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一個孤獨的治沙者,也是一個樸實的牧民,與沙為舞二十年,他把萬畝荒沙變為綠地,因此也背負上沉重債務,失去了溫馨的家庭。如今,荒沙變綠洲,一切的委曲與孤獨又算得了什麼,他感覺這輩子值了。
他是一個孤獨的治沙者,也是一個樸實的牧民,與沙為舞二十年,他把萬畝荒沙變為綠地,因此也背負上沉重債務,失去了溫馨的家庭。如今,荒沙變綠洲,一切的委曲與孤獨又算得了什麼,他感覺這輩子值了。
他是一個孤獨的治沙者,也是一個樸實的牧民,與沙為舞二十年,他把萬畝荒沙變為綠地,因此也背負上沉重債務,失去了溫馨的家庭。如今,荒沙變綠洲,一切的委曲與孤獨又算得了什麼,他感覺這輩子值了。
來自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嘎查阿貴希裏牧業社的牧民烏都,一個孤獨的治沙人。聽烏都講治沙故事,真情告白,痛並快樂著。
面對他的綠沙坡,烏都自信滿滿。(攝于2017年9月7日)
第一次治沙經歷
從小生長在荒無人煙的毛烏素沙漠深處,烏都有著想治沙改變生存環境的念頭。他一直在探索防沙、治沙、改善惡劣生態環境的辦法。
1983年和1990年的兩次土地承包後,烏都家承包了現在的13000畝地。當時這片荒沙寸草不生,畝數雖多,但有利用價值的地就500畝,佔全部面積的3.83%,剩下的96.17%全是荒沙,當年承包土地時,好多農戶都不願意承包這片荒漠。
在這片荒漠上根本沒有其他出路,承包了荒沙,就要治沙,只有治沙才能生存。因為沙丘在移動,如果不治理,它會掩埋房子和莊稼,將人往死裏逼。
不治沙就沒有活路。
就這樣烏都一家踏上治沙之路。在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海荒漠中與黃沙展開了殊死的搏鬥。
17歲那年,1985年春季,烏都只上到初二就離校了,他心存治沙夢想,開始了他人生當中第一次治沙。當時,他家房後有一座小沙丘,佔地約150畝,每到春季狂風肆虐,荒沙漫漫,成了全家生存的最大威脅,烏都決定先用這個沙丘小試牛刀,他一股腦兒的砍沙蒿、背沙蒿、種沙蒿,當時,只有沙蒿,而且沙蒿是成活率最高又不用花錢買的治沙最廉價的沙生植物,就這樣烏都幹了一個月,最後一丈量,他只種了3畝地,成活率100%。當時是活了,但過了一個冬天,第二年開春,刮大風,他種的沙蒿苗被大風刮得所剩無幾。
第一次治沙有了如此慘痛教訓,烏都開始思考,治沙太不容易了,種植容易,管護難,而且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是靠一腔熱情就能治沙。
悲情的治沙之旅
為了徹底改變自家的命運,烏都和家人開始了漫長且帶悲情的治沙之旅。
烏都的爸媽都十分支援烏都治沙,一家人盼望著自家的沙場早日得到治理,過上好日子。
1998年,烏都多方籌借資金近40萬,建立了300畝水利設施,打了4眼井,種了3000畝楊柴,還種了玉米、油葵等農作物,作物成活率達七八成,大部分都活了,為了防止大風吹掉苗子,第二年烏都投資8萬元種了6000棵楊樹,做為防風障,專門遮擋沙塵,這些樹苗成活率達70%。
“當年沒有汽車,也沒有路,運送樹苗和水利設施全靠畜力,人背肩抗也是常事,但每走一步都很艱難”烏都回憶説。
