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國訪談>治沙故事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典型人物之三——謝海榮:以生態産業養生態工程

發佈時間: 2017-09-10 丨 來源: 新華絲路 丨 作者: 丨 責任編輯: 韓得爾

這是一個治沙英雄輩出的沙漠。這片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南部、陜西省榆林市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東北部之間,面積達4.22萬平方公里。在這片荒漠中,先後走出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寶日勒岱、殷玉珍、盛萬忠、浪騰花等治沙先進人物,創造了毛烏素治沙精神和毛烏素治沙經驗。

與這些治沙英雄一道治沙的還有一位人物叫謝海榮。20年來,他面對浩瀚無際的沙漠,憑藉驚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默默無聞地把自己的辛勤汗水灑向了沙漠,將自己的全部熱情和夢想寄託于沙漠。他先後投資10億元,植樹18億株,讓27萬畝沙漠披上綠裝。

從800畝開始

謝海榮原來是鄂爾多斯市審計局機關事務中心主任。1993年,國家號召行政機關大辦實體。謝海榮代表單位在原伊克昭盟東勝市創辦了 1996年春節,謝海榮回鄂托克前旗城川老家,路過烏審旗時,在一家飯店吃飯。飯店老闆議論,説烏審旗城建局有一個養豬廠要賣。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謝海榮立即感覺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商機。下午他立即找到烏審旗城建局,希望將豬廠和周圍土地買下來。

經過幾輪談判,謝海榮和哥哥謝巨榮與烏審旗城建局簽訂協議,買下該單位名下位於毛烏素沙漠腹地的800畝半荒漠化土地,這其中有一處磚廠和一處年出欄20000頭豬的豬場。周圍人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認為謝海榮弟兄倆發大財的時機到了。謝海榮也認為,養豬很賺錢。

辦完手續,謝海榮從陜西省榆林市買了一批小豬仔,雇車往豬廠拉。車一搖一晃在沙漠上穿行著,謝海榮迷迷糊糊睡著了。突然,感到車停下了,哼哼了一陣,又轟隆著加大油門,他知道這是汽車要衝沙窩子。幾番下來,車還是陷在沙裏。謝海榮和司機下車,抽出鐵鍬彎著腰扒車輪下的沙子。毛烏素沙漠起風了,硬硬的沙粒打得兩人眼睛都睜不開。司機掏開了一個車前輪子,謝海榮側著身掏另一個車輪。邊掏邊往進墊沙蒿。司機上去發動車,加油門,謝海榮從後面推。兩個人折騰了一中午,總算把車開出沙窩子。但是,風刮得越來越猛,車走得艱難。到了傍晚,風更大更猛,似乎要把車掀翻。天由暗紅變得發烏,一團團沙塵聚成一道道沙墻,排山倒海的壓了過來。半天的路程,迎風走到晚上11點,才回到了豬廠。

有了小豬就有了希望。謝海榮想,環境雖然惡劣,但只要自己辛苦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謝海榮想錯了,他還沒有看到毛烏素沙漠猙獰的面目。毛烏素是什麼地方?聽聽這幾段順口溜,你就知道了:“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春天刮到犁底根,冬天刮到草斷根。”“沙比城墻高,毛驢房上跑。”“春天黃沙壓苗頭,夏天黃沙打花頭,秋天黃沙搶籽頭,冬天無糧吃飯愁。”

不久,沙漠裏颳起了一場沙塵暴,具體時間謝海榮記不清了。風是從下午颳起來的,大白天立即變成了晚上,幾點天黑都不知道。回到屋裏,風吹著沙子從玻璃上往進漏,就像人拿著盤子往裏倒一樣。兩耳只能聽見“呼呼”的風聲,謝海榮想,房子不會被吹翻吧。豬仔是照顧不過來了,只要人安全。一夜未睡,第二天天剛亮,謝海榮就往豬圈跑。可是,門都推不開——門被沙子壓住了。打碎玻璃,掏了半天,才出去。跑到豬圈一看,小豬還在圈裏,謝海榮長舒一口氣。但到了下午,就不斷有豬仔死去。謝海榮趕忙跑到旗裏找來獸醫。經診斷,小豬吸入粉塵顆粒太多,引發急性肺炎,老鄉稱為“咳嗽病”。幾天下來,三分之一豬仔全死了。

