收致富。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旅遊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佔全縣勞動就業人口的1/4。發展民宿農家樂及鄉村客棧1193家,其中高端民宿112家,省星級農家樂44家,年接待過夜遊客400萬人次,直接創收4.53億元。全縣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快速增長,分別超省0.8個百分點、10.3個百分點;全縣住戶每人平均存款46825元,分別是省、市的1.61倍、1.03倍。




三、黟縣全域旅遊發展的創新舉措

創新實施國有全資公司作為全域旅遊主要市場主體。成立國有全資子公司徽黃旅遊公司作為發展全域旅遊新型業態,打造對外合作平臺,全縣旅遊資源整合開發,黟縣大景區建設提升,旅遊公共設施配套建設,旅遊業態創新發展六大任務,整合11個景區的開發、經營、管理權,2018年實現資産總值8.5億元。

創新實施民宿産業發展舉措。黟縣把皖南古村落保護傳承與旅遊開發利用相結合,已發展1193家以住宿為主體的民宿業,通過租賃、合作、流轉、掛牌出讓,促進古民居有效保護和利用,發展餐飲服務業1046家,發展寫生基地97家。

創新實施3條旅遊風景道建設,設立7處旅遊諮詢服務中心,8處休息驛站,對原有公路沿線的加油站、郵政局、黨群服務中心改造,滿足遊客多元需求。

創新“旅遊+”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旅遊+城鎮化”典型發展模式;以“123”廁所革命工程為抓手,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和遊客舒適度;通過開發旅遊大數據平臺,為遊客和旅遊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全力打造民宿集群、帳篷酒店、森林木屋等業態;開展銷售扶貧、公益攝影作品義拍等活動,推進旅遊扶貧富民工作;圍繞“黃山之南、全景黟縣”旅遊主題形象定位開發手機App,實施精準行銷。

 

四、黟縣全域旅遊發展的主要啟示

(一)立足保護,合理利用。文化遺産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必須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在對文化遺産、歷史名城、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過程中,黟縣在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利用水準,避免“一哄而上”、低水準同質化開發利用。對於民風民俗、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鼓勵並支援開展非遺申報、技藝傳承等工作,促進非遺項目生産性保護傳承。保護傳承好這些帶有鮮明特徵的文化瑰寶,讓其煥發出新的活力,綻放出新的光芒,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社會價值,是推進鄉村旅遊持續發展的長遠要求。

(二)立足特色,梯度推進。黟縣立足自身特點,進行深層次開發,突出特色和重點,形成梯度,穩步推進。既使鄉村旅遊成為農民增收創效的新途徑,又使鄉村旅遊成為保護鄉土文化,特別是提升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新途徑。在搶救一批瀕臨湮滅的且具有重大旅遊價值的鄉村旅遊景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開發面,整修、復原舊景點,做好新老建築間的配套與協調,並逐步向邊遠的、落後的、基礎設施較差的,但旅遊潛在價值較大的鄉村推進,做到科學規劃,合理開發。

(三)立足共贏,共建共用。在鄉村旅遊開發中,黟縣樹立全局意識和長遠的眼光,以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項目開發策劃為指導,集中連片開發,實施資源共用、線路共連、客源互送,以整合資源,最終建立一個産品各異、市場一體、效益共生的無邊界的全域旅遊目的地,形成規模效應,實現倍增效益。同時,還將鄉村旅遊與其他旅遊資源進行組合,形成具有互補性、差異性的多元化旅遊産品業態。注重與周邊地區的鄉村開展合作,規劃旅遊路線,串聯景區景點,組團行銷,實現互利共贏。

五、疫情期間應對措施

(一)積極作為,幫助旅遊企業渡難關。一是擴充發展資金盤子。分別設立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獎補資金、旅遊行銷專項資金、農旅特色産業(五黑)獎補資金各1000萬元,持續提升黟縣全域旅遊區域競爭力。二是減輕旅遊企業負擔。採取稅收減負和緩繳、貸款利率下浮、租金減免、用工支援、項目補貼等措施幫助旅遊企業提振信心。三是開展網路課程培訓。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在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線上交流,提升從業人員技能水準。

(二)創新思維,攜手旅遊企業謀發展。一是持續保持品牌宣傳熱度。開展“雲端賞花”春季主題宣傳行銷活動,通過線上直播互動與展示,匯集人民網、新華網、微網志、抖音、騰訊等30多家網際網路媒體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密集宣傳,提高黟縣春季花海主題宣傳曝光度。二是拓寬旅遊宣傳行銷廣度。後疫情階段,將積極策劃“百元暢遊黟縣”等活動,面向全國遊客出臺景區、住宿及餐飲優惠政策,助力旅遊市場復蘇。同時,開展向馳援湖北的全體醫務人員提供全縣景區免費遊,3000間客房免費住的優惠活動,致敬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


專家評語:中國最早開發鄉村旅遊的地區之一,歷經自發發展、數量擴張、規範發展和品質提升四個階段,積累了大量典型模式和成功經驗。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將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與旅遊要素相結合。圍繞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旅遊與攝影、影視、農業、生態、節慶、賽事等相結合,在撬動旅遊産業資源融合和旅遊産業鏈延伸的同時,帶動了大批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