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國訪談>治沙故事

誓叫荒沙變綠洲 ——記殷玉珍治沙造林先進事跡

發佈時間: 2017-09-08 丨 來源: 新華絲路 丨 作者: 鄂爾多斯宣傳部 丨 責任編輯: 韓得爾

殷玉珍圖片

資料圖片

殷玉珍,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經過三十多年堅持不懈治沙造林,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全國勞模,十大女傑,治沙標兵,真可謂是創造了人間奇跡,但是在許許多多的榮譽後面卻是更多的艱辛與拼搏,汗水與心血……

1985年,家住陜西靖邊東坑鎮的殷玉珍剛滿20歲,經“父母之命”嫁到了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河南鄉爾林川村一個叫“井背塘”的小地方,做了白萬祥的媳婦。當時她也有過一個農家女的美好嚮往和憧憬,滿以為可以開始過一個幸福美滿的農家生活,殘酷的現實擊碎了她所有的幻想,丈夫白萬祥老實巴交,家裏一貧如洗,方圓10多公里內渺無人煙,周圍一片沙海……惡劣到難以想像的自然環境,種種艱難困苦,使她幾乎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就説那個家吧,是借助沙梁硬處挖開的一個地窖,貓著腰才能進去,地上鋪的是柴草枯枝。這就是當時她們的“洞房”。説起周圍的自然環境,黃沙漫漫,一眼望不到邊際。颳風時,兩眼抹黑,只能聽到“呼呼”的風聲,沙子飛揚,風一停,眼前又是滿目的黃沙,剩下的是死一般的寂靜。住在茫茫沙海裏,半月十天難得見到一個人。

殷玉珍的新婚之家是一個半掩在黃沙裏的地窖,進出必須貓著腰,一刮大風,小屋就有被沙子吞噬的危險。風一停,全家人便輪換用鐵鍬把門口的沙一點點挪開。殷玉珍想總不能坐以待斃,讓沙子活活把我們埋了吧,必須行動起來,治沙! 向沙子要地、要樹、要草場,讓沙窩窩變成金窩窩。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治沙需要栽樹,栽樹需要樹苗,樹苗需要買,買需要錢,沒有錢,殷玉珍用家中當時最值錢的一隻三條腿的羊,換回了第一批樹苗,種在了地窨子周圍。

經歷了冬寒春旱之後,栽下的600多棵樹,只活了10多棵。殷玉珍並沒有失望,她憑藉著一個農家女的堅強毅力開始了建設家園的艱辛旅程。

在茫茫的沙海中治沙,談何容易。結婚第二年,她好不容易説服動員丈夫和叔父挖渠改造荒沙地,經過數日奮戰,一條4000米長的水渠展現在眼前。誰知,一場風沙過後,什麼都沒有了,那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辛辛苦苦修起的水渠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年冬天,殷玉珍咬緊牙關,帶領全家人苦幹一冬,硬是用葵花桿紮起一條長4000米的風情,第二年春天又開了一條6750米的水渠,擔土19000立方米,栽種旱柳5000多株,然而無情的大漠風沙又將這用心血換來的勞動果實吞沒了。有一次,她和丈夫正在種樹,突然間狂風大作、沙浪滔天,沙丘開始移動。夫婦倆嚇壞了,眼睛無法睜開,半天找不到家,後來循著自家的狗叫聲才回到家裏。

大自然,給人打擊,也給人經驗,不斷的挫折和失敗,使她漸漸地摸出了治沙造林的經驗:為了保證林木成活,她先種上一帶一帶的沙蒿,將流沙基本固定下來,然後在沙蒿帶中間栽植沙柳、楊柴、紫穗槐等灌木樹種。一株一株增加,一片一片延伸,使這片不毛之地的荒漠中終於有了可喜的綠色。

有了良好的開端,殷玉珍治沙造林的積極性一下子高漲了。當時擺在她面前的最大困難是,栽樹沒有樹苗。怎麼辦?買,沒錢,只好賣掉家中的牲畜,購買種苗。沒錢,夫妻倆就到外面打工,給人家蓋房、掏糞、幹農活。他們打工不要工錢,只要樹苗。但又無法運回,那就背。從家到靖邊縣東坑鎮伊當灣足足6公里的距離,她硬是和丈夫一次次往回背。

每年春節一過,她與丈夫就沒日沒夜地在沙窩子裏忙活開了,早出晚歸,風餐露宿,渴了喝口涼開水,餓了吃口乾餅子,嘴上打了泡,臉和身上暴了皮,手上的繭子不知道剪了多少次,終於,過度勞累把殷玉珍的丈夫放倒了:肺炎、氣管炎,還時不時地流鼻血。她勸丈夫歇下,白萬祥不肯:“都幹下個這了,不能荒廢下。”殷玉珍體諒丈夫,從此只讓他做些輕活,而她自己肩上的擔子就更重了。

苦難的生活也有不少甜蜜。殷玉珍懷上了她第一個孩子。懷孕期間,她一直沒耽誤種樹。“娃娃是我的命根根,樹苗苗也是我的命根根,誤了天時一年就誤下了。為了讓娃娃將來不再像我一樣受罪,咬著牙也得把樹種下。”就在孩子降生前兩天,她還在沙漠裏背那一捆上百斤的樹苗。