謝海榮真是欲哭無淚。跑到城建局説,豬廠我不買了,退我一半錢就行。城建局領導説,這個事是上過會的,不能退,要不你轉賣出去。肯定轉賣不出去,沒人接收這“爛攤子”。退路沒有,只能往前走。那段時間,沙子壓得和豬圈一樣高了,有的地方還爬上了圈頂。謝海榮除了喂豬,就是鏟沙、倒沙、清沙。

這年春天,謝海榮回烏審旗辦事。他發現,路兩邊的行道樹正在冒芽吐綠。這地方能栽樹?一個念頭立即閃過,在豬場周邊種樹。只要樹活了,沙就壓不到圈裏了。

説幹就幹。謝海榮在1997年春天開始,在豬場的周圍種樹。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那次種樹意味著他在毛烏素沙漠紮下了根,一種就是20年,最後把全部家當都“種”在了這片茫茫大漠。

沒過幾天,這些栽種上的小樹苗就開始吐芽了,泛起絲絲綠意,謝海榮欣慰地笑了。可沒想到,過了20多天,好多活了的小樹苗又死了。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就找到道班工人取經。道班工人説,春天風沙大,小樹苗還沒札根,風吹著小樹苗搖,幾天就搖死了,你回去搞點支架支起來就好了。謝海榮回去用木棍連忙綁三角支架,對小樹苗進行固定。這一招真管用,小樹苗居然活了。這一次栽樹的成功,激發了謝海榮治理沙害的信心和勇氣,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謝海榮愛上了種樹。10株、50株、100株、200株……在謝海榮的精心呵護下,綠色一點點地在豬場周圍沙漠中延伸。

從800畝到2000畝

1998年的春天來了。謝海榮心想,這回黃沙進不了豬圈了。沒想到,大地還未解凍,黃沙就壓到了豬廠。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治沙沒有用?

冒著凜洌的寒風,謝海榮裹起棉襖,在風沙中摸索風沙的流動規律。有時,背著乾糧,在流沙最嚴重的地段仔細察看風勢。有時四處奔波,探尋能夠種植的野草和灌 木。經過一個多月觀察,謝海榮得出結論:一方面這些樹苗才栽下一年,還不能有效抵擋風沙的侵襲,另一方面只是治理了豬場周圍800畝周圍的沙漠,形不成成片有效防禦。那就種它2000畝。謝海榮弟兄倆向當地村民租來1200畝土地。旗委、旗政府説,你只要能在這沙漠中乾出名堂,全力支援!

沙漠種樹,水是最緊要的。原來800畝綠化,豬廠的井水就夠用了。現在一下擴到2000畝。水就成了大問題。為了解決種植苗木的用水問題,謝海榮又在低窪的沙窩裏挖了一口水窖,用塑膠薄膜包裹在水窖壁上積蓄雪水和雨水,初步緩解了樹苗的用水困難。

打牢基礎後,謝海榮又開始四處籌錢,買樹苗。他再一次組織工人和家人,在豬圈的四週開始栽種。一天夜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一陣緊似一陣地敲打著房門,謝 海榮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別發生什麼事吧?他擔心剛剛栽種不久的小樹苗無力承擔暴風雨的吹打。於是,他讓工人和家人都到林地裏去扶小樹苗。

風大雨急,他竭盡全力地把一棵棵被風刮歪的小樹扶正,又用繩子拉好,全然不顧雨水瀑布般地從頭上臉上狂瀉而下。這位堂堂七尺男兒,已經把自己與這些小樹苗的 生命緊緊聯繫到了一起了。這一刻,謝海榮意識到了種樹的艱難,但他也深知,如果沒有綠色,豬場就無法在沙漠中生存。謝海榮暗暗暗暗下定決心:“絕不能放棄!”

隨著種樹面積不斷擴大,豬場周圍已經有了點點綠意,阻斷了不斷入侵的風沙。1999年,謝海榮豬場第一次告別了被黃沙圍困的日子,800畝的綠化成果威力初顯。雖然周圍還是黃沙漫天,但大風遇到林帶,自然減速,黃沙被擋在了豬場之外。謝海榮在豬場周圍的幾塊小田裏種上了瓜果蔬菜。

那年夏天,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劉明祖在烏審旗調研,來到這個沙漠中的豬場時,看到滿眼綠色,樹影婆娑,就説:“謝總,你這是沙漠中的小江南。這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好事!”

