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國訪談>治沙故事

鄂爾多斯治沙故事之五:烏冬巴圖,愚公治沙三十年

發佈時間: 2017-09-10 丨 來源: 新華社 丨 作者: 丨 責任編輯: 韓得爾

摘要:綠色,對於牧民來説,是一種生命的顏色、希望的顏色。在庫布其沙漠出生長大的烏冬巴圖,從小飽嘗了風沙之苦,親眼目睹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沙逼人遷的一幕幕悽慘景象。

(據新華社2006年10月18日報道,素材僅供參考)

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庫布其沙漠腹地,沙漠無情地吞噬著他的家園。在這裡,蒙古族漢子烏冬巴圖為了實現心中綠色夢想,靠一股韌勁苦幹30多年,把擋在房前寬約3000米的一條沙帶逼退了500多米。

當記者慕名前去採訪,在大門口遇上了正在飼喂羔羊的烏冬巴圖的妻子。得知來意後,她告訴我們,老巴去樹林了。翻過一道網圍欄,便進入烏冬巴圖的“綠色王國”。

放眼望去,滿坡滿洼的樹木鬱鬱成林,一棵棵楊樹、一叢叢沙柳、一簇簇羊柴將座座小沙丘裝點得嚴嚴實實,還有數不清的沙棗、榆樹、紅柳、毛柳、旱柳、檸條和一些罕見的沙生植物。林間野兔四竄,枝頭鳥兒歡歌。

大約走了一里多路程,到了這片林子的邊緣,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光禿禿的大沙丘。沿著一行依稀可辨的腳印,我們在一個沙丘的背風坡找到了正修剪樹枝的烏冬巴圖。

60歲的烏冬巴圖正跪在沙上彎著腰刨被沙壓了的小樹苗,身邊放著一把斧子、一根繩索、一把鐵鍬,忙得不亦樂乎。

綠色,對於牧民來説,是一種生命的顏色、希望的顏色。在庫布其沙漠出生長大的烏冬巴圖,從小飽嘗了風沙之苦,親眼目睹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沙逼人遷的一幕幕悽慘景象。

1974年春,烏冬巴圖向沙漠宣戰了。夫妻倆買回來一些小沙棗樹苗,開始編織他們的綠色希望之夢。他們先從擋在門前最近的一個大沙丘開刀,夫妻倆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圍著沙丘栽下幾百棵小沙棗樹苗。可就在他們還未見到一絲綠意的時候,幾場大風過後樹苗便成幹柴。

不服輸的烏冬巴圖總愛到沙裏轉悠,研究沙漠的走向,琢磨風的規律。日久天長,烏冬巴圖總結出一套理論:要想治沙先得固沙,栽樹要“前拉後推”,先濕地,後沙坡,再沙丘;先高稈,後灌木、再種草,同時還要加強保濕方能成活。漸漸地,烏冬巴圖的房子四週的綠色多了起來。

擋在烏冬巴圖房前的一個個大沙丘變成了小沙丘,小沙丘變成了平沙梁,平沙梁又變成了下濕地。綠色向四週蔓延,黃沙開始退卻。

植樹造林,主要是靠管護,正所謂三分種七分管。2001年,全旗出臺禁牧政策,牲畜實行圈養,這一下猶如給烏冬巴圖吃了一顆定心丸,再也不用擔心牲畜無處覓食而毀壞樹苗了。而此時,老巴的兒女們也加入到了植樹隊伍中。同時,他們還在林間播種各類優質牧草,解決了飼草料不足的問題,走出了一條靠林種草,以草養牧的林—草—畜均衡發展路子。如今,烏冬巴圖家的十幾頭牛和300多只羊單靠樹葉就能“飽食無憂”。

在烏冬巴圖的感召與帶領下,周邊牧民紛紛行動起來,種樹種草改變生活環境。30多年如一日治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但烏冬巴圖只有一句話:“咱得為子孫後代負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