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鄉村振興的示範和標桿
——江西省上饒市篁嶺村
一、基本情況
篁嶺村,隸屬江灣鎮栗木坑村委會管轄,至今已有近600年曆史,是婺源具有獨特風格的徽派古村落之一。受地形限制,村莊房屋建在一個陡坡上,房屋高低錯落、呈半環狀分佈。村內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謂“地無三尺平”,村民曬晾農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曬在自家屋頂木架上。篁嶺村的農耕生活成就了篁嶺村的“曬秋”景觀,但是,隨著自給自足式的傳統農耕生活滿足不了村民對物質條件的追求時,外出務工成為村民另一條謀生出路。由於篁嶺村農民的生活生産資料大部分都在山下,交通極為不便,秋冬季節村民生活嚴重缺水,而汛期因街巷排水不暢發生過幾次局部山體滑坡人員傷亡事故等,在政府鼓勵下,村民在1993年和2002年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集體搬遷。景區開發前,村內仍有70多戶330余村民居住,在住村民中大部分年輕人在外務工,平時只有老人與小孩留守村莊,整個村莊呈半空心化的蕭條景象。由於村莊缺乏管理,環境衛生、教育、醫療條件極差,在住村民人心思遷,有條件的都在逐步外遷。村民搬遷後的閒置房屋,因年久失修,部分已開始腐爛,有的甚至倒塌,寶貴的“曬秋”景觀逐漸消失,周邊梯田逐步荒蕪。面對村裏大部分閒置房屋因年久失修腐爛倒塌,篁嶺“曬秋”獨特的景觀資源逐年消失的情況,婺源縣採取旅遊扶貧方式對該村莊進行保護性開發。2009年,引入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山下新建安置新村,搬遷安置在住村民,使村民生産生活條件得到了徹底改善,篁嶺古村的旅遊資源也得到了保護與利用;同時,將120棟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度假酒店,又收購散落民間的20多棟徽派古建築在篁嶺村進行異地保護重建,打造了商業一條街——天街。天街通過休閒度假、旅遊會展、民俗體驗、文化演藝等綜合旅遊消費,取得項目收益。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引導。一方面是給予政策扶持。用小産權房辦證試點和地質災害村整村搬遷的相關政策,創造性推動村莊整體性轉讓、整村式搬遷、市場化開發、股份制運營,並出臺政策支援縣內異地古建築在該村集中收購保護、開發運營。同時,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建設3層新徽派風格安置房68棟,老年、單身公寓24套,搬遷人口320人,還新建小學、供水、供電、排污、硬化等公共基礎設施,徹底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條件,村民幸福指數大大提升。同時,隨著篁嶺旅遊的興旺,群眾的住房也不斷增值,搬遷安置房價值從建成時的市價每棟10萬元,增值為現在每棟80萬元以上。另一方面是給予推動支援。通過領導挂帥,全員上陣,推動了該景區試營業第二年就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2018年,成立高規格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強力推進篁嶺創建國家5A級景區工作。通過專人領銜,挂點幫扶,及時協調解決景區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整村搬遷、徵地動遷和設施配套等困難和問題,為景區建設掃障排礙,助力景區發展跑出“加速度”。
(二)社會投入。由當地政府在出臺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將篁嶺整體性開發項目規劃包裝、向外推介,並於2009年擇優引進了有資金實力、有從旅經驗、有品牌影響的婺源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多年來,從景點打造、索道修建、道路修繕、古建收購修復,到地質災害防護,以及整村搬遷投入等,該公司立足特色、堅持標準,累計投入5億多元,將篁嶺打造成為融“特色地貌、優美生態、民宿民俗、互動體驗”為一體的景區,使“篁嶺景區”成為婺源高端特色鄉村遊的窗口,“篁嶺模式”也成為引領婺源鄉村旅遊轉型升級的標桿。2018年3月13日,篁嶺再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青旅與婺源縣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篁嶺二期將追加投資9億元,景區的影響力及年納稅額將進一步增長,同時將開啟上市的孵化,力爭早日上市。
(三)市場運營。通過數年來的實踐探索,篁嶺景區形成了一套以“整村開發、生態入股、就業創業、品牌創建”為特色內核的市場運營模式。數年來,該景區以“篁嶺曬秋圖”為核心意象打造景區獨具特色的主題品牌符號,先後獲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特色景觀名村、江西省首批鄉村文化休閒旅遊示範點、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全國“景區帶村”旅遊扶貧示範項目、篁嶺曬秋美宿等殊榮。2018年,篁嶺景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30萬人次,日遊客量最高達2.6萬餘人,預計2~3年內遊客量將突破200萬人次,年納稅4000多萬元,投資回報開始顯現,生態文化效益日趨凸顯。