烏審旗是一個乾旱地區,水的蒸發量大於降水量。謝海榮覺得,應減少楊樹等闊葉林的種植,加大松樹等針葉林的種植,以減少對地下水的索取,提高沙漠涵養水源的作用。不然,種活的樹也會旱死,造成新的生態災難。

沙漠裏種松樹?烏審旗沒有這樣的例子,鄂爾多斯沒有這樣的例子,周邊的陜西和寧夏沒有,遠的甘肅和新疆也沒有。不出所料,試種的1000株松樹,沒有1株成 活。牧民取笑謝海榮:“一年綠,二年黃,三年全進了鍋爐房。”意思是第一年栽上松樹是綠的,第二年葉子發黃,第三年死了全拉進鍋爐房當柴燒了。

謝海榮想,究竟哪出了問題?謝海榮來到黑龍東大興安嶺林區考察。他發現東北黑土地地質肥沃,全是泥地,松樹成活率達98%。謝海榮猛然醒悟:是沙漠裏的土質疏鬆,沒有肥力。土不行就換土。這一次,他挖好了樹坑,再去幾裏地拉回具有抗旱性的紅泥土,先在樹坑裏舖一層底,再將小苗小心翼翼的栽種進去,再用紅泥 土覆蓋。周圍再採用點狀施入豬糞。

經過幾年辛苦培養,這些松樹全活了。記者在採訪時看到,這些松樹直徑已經長到70釐米左右了。謝海榮感慨道,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成果!

從2000畝到2萬畝苗圃

在種樹的這些年裏,謝海榮也先後投資了酒店、供熱、煤礦、房地産等熱門行業。由於鄂爾多斯市經濟迅速發展,謝海榮投資也得到可觀回報。在這階段,也是鄂爾多 斯市民間借貸最活躍的時期。聽説謝海榮賺了錢,周圍親戚朋友都找謝海榮來借錢,並允諾給予高額利息。但謝海榮卻説,我治沙需要錢,這些錢還不夠。一場激勵的爭論開始了。家裏人堅決不同意謝海榮治沙了。家裏人説,治沙天天投錢,年年投錢,一年下來一分鋼崩都掙不回來,這是圖啥?掙了錢不放高利貸也行,咱投資別的産業,總比背上錢往沙子裏扔強。謝海榮也曾經動搖過,也思考過。記者採訪謝海榮時,問他那你最後為什麼堅持治沙了呢?謝海榮説,你見過年輕人打遊戲機著了魔的事吧,那就叫“癮”。抽煙上癮,幹一件事情幹到一定程度也會上癮。不種樹,心裏就像貓爪在撓,但看到滿眼綠色心裏就有了成就感,“征服”沙漠的成就感。

種完2000畝,謝海榮沒地可種樹了。謝海榮找到蘇力德蘇木陶爾木廟嘎查嘎查長。想把周圍十幾戶牧民土地經營權給他流轉過來。嘎查長聽了之後,眼睛瞪得老圓,半天沒有回過神來。喝了一口茶問謝海榮,流轉土地辦工廠、搞種植、做養殖我相信,花錢租地種樹我可第一次聽説。種樹這麼賺錢嗎?謝海榮苦笑了一下,那你種植試試?嘎查長搖了搖頭。説我與牧民們商量一下。牧民一聽有人來租寸草不生的黃沙梁種樹,而且給不錯的租金,高興得合不攏嘴。這是一筆無需談判的生意。謝海榮付錢,牧民立即簽訂流轉合同。

到了造林季節,謝海榮便從外地買回來一些沙柳栽子種在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剛栽下 去,一場大風過去全部化為烏有,被風沙吞噬了精光,他不灰心再栽,再栽再吞噬……。以前經驗怎麼不管用了呢?謝海榮到榆林考察,種樹同行告訴他,這得層層設防,步步為營。要想提高成活率,必須得有沙障的庇護。札沙障,謝海榮找來乾草和柳條,札成網格型沙障,再栽種沙柳,結果一下成活率就提上來了。

