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國訪談>治沙故事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典型人物之一——張喜旺:水衝沙柳和電鑽種植法

發佈時間: 2017-09-09 丨 來源: 新華絲路 丨 作者: 丨 責任編輯: 韓得爾

2002年,一家企業找人到庫布其沙漠裏去種樹,報酬是每人每天20元,張喜旺和鄉親們便開始了沙漠植綠的壯舉。

“當時只是想種樹掙點錢,不敢想憑我們的努力就能治住庫布其的沙子。沒想到一幹就是15年,到後來想法也變了,看到自己親手栽下的一棵棵樹苗變成一大片綠色,看到風沙逐漸小了,心裏就舒坦。”張喜旺説,就這樣他愛上了種樹。

當然,在沙漠裏種樹是個苦差事。那時候的庫布其沙漠,黃沙漫漫,荒無人煙,沙漠裏沒有路,張喜旺和鄉親們每天早上6點鐘騎著摩托車上 工,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種樹的地方,風餐露宿自不必説,單是每天往返三四個小時的路程,就把人的精力消磨大半,再加上剛開始種樹經驗不足,樹苗常常種不 活,最終結算時,一天根本掙不到20元錢。

就這樣日復一日,張喜旺逐漸摸索出一些種樹經驗,工錢也從20元一路漲到100元,手底下也有了五六十人的專業隊伍。2011年開春,張喜旺一下子承包了1100畝沙漠,只幹了43天便順利完工。接著又在七星湖畔承包種草,在庫布其植綠的面積越來越大。

2012年,他承包了1200畝水衝沙柳。那是一片缺水沙漠,周圍工地的工頭都不願承包。“沒人要的,我都要了!”不知哪來一股牛勁兒,張喜旺一口氣簽下了8000畝水衝沙柳的種植合同。

“2013年,17天完成6000畝沙柳種植,成活率超過了規定的85%。雖然起步晚,但是步子邁得大。沙漠種樹不是一般的苦,也不是誰都能做包工頭。”張喜旺自信地説。

那年,分給張喜旺的工地,離公路7公里半。沙漠裏打不出井,工人的飲用水得裝在木桶裏用拖車往裏運。鳥不拉屎的地方,種沙柳太難。張喜 旺咬咬牙,決定試試看。30多個工人用三輛拖車往沙漠裏運樹苗,一天一趟,運費700元,這價格還是托朋友給講了情,算是優惠的了。工人每天徒步往返,得 用掉兩個多小時。

一天,有個工人掉隊了,晚上10點多,仍然聯繫不上。後來終於打通了手機,原來他迷了路。張喜旺開著車在10公里外找到人並接了回來,回到家已是深夜12點。“那次真把我嚇壞了,覺得自己責任太大。如果真把人家走沒了,我該怎麼辦?”

“喜旺這個人有責任心,愛琢磨,跟著他幹,我們心裏踏實。”劉金雲跟著張喜旺種了十幾年樹,這幾年也自己承包沙漠種樹,兩人經常交流種樹經驗。

以前,張喜旺對植物並不了解。種樹時間長了,對各類品種的屬性也摸了個八九不離十。無論是種樹經驗還是管理經驗,張喜旺都成了種樹治沙方面的“專家級”人物,他們還發明瞭水衝沙柳和電鑽種植法。

“這也是意外受到的啟發。”張喜旺嫺熟地演示著水衝沙柳種植法:用水管豎著往沙地一衝,一個沙坑就出現了,他趕忙把一棵長約1米的沙柳苗子種進去,繼續澆水然後夯實,只露出10公分左右的苗頭。“一開始我們用40釐米高的樹苗,後來變成80釐米的,到現在用的1米多高,這也是一點點摸索 出來的。苗子太小,風一吹就刮倒了。現在這1米多高的樹苗剛剛好,風吹起來苗子就慢慢往外冒頭,吹得都露出來了,根也長結實了,就能活!”

風吹沙打的時光,伴著艱辛勞作的汗水滲入黃沙,換來的是漫山遍野張揚的綠色。不知不覺,埋頭種樹的張喜旺團隊已經綠化了2萬多畝的沙漠。2016年6月,張喜旺榮獲第七屆“母親河獎”頒發的“綠色衛士”稱號。

張喜旺感慨地説,庫布其沙漠真的是變了,原來一年下不了幾滴雨,現在到了夏天,隔個十幾二十天就有一場雨,一年能下十幾場。氣候變好 了,生活品質也好了很多,沙漠還修通了公路,上工有汽車,種樹有機械,一年收入也有六七萬元。“越來越有希望了!種樹能造福子孫,我也越種越有勁兒了,就 這樣一直種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