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國訪談>治荒新聞

鄂爾多斯:國家園林城市背後的生態傳奇故事

發佈時間: 2017-09-18 丨 來源: 新華絲路 丨 作者: 中經社 丨 責任編輯: 韓得爾

鄂爾多斯穿沙公路

被稱為"黃金通道"的穿沙公路凝聚著鄂爾多斯人"不屈不撓,敢為人先,解放思想,艱苦奮鬥"的"穿沙精神"

鄂爾多斯市8.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佔全市總面積的48%,被譽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區和乾旱硬梁區佔總面積的48%,年降水量150—300毫米,年蒸發量達2000—3000毫米。十幾年前,這個中國第七大沙漠的沙塵一夜之間就能刮到北京城。沒有植被、沒有通訊、沒有出路,沙塵肆虐,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世代飽受沙害之苦。生態狀況“先天不足”,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影響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

在與惡劣生態環境的博弈中,鄂爾多斯人堅持一個決心:要生存,先治沙。從“烏審召精神”到“穿沙精神”;從鄂爾多斯集團治理“恩格貝”,到東達·蒙古王集團建設萬畝沙柳基地、伊泰集團建設萬畝甘草園、億利集團建設庫布其沙漠萬畝鎖邊林帶和杭錦旗穿沙公路護林網;從烏日更達來,到治沙女傑王果香、全國勞模殷玉珍,涌現出無數造林模範和先進群體,一個個企業傾情投入,一代代治沙人不斷涌現,接力譜寫著鄂爾多斯生態逆襲的傳奇篇章。

進入21世紀以來,鄂爾多斯防沙治沙效果顯著。

1999年,位於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境內的穿沙公路修通,此後,杭錦兒女將穿沙精神貫穿到造林綠化中,用綠色守衛著這條“黃金通道”。

2010年,鄂爾多斯市啟動實施“四個百萬畝”綠化工程,碳匯造林工程、成吉思汗陵視覺景觀區綠化工程,總綠化面積14.5萬畝,總投資11.6億元,共栽植各類苗木677萬株。

2013年,鄂爾多斯市榮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2015年,鄂爾多斯市獲“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截至2016年底,森林資源面積達到了34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6.7%,較2000年提高14.54個百分點。

今日的鄂爾多斯共有199個濕地,3個濕地自然保護區,遷徙繁殖的鳥類已超過10萬隻。

目前,鄂爾多斯形成多元投資生態建設新格局漸顯,生態建設呈現出治理主體由國家、集體為主向社會各界多元轉變,由簡單行政命令為主向政策激勵轉變的重大變化,完成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防沙治沙、日元貸款等生態建設項目,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的“雙提高”。

境內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到70%,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到25%,毛烏素沙害基本消失,庫布其沙漠趨於穩定。目前,庫布其沙漠森林覆蓋率由2002年的0.8%增加到2016年的15.7%;植被覆蓋度由2002年16.2%增加到2016年的53%。

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成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同時將治沙與扶貧結合,創造出一二三産融合互補的千億級沙漠生態迴圈經濟,累計帶動沙區10.2萬名群眾徹底擺脫了貧困。使貧困人口年均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目前1.4萬元。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表示,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區和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應該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廣泛推廣到非洲、中東、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造福當地人民。

生態狀況實現了由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大為改善的歷史性轉變,鄂爾多斯走出了一條經濟與環境並重、治沙與減貧共贏的中國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一份份榮光可鑒的證書是給鄂爾多斯最好的回報。

同時,我國是受荒漠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有“三最”之稱,即“荒漠化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受影響人數最多”“防治成效最顯著”,荒漠化公約的履約工作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

“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9月6日至17日,由我國首次承辦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召開。來自全世界195個締約方的約1400名正式代表齊聚於此共商防治荒漠化大計。經濟與環境並重、治沙與減貧共贏,內蒙古生態建設工作經驗正為各國防治荒漠化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越來越多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