在這些年裏,謝海榮一頭扎進毛烏素,其他生意基本沒時間打理。每次回到東勝的集團公司,就是找財務拿錢,東勝的員工有時四五個月見不著謝海榮。

2005 年,謝海榮在開會時聽到。烏審旗蘇裏格氣田根據環保需要,每年有70萬立方米水和30萬立方米返排液需要外運傾倒。謝海榮還未等會議結束,立即驅車到長慶油田蘇裏格氣田指揮部,面見負責人,説這鑽孔泥漿他要了。正愁著沒地方處理這些泥漿的油田領導立即應允。謝海榮將這些泥漿運回基地,進行水和泥分離,泥用來制磚,水用來澆樹。每年70萬立方米的水,那得綠化多少樹才能用完。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漫漫黃沙裏,獵獵罡風中,一片浩瀚的密植林海—— 面積達2萬畝的已染綠這裡的廣袤黃沙。車子沿黑色的柏油馬路馳騁在林地之中,一路向東往林地的深處探進,車窗兩旁,黃棕綠的荒漠植被層次不齊,錯落有致,時而生長在沙丘的背風坡,時而矗立在沙丘的底部,攜著油畫裏濃重而激烈的色彩向天際延伸而去,一條蜿蜒曲折的水系環繞著林帶盤旋而來。站在百米高的登高臺 上,放眼望去,漫無邊際的綠色盡收眼底,綠意中有松樹、沙棗樹、甘草、肉蓯蓉,它們和諧共生,包容了天與地,包容了人與自然,它們與寂寥蒼涼的大漠相依相伴,不離不棄,仿佛是擋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後是城市,是村莊,是青山綠水,是喧鬧的紅塵世界,是並 不了解它們的蕓蕓眾生。

從2萬畝到27萬畝

一次偶然的機會。謝海榮結識了時任烏審旗副旗長宋海英,兩人一見如故,就治沙、綠化越談越投機。宋海英説,2萬畝不算多,你要搞就搞個幾十萬畝,做件大事情。在宋海英先生的策劃下,謝海榮找來陶爾木廟嘎查和查幹德日蘇嘎查兩個嘎查長一計算,全部承包兩個村荒沙下來總面積達27萬畝(180平方公里)。

2006年冬天,謝海榮與宋海英找到陜西省林業勘測設計院,就27萬畝土地綠化進行規劃。召開專家會反覆論證、聽取大學教授建議、與自治區林業廳和國家林業局協調有關事項,來來回回,倆人折騰了整整一年。

與此同時,緊鑼密鼓的土地流轉工作同時啟動。

2007 年10月,烏審旗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烏審旗蘇裏格生態新村(嘎查),沙地生態園規劃面積25.02萬畝,是一個容環保、産業、經濟發展于一體的新型産業 園區。其主要囊括了生態林業、生態農牧示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生態園區環境、休閒度假、生態旅遊業等多層次多元化的有機産品,在以高新科技優化了農牧區産業結構的同時,能更大限度的提高林木植被覆蓋率,切實做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雙贏。新村綠化系統規劃分為公用綠地和生産防護綠地,由新村中心倆側 倆塊大面積的綠化帶和周邊的一個半圍合式的防風帶組成,佔地面積為185.03公頃,項目周圍規劃為産業聚集地,佔地222.62公頃,村民居住區佔地面積為221.76公頃。新村將以綠色産業、民俗居住和特色旅遊為主導思路,構建一心、倆軸、倆片、三帶的空間發展格局。最終形成以産業集聚、土地集約、人口集中、工業集群為特色的“四集”新村。

2007年冬天,謝海榮雇了一台推土機,買了一件黃大衣住進了工地。每天早上,天剛濛濛亮,謝海榮就敲推土機司機窗戶。兩人起來煮一碗掛麵,就下到工地開始平地。但這種小打小鬧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綠色夢,“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經宋海英介紹,陜西乾泰投資集團與謝海榮達成協定,也加入治沙之中。2008年春天土地剛消融,毛烏素沙漠一下熱鬧起來。謝海榮調來了推土機、裝載機、翻鬥車等100多臺機械,晝夜作業,隆隆聲伴著黃沙飛揚,黃沙梁變成了大工地。這邊平整土地,後面就是人山人海種植苗圃。3個月下來,2萬畝苗圃就建成了。