長期超負荷勞動導致早産,孩子剛滿8個月就呱呱墜地了。這條孱弱的小生命竟然像沙海裏的樹苗一樣,頑強地活了下來。

兒子出生還不滿50天,殷玉珍又去種樹了……不久,殷玉珍懷上了第二個孩子。跟之前一樣,懷孕期間她還是沒誤了種樹。在一次背樹苗進沙漠的路上,她不慎摔倒,尚未出生的小生命就這樣夭折了。

雖吃盡了苦頭,費盡了心血,但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看到了治沙的希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殷玉珍平均每年種植楊樹3萬多株,沙柳20多萬穴,楊柴、紫穗槐40多萬株。在不斷的造林實踐中,她積極地探索著適合當地的造林方法,栽植楊樹既要掏錢買苗木,運輸又困難,她就大膽利用楊樹的萌生枝條進行扦插造林,這招還真靈,扦插造林的成活率競能達到80%以上,她就堅持開展大面積的扦插造林省下了不少的費用。

為了治沙造林,她家僅有的幾畝口糧田當作苗圃育苗,家裏喂的豬,一口一口地換成錢,購買了苗木,村裏人都説:“這兩口子,怕是得了神經病吧,先前鄉里要求按戶承包荒沙,每家每戶發苗條讓造林還沒人幹,這夫婦兩是怎麼啦 ”。

她只認準一個理,治沙造林是改善生存、生産環境,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不光利已,而且對社會對別人也是功德無量。

這時,她想到了要擴大治沙造林面積,單靠人背馬馱運苗木,光憑她們夫婦二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她要修路,在沙海中修路,簡直是難於上青天,然而生性剛強的殷玉珍並沒有被困難嚇倒,造林季節剛過,她就雇了十幾個幫工在漫漫荒沙間開始修路,殷玉珍四次修路,三次沙埋,第四次改道重修,膝蓋磨破了,手指裂開了,腳掌起了泡,血和沙子滲到一起結成痂,終於修開了一條由柴草、枯枝和黃土鋪墊而成的10公里簡易路,使她這個封閉的小天地通向了外面的世界。

春夏秋冬,寒來暑往,30年堅守,昔日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綠樹成蔭,30年堅守,成就6萬畝綠色生態屏障。30年堅守,使過去的窮沙窩,變成了金沙窩。過去井背塘1畝地只能打200公斤糧食現在增加到700多公斤。現在林地每年僅採種就可創收50000元以上,通過平茬灌木還可獲大量飼草。更主要的是,在殷玉珍的帶動下,烏審旗涌現出了一批治沙造林大戶,這些造林大戶在全旗的治沙造林中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如今,隨著時代的演進,她的事業也邁進“後治沙時代”。 “受過窮才知道沒錢事難辦。治沙是個無底洞,像我當年那樣地傻受,成不了大事。我思謀著咋個能從沙漠裏刨出金坷垃,再把錢投到種樹上來。”殷玉珍雖然怎麼讀過書,但想法其實就是走迴圈經濟的路。她知道,要想真正治好沙,光靠個把人出苦力不成,光靠國家投入也不成,最好的辦法就是沙裏淘金,再大漠播綠。她成立了內蒙古綠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建起了“玉珍生態園”,生態園裏種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還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生態餐廳和400多平方米的辦公樓。5000平方米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開始栽樹的那一天起她就從沒想過要停止,進入“後治沙時代”的殷玉珍,以經營收入擴大林地面積、升級樹種新理念,增資源,增活力,增效益,殷玉珍一家開始吹響了第二次征戰沙丘的號角。

早些年,殷玉珍種了不少沙柳、楊柴等灌木。但慢慢地,她發現,如果不平茬,沙柳、楊柴等灌木慢慢枯死,平茬需要大量的人力,需要大量投入,要想大面積進行平茬,幾乎是難以承受的。近些年來,鄂爾多斯市和烏審旗積極調整樹種結構,大面積營造樟子松。

如今走進“井背塘”,高大挺拔的楊樹,隨風擺動的旱柳,蔥綠敦狀的沙柳,爭奇鬥艷的楊柴,一個綠色沙區的自然景觀展現在我們面前。由於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被風沙趕走的飛禽走獸又重新返回並在林子裏繁衍,叢林裏野雞飛鳴、草地上野兔、狐狸追逐。

受殷玉珍治沙造林事跡的感染,許多新聞媒體紛紛報道她的先進事跡,社會各界、國際友人伸出援助之手,大力資助她治沙造林的事業,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更是加大了投資力度。這樣一來,使她有了更加堅強的後盾,每年的治沙造林面積不斷擴大,同時其他各業也快速發展,家庭生活也走上了富裕之路。

殷玉珍在荒無人煙的沙海裏,植起萬頃碧綠,多次受到國家和自治區表彰,她先後榮獲自治區“三八”紅旗手、首屆感動內蒙古人物、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綠化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全國十大綠化女狀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個人、第四屆中國十大女傑、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突出貢獻者、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在聯合國2005年全球千名婦女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會議上,她成為內蒙古唯一入圍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人選。在成績面前,殷玉珍並未停滯不前,她説“要用畢生精力為治沙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