(四)共建共用。注重依託項目和景區發展,推動村民“洗腳上岸”,讓地道農民變為旅遊市場參與者,構建村民和景區的“利益共同體”,讓廣大群眾共用旅遊發展成果。一是讓村民以土地、資源入股。依託當地祠堂、古樹等公共資源和流轉給景區的土地,擁有篁嶺戶籍的村民每年都可從公司旅遊收益中獲得分紅。近幾年來,群眾每人平均年收益約450元,戶均2100余元。二是讓村民在景區中就業。篁嶺按照“每戶至少一人”標準返聘搬遷村民,共同參與景區建設,特別是女村民獲得了“家門口”就業機會,原本無業可就、無入可收的“篁嶺大媽”搖身一變成為“曬秋達人”,成為篁嶺的一張名片,每人平均工資收入超過3.5萬元。三是讓村民在旅遊中創業。依託景區發展,一批服從規劃、懂得經營的村民,紛紛返遷回來在家門口創業,經營相關旅遊業態。同時,這也帶動了周邊旅遊業的興盛,曉容、前段、栗木坑、篁嶺新村等周邊村莊有50余家從事農家樂經營,戶均增收近10萬元,篁嶺村原住民從旅遊開發前的每人平均年收入3500元提升到3萬元,戶年均收入從1.5萬元提升為10.66萬元,增幅巨大,家庭一年旅遊相關收入最多近30萬元。
三、取得成效
(一)保護了生態。篁嶺景區的“企業運營”管理模式和“生態入股”的發展理念,打破了以往景區一次性買斷鄉村資源經營權的傳統發展模式,創新性採取“公司+農戶”形式,由景區與農戶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將村莊的水口林、古樹等生態資源納入股本,並將農民的山林、果園、梯田等資源要素進行流轉,與農戶共同開發農業觀光體驗項目,從而實現了企業與農戶“共同入股、共同保護、共同開發、共同受益”的可持續共建模式。以“篁嶺花海”為例,景區向600余戶村民租賃了近千畝梯田,統一規劃種植,打造四季花海觀光園,村民也由“莊稼戶”變為公司的“造景工”,實現了生態入股、紅利共用的共建格局。
(二)傳承了文化。該景區通過“人下山、屋上山、貌還原”的整體性打造,推動了古村特色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首先是“人下山”,通過“以屋換屋”的形式,將村莊原住民集體遷往新村統一安置,並對篁嶺村古建進行産權收購和修舊如舊,將120棟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旅遊項目。其次是“屋上山”,投入鉅資對散落在婺源各地古村落中缺乏保護的20多棟徽派古建築實施異地搬遷保護、集中開發運營,認養人擁有經營使用權,政府資産權屬不變,將之打造成景區民宿古建的“壓軸名片”。最後是“貌還原”,除了建新似舊、修舊如舊,保持原有村落建築古貌,更通過內涵挖掘、文化灌注、活態演繹等方式凸顯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和民俗文化的“原味性”,實現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態文化的完美融合。
(三)帶富了百姓。旅遊業的發展,撬動和促推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帶富了一方百姓。一方面,帶動地方百姓家門口就業。農戶既可在景區租賃的田地裏收取租金、股份分紅、農作物保護價包購等方面受益,更能以田地務工、景區務工、民俗務工等形式安置就業、獲取薪酬,從而實現“下山改善環境,上山從業致富”目標。目前,篁嶺及周邊村莊在景區就業人數佔景區工作人員的70%,每人平均每月至少可獲得2000元以上的工資收入,最高的可達7000~8000元。另一方面,帶動地方百姓捆綁創業。得益於景區的市場開發和人氣打造,越來越多的當地村民通過參與農家樂、交通業、旅遊商貿服務業等業態經營捆綁融入、創業致富。目前,僅篁嶺景區周邊的曉容、前段、栗木坑、篁嶺新村等村莊,有50余家從事農家樂經營的農戶戶均年增收5萬元,“旅遊脫貧”在這裡已經成為現實。
(四)創造了“篁嶺模式”。一是通過市場經濟杠桿,對村落建築物採取産權收購、對村民採取搬遷安置的方式,遷出原住民到新村安置。同時,在保持原有村落建築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的基礎上,對古建築實施維修,並向高端食宿、會議會所、購物街、山鄉休閒、民俗體驗等方向發展;二是在經營上走門票與經營複合的路子,門票定位在中低價位,今後將根據國家的産業發展要求和自身經營發展狀況,逐步降低景點門票,並通過休閒度假、旅遊會展、民俗體驗、文化演藝等綜合旅遊消費取得項目收益,推進旅遊轉型升級;三是圍繞鄉村文化元素主線,遵循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在保護基礎上充分利用遺留閒置的生産、生活資料,舊屋舍等資源,挖掘展示當地民俗文化,建設休閒旅遊文化産業,最終將篁嶺打造成中國最具民俗特色的休閒旅遊目的地和民俗文化影視村落;四是採用“公司+農戶”形式,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有效整合旅遊資源,將農民土地進行流轉,與農戶共同開發觀光農業,形成經營産業鏈條,將農戶真正融入産業項目中,達到零距離就業、足不出村就能掙錢的效果,實現公司與農戶雙贏。
專家評語:空心村發展鄉村旅遊實現成功轉型的典範。創造性推動村莊整體性轉讓、整村式搬遷、市場化開發、股份制運營,並出臺政策支援縣內異地古建築在該村集中收購保護、開發運營。通過內涵挖掘、文化灌注、活態演繹等方式凸顯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和民俗文化的“原味性”,實現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態文化的完美融合。通過“企業運營”管理模式和“生態入股”的發展理念,實現了企業與農戶“共同入股、共同保護、共同開發、共同受益”的可持續共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