接下來幾年裏,謝海榮的流動資金沒有了。沙漠就像抽水機一樣抽著本來營利的幾個企業。沒有錢怎麼辦?謝海榮想到了銀行貸款,那就去找銀行。銀行一聽是植樹, 沒有一家銀行願意給貸。搞房地産、供熱有人貸,綠化根本不可能。謝海榮一年時間,不知求了多少人,吃了多少閉門羹。聽到謝海榮的窘境,哥哥謝巨榮找到了他。遞給他一張銀行卡,説這是我全部家當,你拿去用吧,不夠咱再想辦法。父親找到謝海榮説,我沒錢,我去幫你看苗圃。“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謝海榮 那些天一句話也不説,每到晚上,就躺在沙漠裏看星星。記者問,那些天你想什麼?謝海榮説,難,太難了,不想説了。

越到往後,錢越緊。開始借 “高利貸”,治沙本來不掙錢,借上高利貸治沙等於火上澆油,飲鴆止渴。幾個月下來,利息就付出200多萬。最後付利息都很困難了。聽到這一消息,某銀行找 到謝海榮,説貸給你200萬,你把利息給人家結了,想辦法把本錢也給還了。植樹你連利息也掙不回來。萬般無奈之下,謝海榮做出一個決定,賣掉東勝鑫洲大酒店。這一套總算解了。

在中國人傳統觀念裏,買房置地,那都是有本事的人,賣房賣地,那都是“敗家子”。謝海榮頂著壓力開始進軍這25萬畝沙 漠。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燒錢,孰不知治沙是燒“黃金”。為了完成這25萬畝綠化任務,謝海榮先後賣掉了煤礦、東勝的酒店、烏審旗的酒店、烏審旗供熱、鄂托克旗供熱等項目。所有收入,全部投進了毛烏素沙漠綠化。

員工的反對潮是最先開始的。今天還在工作,明天突然某個企業換老闆了。一時,各個公司 員工人心渙散,有的辭職,有的轉行,有的離開,上午還在上班,下午就辭職走了。面對高管、中層幹部、員工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聲,謝海榮躲著不見大家。一次,他問自己的司機,你説我這是圖啥?司機説,我也不明白你圖啥,無論誰離開你,但我會跟著你。突然,司機聽到謝海榮在低聲哭泣。與員工一樣,社會各界對 謝海榮也是根本不理解,“謝瘋子”、“謝傻子”及各種故事的版本都開始在烏審旗流傳,各種流言蜚語鋪天蓋地,躲都躲不開。

2008年秋天, 謝巨榮找到謝海榮,兄弟倆進行了徹夜長談。謝巨榮説,這麼下去不是辦法,你要幹你自己幹,我還得過日子,背上錢往黃沙裏送,這叫什麼事。謝海榮堅持認為,種樹也能掙錢,只是沒找到模式營利模式。誰也説服不了誰,只能“分家”。兄弟倆算清賬,謝海榮給謝巨榮打了張一欠條。

與員工、家人不理解相反,這種治沙精神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肯定。謝海榮履職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2005年獲得“內蒙古創業新銳人物”;2008年榮獲“中國經濟十大新銳 人物”、“抗震救災先進個人”;2009年被授于“中國民營科技發展傑出貢獻優秀企業家”;2010年榮獲“中國農村十大致富帶頭人”;同年榮獲“內蒙古 革命老區建設突出貢獻獎”。

從綠化林到經濟林

謝海榮畢竟真不是“謝傻子”。前前後後10多億資金投進沙漠,只見綠化,不見效益?靠 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沙漠當然還得從沙漠中找出路。賣松樹苗、楊樹苗等是能掙一部分錢,但要想高收益還得種植經濟林。2012年開始,謝海榮種植了蘋果、 桃樹、杏樹等等,但沒有一種能在大沙漠中試種成功。因為這些經濟型樹木開花早,而這些樹木開花時,正是毛烏素沙漠春天颳風揚沙的時節,大量花蕊被吹掉了,根本挂不了果。

一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組織委員赴新疆唯吾爾自治區和田考察,謝海榮正好隨行。考察中,謝海榮突然發現這裡沙漠中有一片成林 的紅棗樹。跟當地老鄉一打聽,是一個河南省新鄭市叫李懷民的人種的。謝海榮考察完並沒有返回呼和浩特,而是坐飛機直奔鄭州,到鄭州再轉車到新鄭。找到李懷民,李懷民説,沙漠和沙漠不一樣,抽個時間我去看看。謝海榮讓人家當時就去看,對方説新疆紅棗得收穫,沒時間。謝海榮就跟著李懷民再次坐火車返回新疆,坐在李懷民承包地裏等。等了一個月,李懷民收完棗,與謝海榮一同返回毛烏素沙漠。李懷民説,種棗有經驗,但能不能活,我也沒有把握。謝海榮説那就先試種。 2013年,他們試種和嫁接了500畝紅棗。

