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中國訪談>治荒新聞

綠色的奇跡——鄂爾多斯從“沙進人退”變“人進沙退”

發佈時間: 2017-09-04 丨 來源: 新華網 丨 作者: 李仁虎、任會斌 丨 責任編輯: 韓得爾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日電題:綠色的奇跡——鄂爾多斯從“沙進人退”變“人進沙退”

新華社記者李仁虎、任會斌

綠樹青草猶如無邊的綠毯,將毛烏素沙地鑲嵌在藍天白雲下;穿沙公路旁綠樹成蔭、灌木簇擁,伸向庫布其沙漠腹地……初秋,廣袤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大地一片綠海。

難以想像,這裡曾風沙肆虐,是全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鄂爾多斯人嘗盡了荒漠化的苦頭!”鄂爾多斯市林業局局長韓玉飛説,30年前全市森林覆蓋率只有3%。最多的一年竟有82次沙塵天氣,黃沙漫卷,壓毀莊稼,侵蝕家園,“草原明珠”一度成了風沙源。

綠之戀——融血液入骨髓

鄂爾多斯位於乾旱半乾旱區,生態脆弱。“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裏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半草場沙裏埋。”79歲的寶日勒岱對此記憶猶新。

寶日勒岱的家鄉在烏審旗烏審召鎮。18歲時,看到鄰居的房屋有被流沙埋沒的危險,她和村民背來沙蒿種在房後,有幾棵竟吐出了嫩芽。之後,她和鄉親們探索出的“穿靴戴帽”“草庫倫”等治沙方法在全國推廣,掀起了一股治沙發展牧業的熱潮,烏審召由此被譽為“牧區大寨”。

1985年,殷玉珍嫁到毛烏素沙地南部的井背塘,新房是大半截埋入沙子的“地窨子”。風沙吼叫,一夜沙就把新娘子堵在了屋裏。

“這輩子寧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讓風沙給欺負死。”從用僅有的一隻瘸腿羊換回600棵樹苗起,殷玉珍和家人披星戴月打沙障、栽苗條……30多年來,鋼釬磨短1尺多,終於播下近6萬畝綠洲。

沙區無路、無電、無水、無訊,仿佛與世隔絕,牧民去趟鎮上得走好幾天……上世紀90年代,庫布其沙漠不斷外侵,像根繩子勒在杭錦旗數萬名農牧民的脖子上。

當時,杭錦旗鹽廠(1995年改制為億利集團)距最近的火車站不足百公里,大漠阻隔,産品外運得繞道330公里。廠裏的“命根子”——鹽湖被沙埋了18平方公里,有被吞沒之憂。

1997年,一場人與沙的戰鬥打響了。杭錦旗10余萬幹部群眾和億利集團等企業出錢出力,先後組織萬人會戰7次。“夾生米飯沙磣牙,帳篷睡聽大風吼”,歷時3年,終於修通了第一條縱貫沙漠南北、全長115公里的柏油路,並在沿途築起綠色長廊,凝聚起聞名全國的“穿沙精神”。

從上世紀50年代提出“禁止開荒,保護牧場”、60年代號召“種樹種草”、70年代開展“農林水綜合治理”,到80年代實行“五荒到戶”“誰種誰有”、90年代確定“植被建設是最大的基本建設”……鄂爾多斯市一屆屆黨委政府從未停下生態建設的腳步。“烏審召精神”“穿沙精神”“庫布其模式”……一代代治沙人、一個個企業,接力書寫著防沙治沙的雄壯史詩。

綠之變——由盲目蠻幹到科學治沙

由於傳統方式治沙規模小,力量散,加上過度放牧、墾荒等行為,鄂爾多斯市生態惡化沒有得到遏制。特別是1997年至1999年,當地連年乾旱,草原難覓綠色,形勢異常嚴峻。

2000年,鄂爾多斯市審時度勢,提出“建設綠色大市”戰略,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輪牧和以草定畜,開全國之先河。

“讓人怎麼活?”當年,杭錦旗錫尼補拉嘎查的牧民王爾定圖非常窩火。妻子圖娜拉回憶説:“白天有人管,就晚上放牧,可是草場裏到處是沙,200來只羊總吃不飽,瘦得出欄時一隻僅20多斤,産羔率不到一半。”

形勢所迫,王爾定圖第二年把草場分成兩塊,實行輪牧,並且種植玉米作飼料,試著變放牧為圈養。一兩年下來,草竟然多了高了。如今,王爾定圖家草場里長滿了牧草,母羊産羔率近100%,羊出欄時都重30多斤。王爾定圖已成為年收入六七十萬元的牧場主。

對世代逐水草而牧的牧民來説,禁牧、圈養無疑是顛覆性的,如今卻成了牧民的自覺行動。

科學治理是防治荒漠化的關鍵。多年來,鄂爾多斯市探索出了適地適樹、喬灌草相結合和封育、飛播、人工造林並舉,以路劃區、分塊治理、鎖住四週、滲透腹地的一套成熟治沙方案。農林部門和企業、個人也研究出大批技術,大幅提高了植被成活率、種植效率,降低了治沙成本。

億利集團治沙專家韓美飛舉例説:“傳統治沙方法得先打沙障再挖坑栽苗,每人平均日種約2畝,成活率不足30%。利用‘水氣種植法’,以水槍衝孔,種植效率提高10倍,成活率近90%,每畝還節省近千元的打沙障成本。”

轉移40多萬名農牧民,整體退出區達到2萬多平方公里;投入生態資金184億元,推進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國家生態工程……從2000年起,特別是“十二五”以來,鄂爾多斯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鄂爾多斯”的目標,持續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掀開了創造綠色奇跡的嶄新一頁。

綠之讚——宛如江南勝境

這裡曾經是一片無邊的荒漠,風沙讓心靈受盡了折磨。這裡如今用汗水染綠沙漠,感動了騰格裏送來春雨……一首《綠色鄂爾多斯》,唱出了當地生態的滄桑巨變。

毛烏素沙地的治理率達到70%,生態實現逆轉;庫布其沙漠的治理率達到25%,擴展趨勢得到有效控制……韓玉飛説,目前全市生態實現從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局部大為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已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去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6.7%,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0%左右,分別比2000年提高14.54個百分點和40個百分點;荒漠化、沙化土地和流沙面積,分別比2004年減少580.8萬畝、42.69萬畝和687.75萬畝。

初秋,“玉珍生態園”在綠海中若隱若現。“過去動物吃不飽,都逃荒去了。現在林子裏的鳥、兔子、野雞、狐狸多得很。在林子裏走走,聽聽鳥叫,説不出的暢快。”殷玉珍爽朗地笑了。

1992年,杭錦旗道圖嘎查七社的王連斌一家為躲避沙害被迫外遷。當時,七社的20多戶人家搬走了近一半。兩年前,他和老伴又返回了家鄉。“當年流沙快把村子佔了。”他笑著説,“現在,樹啊草啊還有莊稼,又把沙子踩在了腳底下。”隨著外遷人員陸續回歸,七社村民也增加到了30多戶。

監測數據顯示,近3年鄂爾多斯市的降水量都在350毫米左右,較前些年明顯增多,沙塵天氣基本消失。

今天的鄂爾多斯,一座座市鎮村落與綠樹藍天相映成景,城鎮內芳草如茵、鳥語花香,原野上莊稼成行、流水潺潺。

“我治了一輩子沙,現在才真正享受到了綠色帶來的喜悅。”烏審旗納林河林工站原站長、79歲的錢佔發感慨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