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絲綢之路》:大孤獨 更是絕妙結合的大圓融

發佈時間:2016-05-06 09:24:3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佟靜  |  責任編輯:佟靜

 中國網訊 舞劇《絲綢之路》是一幕宏大瑰麗的圖卷,舞臺之上漫漫黃沙是形容貼切的歷史洪流,藏進了滄海桑田,年輕的面孔在黃沙之間精準起舞,令人不禁想近距離觸摸歷史,在他們指尖揮灑的沙粒中間尋回屬於自己前世的鄉愁和些許歷史的留戀。

——題記

這是由一系列隱喻構成的象徵性舞劇。恰似在廣袤大地之上蜿蜒曲折的絲綢之路一般,歷史上曾經活躍在絲路上的人物緩緩向我們走來。以行者的心路歷程為主線,在他的不斷迷失和找尋之中,歷史故事中的人物一個一個與他相遇,就像兩條相交線,有過一個交集之後向著不同方向蜿蜒而去,留下最美麗的足跡。

一、行者

黃沙漫漫,無盡無邊——行者孤獨行走在看不到盡頭的路途中,不停行走,打坐,再行走,鋪天蓋地而來的,除卻寂寞,還有心魔。望著行者掌中墜落的沙粒,我們遙想取經之路上的玄奘,孑然一身,有的只是血紅的落日和接下去冰涼的冷卻的沙粒,有的只是心中唯一的卻是不可或缺的信念。或許只是這樣一個信念讓行者得以將自己的靈魂緊緊握在手中——正是這個信念幻化出了舞臺上最美最令人心安的角色——引者。

想到絲綢之路,首先引入眼簾的可能是浩浩蕩蕩的行軍隊伍、熱鬧非凡的市井之人和悠揚在天邊的駝鈴聲聲。唯有行者,聆聽著心中對佛法的嚮往,耳邊呼嘯著長沙風卷的聲音,一步一步,連腳步都悄無聲息。幸好,在行者遇見困難、撞到誘惑頻頻回首、無法戰勝自己的時刻,引者總會適時的出現,推著他、指引著他,堅定了行者的腳步。在沙漠之中,唯有前行才是生存,如若停止,死亡將你席捲而去,變為安逸的溫床。那天邊已然化作一抔黃土的,不正是停止腳步的前人的墓碑嗎?

 

二、護者

西元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日漸強盛。第四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於是排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餘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後曆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國、大月氏、大夏。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之後由於絲綢之路帶來了中原與西域甚至遠到印度的經濟文化交流,使絲綢之路空前繁榮。也正是由於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跨越了多個民族與地域,而且不同的地域在歷史長河中由於遷徙帶來的文化使得=其固有文化與傳入文化多次交流融合,從而産生了豐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西域文化,其中也包括了多種多樣的音樂文化。

張騫兩度出使西域,成功掀開了神秘國度的珠簾,在鏗鏘音樂聲中行進著的,不正是驍勇軍士嗎?他們的腳步即使踏在沙漠之上也能傳響心中的信念,無論多麼艱難困苦,護者像這瑰麗絲綢之路之上的一道屏障,守護著來來往往,更守護了祖國的一方安寧。所以我們將他們銘記——同這絲綢之路一起。

 

三、使者

手持符節,他們穿梭在同一條絲綢之路上,肩負著政治使命,目的地儘管面向不同方向,他們心裏掛念的,卻是同一方土地。祖國安危和皇帝的命令令他們無比挂懷,成功走到另一片國度,傳遞皇帝的恩準和和平的心願,使他們畢生所求。沙漠上長風獵獵,帶走了符節上挂著的毛飾,卻更堅定了一分他們面容的堅毅;卷卷塵沙羈絆了柔弱書生的腳步,卻阻擋不了滿腔之希冀。他們遭受了遠在宮闈之人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一個又一個十年過去,儘管很可能已經歲月變遷,甚至改朝換代,向著京城走來的,卻也正是他們緩緩的,篤定無比的腳步。他們依舊持符節——儘管破舊不堪,他們帶著一個歡喜的答案前來,成功交差的他們就是凱旋歸來的將軍,那個乘著青鳥與他們前來的,不正是同樣踏過絲路的和平之捷報嗎?

 

四、市者

在古代,商業活動是聯繫東西方各民族之間關係的橋梁。這也正是絲綢之路上市者這一形象存在的重要原因。市者所承擔的媒介作用波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東西方之間物質與精神文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商業活動這一媒介而進行的。而絲綢之路作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正是源於胡商組成商隊進行的長途販運。商人們在絲路沿線建立商業據點,在經商的同時,也傳播文化。

市者的名字已經被風沙吹得模糊——胡商就是他們共同的名字。而在舞劇之中,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行者是整個舞劇貫穿其中的一個主要形象,在漫漫路途之中,人的精神意志在遇到如此之大的空虛之時難免瀕臨崩塌。我看見市者曾不止一次的跪倒行者面前,或許他是在祈求心靈的平和吧?這時候佛教的神奇便散發出無盡光芒,照耀絲綢之路更顯金黃。在考古文獻中,就不乏僧侶與商人同行的境況,儘管不同心,但是無論是誰,總是需要一個精神的寄託和安放孤寂靈魂的所在,行者在自渡的過程中,也完成了一次次的他渡。舞劇在完成紅大規模的同時,兼顧重要閃光的小細節,更令人心生感動。


五、和者

在中國古代和親歷史上,至少有360次和親。眾所週知,絲綢之路在中國古代經濟、政治、文化交流諸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受到了中原王朝的高度重視。為了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歷代王朝除設置軍事重鎮派兵保護之外,就是讓和親公主監督絲綢之路的暢通。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結合後,主動向漢元帝保證説:“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正如舞劇所表達的——大雁南飛時,你北行。一群大雁往南飛,你獨行。她讓人斷腸的名字叫解憂公主,王昭君在侍女的陪伴下孤獨走過,公主的到達,從此安寧了一方的人心,她以美麗的身軀保衛了迢迢沙路,更從此為它添上了一筆無法磨滅的瑰麗色彩。

 

六、妙音

舞劇在震人心魄的藝術表現之外,更做到了令人動容的曼妙音樂的結合。古代的西域音樂文化是當地土著民族和遷入民族共同創造的,而塞種人,大月氏人、烏孫人、突厥人、維吾爾人等在絲綢之路的雛形形成中起到了顯著作用。

隨著不同身份的人物來來去去,音樂不斷變化,我在感受中國古典樂器的同時更欣喜的捕捉到了屬於西域的樂音,這無疑令人耳目一新。演員隨著或歡快或激昂的音樂起舞,似乎將屬於絲綢之路的故事向觀眾娓娓道來,而表現力和妙音的絕妙結合不正是成功的表達了絲綢之路蜿蜒的終點——大圓融。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佟靜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angh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219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