走進位於烏審旗蘇力德蘇木沙爾利格嘎查綠意蔥蘢的毛烏素紅棗生態園,陡然感到一股沁入心田的棗香味撲面而來,放眼望去,高低不一的紅棗樹長勢喜人,矮壯的樹 杈上還零星挂著一些果實。不遠處,寬闊平整的水泥晾曬臺上,果實飽滿的深紅色大棗正在進行著晾曬工序,正在忙碌的工人師傅告訴記者,這些沙漠大棗經過晾曬篩選後,就將進行産品包裝,然後進入市場,沙漠紅棗由於光照時間長,日夜溫差大,因此糖分比較足,肉厚、核小、甜,很受市場歡迎。

2014年,為了看看雪後紅棗長勢,謝海榮驅車從東勝回到烏審旗。剛登上沙山頂部,看到雪後紅棗的美景,拿起手機拍照,一不小心,重重摔倒,當場骨折。在醫院做完手術,住院剛滿一個月,拄著雙拐就回到了生態園。謝海榮,為了治沙這事,就差往進搭命了。

僅為紅棗起名字,就頗費了謝海榮不少的心思。如何才能起一個既響亮有別具意義的名字呢?謝海榮絞盡腦汁,終日無解。忽然一夜,謝海榮從睡夢中醒來,“毛烏素 沙漠棗”劃過腦際,為此他興奮不已,很快電話告訴眾人,結果獲得一致通過。因為“毛烏素沙漠棗”既涵蓋了毛烏素大漠空曠的壯美,又傳承了鄂爾多斯厚重的歷 史,更囊括了棗園磅薄的氣勢。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作為少數適合當地沙漠種植的經濟作物之一,紅棗在推動經濟效益節節攀升的同時,大片棗林 也讓毛烏素沙漠的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整個毛烏素紅棗生態園建設以內蒙林科院為技術依託單位,項目總投資為38129萬元,基礎建設期為三年,園區總建設規 模為1.98萬畝。其中,棗樹栽培區1.80萬畝,優良棗樹苗木繁育圃600畝,紅棗觀光采摘園650畝,加工區200畝,倉儲、物流區300畝,目前,已形成560畝試驗基地,輻射帶動當地及周邊農牧民和企業發展棗業種植5300畝,幼苗成活率達90%以上,引進新品種38個。發展育苗基地200畝,在 圃苗木達300萬株。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2014年,該基地被國家林業局確立為“國家西部重點保障苗圃基地”。2015年,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復,毛烏素國家沙漠公園成立。

女兒謝穎一次問父親,説人家都説我是“富二代”,現在企業都讓你賣完了,我這富從何來?謝海榮説,這滿山滿梁的樹就是你的財富。18億株樹,1株樹賣1元錢,你算算有多少?生日這天,謝穎收到父親謝海榮的一份禮物。打開一看,是一張營業執照。營業執照上寫著,公司名稱內蒙古毛烏素沙漠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註冊地烏審旗蘇力德蘇木毛烏素國家沙漠公園,法定代表人謝穎。“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

茫茫的毛烏素沙漠中,一條金色的致富之路被勇於探索的謝海榮鋪就。但謝海榮深知,在沙産業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僅憑個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雖然,這麼多年來,自己始終懷著誓把沙魔馴服、把荒漠變綠洲的豪情與勇氣,也情願因此承受治沙的清貧。

正如謝海榮在規劃建設的27萬畝毛烏素國家沙漠生態公園所設想的那樣,要通過招商引資建設、股份制經營、單位認領、發展鄉村集體經濟、農牧民參股等多种經營方式,讓寂寞沙漠不再被世人冷落。而同時要配套建設毛烏素沙漠深加工企業,紅棗、沙棘、枸杞加工廠及林下種養殖基地,修沙漠公園,開展休閒旅遊,最終實現 “以生態産業養生態工程”、“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雙贏”的目標。

這是一位草根治沙者創造的人間奇跡,這是一位治沙英雄一輩子與毛烏素沙漠説不清、道不明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