看著栽種的楊柴等逐漸成活,烏都一家心裏特別欣慰,盼望這些作物能夠順利生長。此後的幾年,擴大了治沙面積,烏都又陸續投進去四五十萬元用與治沙和網圍欄建設。但治沙真是太難,有一次,防風固沙工程包給別人,由於工程品質不過關,第二年春天,他種的3000畝楊柴又被大風刮沒了,他的20萬元投資打了水漂。
2004年,烏都吸取教訓,重新補種和加強沙障工程,使上一年被毀的林木全部恢復,這一年,他又花進去18萬元。
從1998年至今,烏都用於治沙防沙的投資達198萬元,不包括自家貼進去的人工等,除自家的二三十萬積蓄外,多數的錢是自已借來的,有銀行貸款也有借個人高利息的。
種進去的沙柳和楊柴活了,沙丘被治住了,生態好了,但治沙是一種高投入、慢回報的過程,投資回報週期太長,生態效益還不能很快轉化為經濟效益,烏都借來的上百萬元外債長成了沙柳和楊柴,換來一片綠意盎然,但烏都也因此背負著沉重的經濟負擔,每年他都為還錢還款發愁。
每有一點積蓄都用來還款或用於治沙,而治沙就像一個無底洞,他個人投資進去的錢一時沒有效應。回報太慢,烏都被拖垮了。
那幾年,家庭也出現變故,一向身體健康的父親突然得病離他而去,他的妻子因為家裏常有人來催債,也與他離了婚。這兩件事給烏都打擊很大,他變得沉默寡言。
“我一直在想念我的父親,他是一個很健康的人,但去世得很突然,之前沒有一點病情。承包草場的時候還有著治沙念頭,我童年時是我父母帶著我種樹,種沙柳,我家周邊的樹和沙柳都是我小的時候種的”,想起父親,烏都禁不住眼圈紅了。“在我心裏父親依然活著。”烏都説。我最心痛的就是我媽媽,她一直以來都在支援我,也跟著我同甘共苦。在2005年到2008年烏都在外躲著要賬人,不敢回家,最窮困的日子也就我媽媽她一個人呆在家裏,守護著林地……這是令烏都最難過的事情,每想起媽媽就會心碎。
夢想慢慢變為現實
近二十年的治沙,烏都陸續投進去近200萬元,這對於一個普通牧民家庭來講,真是一筆天文數字,一路走來,太多艱辛。
二十年的治沙歲月,當年的帥小夥變成了中年男子,孑然一身,成為孤獨的單身漢,所幸,13000畝沙地變成綠洲。他所種的9000多畝楊柴和沙柳滿山遍野,綠意盎然,其他6萬餘株紫穗槐、3600條白檸條、6000株楊樹長勢喜人,成活率超過90%,沙地綠化率達85%,成為烏審旗牧戶綠化最高的家庭示範戶。
如今,沙地變成了綠坡,滿坡的沙柳、楊柴、沙棘、沙蒿,成了烏都心中的寶貝。生態效益好了,逐漸轉化為經濟效益,要從治沙要效益,烏都有了更多的想法,把畜牧業與沙草産業結合起來,沙草變飼草,發展畜牧業,沙地修通公路,把更多的平茬沙柳運出去,賣上好價錢,他的夢想將變為現實。
烏都表示,近幾年因他長年勞作,腰肌勞損,由於身體原因,做不了重體力勞動,因此維護林地也要雇工維修網圍欄,每年需要兩三萬元。對於牧民來講能夠維持生活的基本來源就是靠放牧,而放牧靠的就是草場!
如今沙地得到治理,沙丘變成了草場,若要發展畜牧業,打草養牛羊,需要大筆資金,這些仍需投資,然而,烏都卻顯得很無力,因為至今他仍然還有近30萬元外債沒有還清。他拿不出錢來投資,儘管滿坡林草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但如何轉化實現致富,才是烏都草場當務之急,這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烏都希望得到幫助,提高經濟效益,實現治沙回報。
讓孤獨化為力量,向沙林要效益,烏都正致力做一名新時代治沙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