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達東村
一、基本情況
達東村位於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拉薩市西南部,地屬拉薩柳梧鄉,現託管于柳梧新區,總面積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0米。達東村距離機場高速達東站出口約3.2公里,距離柳梧新區13公里,距離拉薩市區約30分鐘車程。全村共有218戶農牧民,其中51家是貧困戶。
二、發展歷程
作為拉薩市柳梧新區重點特色鄉鎮開發項目之一,達東村于2016年正式被納入柳梧新區重點扶貧開發項目。為響應中共中央及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精準扶貧號召,于2016年4月正式啟動“達東村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貧綜合(旅遊)開發”項目。該項目參照鄉村旅遊建設標準,對達東村電力、排水、道路、通信、村落建築空間佈局、鄉村廁所、垃圾分類等基礎設施進行完善,並實施危舊房的改造、整治工作。
項目分為兩期建設,一期主要是通過對達東村村容村貌的整治,以改變村民的生産生活方式,致力於調整達東村産業結構,帶動村民踏上脫貧道路。二期項目主要是以鄉村旅遊産業實現扶貧,在達東村自然風貌的基礎上,豐富達東村鄉村旅遊産品,優化産業結構,帶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打造拉薩市第一個“複合型旅遊鄉村”,為達東村實施鄉村旅遊,帶動精準扶貧創造可持續發展條件。該村通過“政企合作”模式建設和運營,保障達東村景區迅速、有效、健康地發展;通過實施“企業專業化經營管理,村集體對項目用地持有所有權,村民持有對土地承包權”的三權分置辦法,有效提高村民參與積極性。
項目運營兩年來,已解決當地村民就業8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人。2016年起,提供務工崗位解決勞動力6500余人次,實現務工收入170余萬元,每人平均增收6400元。解決了貧困戶勞動力980余人次,每人平均增收6000元。2017年,達東村貧困人口年每人平均收入已達到了8048元,已實現了市定貧困人口每人平均純收入“2016年3645元、2017年4265元”的脫貧目標。達東村也已于2018年完成脫貧摘帽驗收考核,正式退出貧困村。該項目運營當年共計接待遊客8萬餘人次,2017年遊客接待量達15萬人次,旅遊收入471萬元。2018年隨著達東村文旅特色産業的豐富和項目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接待遊客量達40萬人次,旅遊收入607萬元。
截至目前,達東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先後榮獲了“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歷史古村”“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16美麗宜居村莊示範”“2016中國最美村鎮生態獎”“2017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美麗鄉村示範村”“2017中國最美村鎮50強”“2017年度全國生態文化村”“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等國家級榮譽稱號,還獲得“西藏曆史文化名村”等認定。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豐富鄉村旅遊産品體系。2017年年初,達東村全面啟動鄉村旅遊提升工程建設,完善房車湖邊茗館休閒區、達東林卡休閒區、自駕車營地、達東聖地雪桃林、溫泉體驗中心、真人CS戶外拓展基地、倉央嘉措行宮遺址等景區項目,豐富達東村鄉村旅遊産品,優化産業結構,帶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為達東村實施鄉村旅遊,帶動精準扶貧創造可持續發展條件。二期項目還將以雪山溪流景觀軸為核心,五組團系統為架構,國際頂尖鄉村旅遊項目為元素,不斷加大投資力度,通過對達東集市及水系景觀建設、湖泊區及林卡建設、鄉村酒店修建及裝修、莊園遺址修復及改造等多方面的整體建設,同時結合正在打造的高山滑雪場、房車營地、藏式民俗婚紗攝影基地等特色項目在內的文化旅遊服務功能,最終實現把達東村建設成為最美休閒度假旅遊村落的目的。
(二)拓展周邊村民收入來源。通過景區統一運營,在土地流轉、建設機械租賃、交通運輸、經濟作物種植、合資公司股份分紅等方面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來源。2016年以來,已累計支付當地村民工資560萬元,還通過支付土地流轉金和分紅為村民創收158萬元。
(三)提供當地村民就業崗位。在發展鄉村旅遊業之前,達東村村民主要以發展農牧業為主,生産生活結構較為單一。但自達東村2016年7月正式啟動鄉村旅遊運營工作以來,通過為村民提供保安、保潔、服務員、行政後勤人員等崗位,直接解決本地村民勞動力就業70余人(其中貧困群眾16人),每人平均月工資收入3000元左右。同時,依託旅遊資源,在村委會的引導下,組織村民出租帳篷,提供餐飲、休憩等服務,結合農家樂經營模式,對村域內農副産品進行統一收購,集中銷售。
(四)充分發揮政府優勢,積極利用企業優勢。一方面,在示範建設中,由政府嚴格把控達東村建設的建設方向,堅持“精準扶貧,共奔小康”的扶貧方針,確保達東村旅遊精準扶貧工作一直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同時,政府參與,也為達東村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支援,推動了精準扶貧工作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企業參與建設,緩解了政府在達東村旅遊精準扶貧工作上的財政壓力,保障了示範工作資金鏈問題,確保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企業加入運營,為景區帶來了專業化的運營管理,在保護、傳承、發揚當地民俗文化的基礎上,融入鄉村旅遊的文化理念,並加大對鄉村旅遊發展的力度,促進達東村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四、經驗啟示
(一)政企合作,資源互補促發展。通過政府在方針政策上的正確把控和指引,企業對景區建設運營上進行專業化管理和操作,保障達東村景區迅速、有效、健康地發展。政企合作形成了資源的互補,促使項目保持先進性和活力性。
(二)創新思路,探索模式促融合。緊扣“旅遊+農業”“旅遊+生態”的現代化旅遊發展思路,主動與其他産業融合,推動達東村鄉村旅遊産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深度探索旅遊扶貧、旅遊富民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三)科學管理,三權分置促建設。達東村在旅遊精準扶貧示範工作的建設過程中,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實施“企業專業化經營管理,村集體對項目用地持有所有權,村民持有對土地承包權”的三權分置辦法。通過三權分置並行,保障景區對土地的科學合理運用,有效提高村民參與積極性,有效實現中央新農村建設。同時,通過自然資源入股分紅,極大地改善了全村特別是貧困人口的收入狀況。
(四)廣泛推廣,扶貧經驗促應用。達東村鄉村旅遊扶貧工作模式,是西藏較為早期的旅遊扶貧案例,其開發與運營的成功,更是為西藏各個貧困地區提供了經驗參考。西藏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每個鄉村因為經濟發展限制,其藏地古老的文化底蘊和自然景觀等都保存較為完整,即有文化內核,又有觀賞性,具備旅遊開發的基礎。達東村鄉村旅遊扶貧開發的經驗,為西藏自治區各市、區、縣政府扶貧工作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鄉村旅遊開發,不僅僅只是産業扶貧帶動,最為重要的是在鄉村景區的打造過程中,通過標準化景區建設,同步改善了西藏貧困村交通、水電氣、通信網路、住房條件等生活基礎設施,是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前提的旅遊開發,是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是讓西藏各個貧困縣、村真正實現宜居、宜業、宜遊,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拉薩市達孜區、堆龍德慶區尼木縣、林周縣、墨竹工卡縣等均以達東村鄉村旅遊扶貧工作為借鑒,開展扶貧工作。
專家評語:採用“政企合作”的模式,政府引導發展方向、企業專業化運營管理,通過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産業結構,從創造可持續發展條件,到啟動鄉村旅遊提升工程,達東村走上發展鄉村旅遊脫貧致富的道路。開發了旅遊觀光、戶外運動、休閒康養、歷史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旅遊産品類型,豐富鄉村旅遊産品體系,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