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在廢棄礦坑上建起的花園式村莊。無人機航拍 項飛
十幾年前,東衡村是遠近聞名的石材生産基地。鼎盛時期,採礦企業達到了18家。然而,粗放式的過度開採,也慢慢改變著周邊的一切。原本翠綠的山頭,開始裸露出大小不一的採切面;頻繁的爆破和採石機械作業的轟鳴聲,趕走了在此繁衍生息的鳥類與動物;來來往往的重型運輸車輛揚起的粉塵,瀰漫在空氣中難以散去;裹夾著泥漿的污濁之水,開始四處橫流……… 談起東衡村的過去,該村黨總支書記章順龍的臉上露出了一股五味雜陳的表情。他説,採石場擴張帶來的環境問題越發突出,尤其是空氣中的粉塵,最嚴重的時候村民們連窗戶都不敢打開。一時間,做好“防塵工作“成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最要緊的事。為了改變日益退化的環境,從2003年開始,當地政府下定決心整治礦山問題。截止2009年底,東衡村18家礦場全部關停。 礦場關閉了!本該鬆口氣的人們,心情又惆悵了起來。章順龍説,礦場停了,村裏失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從原來的兩三百萬元,一下子跌到了不足20萬元。除此以外,3000多畝廢棄礦山的如何在利用和生産,又成了東衡村人和政府心裏的頭等大事。2011年,在當地政府引導下,東衡村全面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截止目前,東衡村通過平整土地,拆舊復墾等措施共産生水田1714.56畝。在這裡,幾年前還是山石裸露,採石礦坑滿目瘡痍的痕跡已然無法找到,生態和宜居成了這裡的新名片。與此同時,以“鋼琴小鎮”為功能定位的千畝産業園,也正從這裡邁向新的征程。 從資源輸出到生態修復的産業重構 通過生態復綠、景觀再造、土地開發、復墾耕地、礦地村莊、搭建平臺6種模式,讓廢棄礦山從資源輸出後轉身環境治理和生態涵養,像東衡村這樣案例在湖州還有很多。在緊鄰湖州市中心的仁皇山廢棄礦區治理工程現場,記者看到,因開採塌陷的礦坑經改造成了與景觀亭閣相配套清水池塘,以喬木、灌木、優質花草相結合的綠化結構,已將這座治理面積高達16萬平方米的廢棄礦區,變成了層次明顯的礦山公園,成為湖州市民休閒健身的場所。
樓臺亭閣,綠蔭覆蓋的仁皇山廢棄礦區景美如畫。無人機航拍項飛
“生態是湖州最主要的特色,我們的一切的工作都在圍繞這個軸心在轉。” 湖州市礦山企業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龔西征告訴記者,湖州是“兩山”重要思想誕生地,全面推進老舊、廢棄礦山的治理,因地制宜,根據廢棄礦山的特點植入相匹配的産業,用新的産業體系與發展理念進行環境修復和生態涵養。也就是説,礦山治理既要解決當下的緊迫性問題,更要考慮産業植入和迴圈的可持續性。 在杭寧高速、申加湖高速,湖蘇滬高鐵及104國道交匯處的堂子山礦區,總治理面積高達25.5萬平方米的廢棄礦場,經改造後,被規劃為永久性綠化用地,並於2015年建成浙江最美的“生態駕校”。通過輕型無人機的空中遙攝,昔日滿目瘡痍亂石成堆的礦山已被桂花樹、櫸木、紅楓、紅葉石楠、松樹和灌木整體覆蓋。綠化區域內,新建的水泥路面上,十幾輛大型客、貨教練車,正在模擬高速公路、隧道等交通設施中有序行進。
經改造後,被建成 “生態駕校”的堂子山礦區。無人機航拍項飛
湖州長運汽車運輸集團董事長謝中華對記者説,礦山治理是一項惠及多方利益的系統工程。治理後的礦區不僅消除了山體滑坡和塌陷等次生災害隱患,還變成了大型車輛駕駛培訓與考試基地,解決了湖州大型運輸車輛駕考培訓與考試場地空缺的問題。現在的這裡,只見樹林不見山了!放眼望去,橫豎成排、成片的樹林和植被不僅美化了環境,還增加了城市綠肺功能。培訓車輛在樹林中行駛,不僅解決了噪音隔離問題,就連排放的尾氣也都能就地“消化”。 “作為堂子山廢礦復綠項目的營運主體,我們即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更是環境修復和生態涵養的守護者。企業需要在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中找到相互依存的平衡點。