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訪談 > 全國鄉村旅遊發展典型案例 > 景區帶動發展型
因地制宜 因勢利導

高標準打造花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基地

——甘肅省隴南市花橋村

發佈時間:2019-07-18 15:57    來源:中國網    作者:


一、基本情況

康縣長壩鎮花橋村位於省道白望公路沿線,距望關高速路口8公里,距康縣城26公里。全村共8個合作社,215戶774人。是康縣的北大門和茶馬古道上的知名驛站,也是康縣全域旅遊的門戶和名片。2012年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徹底改善了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從2013年開始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提升,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發展鄉村旅遊;2015年被列為全市鄉村旅遊示範點;2016年在全省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現場會上被授予“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茶馬古道文化藝術之鄉”“甘肅省鄉村旅遊培訓基地”“全省農民回鄉創業基地示範區”等榮譽稱號;同年12月花橋村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先後獲得“2016中國最美村鎮”生態獎、“2017中國最美村鎮”50強等獎項。目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3戶210人。

二、發展歷程

近年來,縣鎮黨委、政府搶抓鄉村振興機遇,集省、市、縣、鎮、村五級資源,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司化經營、貧困戶參與、綜合性帶動”的方式,高標準建成了入口服務、遊客接待、休閒養生、民俗體驗、親水遊樂、養身休閒等13個核心區域。通過招商引資由隴南龍江公司投資2300萬元修建了遊客接待中心和鄉村賓館;省公航旅投資2600萬元建設了自駕遊房車露營地;縣上採取土地入股、整合項目資源等方式籌措資金2800萬元,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硬化了村內道路,改造了房屋風貌和庭院,配套建設了文化廣場、中醫養生堂、村史館、電子商務室及油坊、酒坊、磨坊、豆腐坊、村內廣電網路、Wi-Fi等服務設施以及污水管網、倣生態河堤和供水工程,結合“十村百戶千床”鄉村旅遊示範工程,發展13戶農家樂,建成10家農家客棧,64間客房102張床位。



三、典型做法

該村根據鄉村旅遊消費熱點、消費層次和花橋旅遊示範村建設投資結構方式,不斷探索運營模式,提升行銷能力。在鄉村旅遊發展運營上,實行協會統一管理,協會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下設旅遊扶貧、餐飲管理、環境衛生管理、安全管理4個分會,會長及成員均由村民代表大會選舉産生,對景區各种經營常規工作、日常事務進行全面規範管理。探索完善了鄉村旅遊三種運營帶貧模式:一是“協會+企業+貧困戶”模式,全村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40戶從扶貧互助社戶均借款5000元,入股茶馬風情旅遊文化公司,每年每戶貧困戶可獲得1150元的穩定收益。二是“龍頭企業+産業+貧困戶”模式,旅遊文化公司、釀酒企業、農家樂、農家客棧與貧困戶簽訂需求合同,帶動41戶139人通過發展養殖、種植、採摘山野菜和從事務工等方式增收。三是“支部+協會+貧困戶”模式,由協會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公共服務管理,帶動貧困戶18戶77人增收致富;幫助務工青年組建專業合作社,採用入股分紅、流轉土地、農戶務工、開辦小吃攤點、飲品攤點等形式,帶動了16戶貧困戶增收,既解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又使貧困戶就地就業脫貧。

2016年5月20日在花橋召開了全省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現場會,推廣了“花橋經驗”。同時進一步加大對電商優秀人才應用、網路供應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扶持力度,加快促進傳統模式向電商模式轉變。按照“請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思路,多次參加縣上舉辦的電子商務技能培訓,並篩選出6名“村小二”,9名淘幫手充實到電商人才隊伍中,提升“工業品下鄉,農産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服務水準。加強鄉村網際網路應用,創新了“網際網路+旅遊”“網際網路+鄉村”的新模式,加強與騰訊公司合作的“騰訊為村開放平臺”、隴南鄉村大數據等為切入點,動員全村力量廣泛參與。

四、取得成效

2017年,成立了花橋村國家4A級旅遊景區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景區的管理運營、宣傳行銷、旅遊安全和景區開發建設工作。隨著鄉村旅遊的持續升溫,花橋村旅遊集散地和旅遊樞紐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

(一)“農家樂”等實體經濟快速發展。村民等人開辦農家樂和農家客棧,收入從以前外地務工年收入4萬~5萬元,增長到月收入3萬餘元,年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定期向貧困戶購買土雞、土雞蛋、山野菜等原材料,聘請了貧困戶為服務員,帶動了20多戶貧困戶共同發展。

(二)增加就業機會增收。通過吸納當地農民參與鄉村旅遊的經營與管理,增加群眾就業機會。遊客服務中心和鄉村賓館,為200余人提供保潔、保安、服務等就業崗位,目前已優先招聘當地和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54人,按月工資1500元計算,年收入可達18000元。村內油坊、磨坊、豆腐坊、手工掛麵坊等各種作坊在採購原材料、招聘務工人員時,優先考慮村內及周邊的農戶和貧困戶。

(三)依託景區創業增收。鄉村旅遊的紅火發展,吸引了更多外出務工青年和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張強、蒲富德等人成立的花橋景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花橋富得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入股分紅、流轉農戶土地、農戶務工等形式帶動了16戶農戶增收。組建了20余人參加的花橋文藝社,為遊客有償表演傳統社火等民俗節目,參與表演者每場平均可獲得100元收入。大學生村幹部王長娥開辦電子商務網店,幫助農戶出售核桃、花椒、黑木耳、土蜂蜜等農特産品,累計銷售額達到10萬餘元。帶動本村及周邊村社貧困戶增收。


專家評語:在鄉村旅遊發展運營上,實行協會統一管理,協會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積極探索完善鄉村旅遊三種運營帶貧模式:一是“協會+企業+貧困戶”模式;二是“龍頭企業+産業+貧困戶”模式;三是“支部+協會+貧困戶”模式。加強鄉村網際網路應用,創新了“網際網路+旅遊”“網際網路+鄉村”的新模式,加強與騰訊公司合作的“騰訊為村開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