除了駕考培訓,下一步,我們還將建設好少年兒童交通安全、礦山生態宣教,新能源(純電動)汽車體驗園為一體的基地,把礦山治理的成果用好,把生態涵養發展理念落實得更到位”謝中華説。 模式創新讓湖州敢説治礦最有底氣 將礦山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突破,把工作目標分解到每一個可操作、能實現的細節,從系統層面綜合把控,以保證每個環節紮實推進,形成整體支撐。龔西征告訴記者,礦山治理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工程,一個環節出問題,將影響其他工程進度。以至於需要經常動用無人機定期定時對項目全場進行航拍,進行數據比對及時發現問題。湖州自2003年開始,全面推進礦山綜合治理以來,年治理率增加從15%到60%,靠的就是系統把控,分層管理。
德清縣乾元鎮城北村,剛剛完成復綠工程的信誼第二石料廠。無人機航拍 項飛
據了解,2016年湖州實現了礦山治理的又一次數量突破,全年共完成老舊、廢棄礦山復綠32座。今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礦山復綠列為當前需抓緊落實的26件重大事項之一。按照計劃,今年底,湖州還要完成28座廢棄礦山治理。在德清縣乾元鎮城北村,今年3月完成復綠工程交工驗收成信誼第二石料廠,記者看到呈梯次結構的山坡上,大部分區域已經長出了1尺多高的“蘇丹草”和灌木。陪同採訪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的這片地還處在養護期,兩年後,它們就能實現自然恢復與生態迴圈功能。
德清縣乾元鎮城北村,大友轉水灣石料廠礦山治理工程。光明網記者季春紅攝
在德清縣乾元鎮城北村的另一處--大友轉水灣石料廠礦山治理工程現場,工人們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有土地復整、山體防護網加固,以及草種和附著基土噴塗。而與此相隔不到10公里的德清縣洛舍鎮砂村,十幾臺挖掘機和運輸車正在“集中開採區礦地”上緊張的作業。這個近萬畝的廢棄礦山,已成為莫幹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核心承載地,一批重大項目開始陸續進駐。其中包括,總投資計劃總投資200億元,一期佔地1350畝,以全球首座“汽車生態小鎮”為功能定位,被譽為浙江省特別重大産業項目樂視生態汽車項目。
德清縣洛舍鎮集中開採區綜合開發工程。無人機航拍 項飛
“為整治廢棄礦山,我們將其與土地復墾、村莊整治、新農村建設、旅遊資源開發、景觀建設等結合起來,既消除了礦山邊坡安全隱患,又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安全、土地三大效益。”龔西征説,正是有這樣的一個好想法,讓湖州走出了最有底氣的礦山治理模式。今年3月,湖州發佈國內首個《綠色礦山建設規範》地方性標準。從礦山建設、生産規模、地表水環境、噪聲排放、粉塵濃度、廢棄物處置等指標量化等開採源頭進行綜合能效跟蹤管理。這是湖州十幾年來礦山治理的經驗積累,更是政府圍繞“兩山”理論,下定決心搞生態建設,謀求綠色經濟發展的體現。
位於吳興區埭溪鎮東紅村,被改造成千畝茶山的婆棚山廢棄礦區。無人機航拍 項飛
一手抓老舊、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一手抓礦業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管理,雙管齊下讓湖州贏得綠色礦業發展的良好局面。統計數據顯示,截止目前,湖州已經完成廢棄礦山治理304個,其中省級示範工程43個,累計治理復綠1.6萬餘畝,復墾耕地2.4萬餘畝,形成可建設用地2.3萬餘畝。去年底,國務院批准的《全國礦産資源規劃2016-2020年》中,湖州被列為全國建設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光明網 作者:季春紅吳建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