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洪鈞
十月懷胎的原創舞劇《絲綢之路》已經呱呱墜地了,名聲鵲起的舞劇新作《絲綢之路》就要閃亮登場了。作為創作者,我們如同初為人母的良善女子,既心存激動又胸懷忐忑。亦如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先生談及觀後感時所形容的:“第一感覺很驚訝、很驚艷,比想像好很多很多。就“絲綢之路”的大文化主題而言,從來沒有這樣一種表現形式。這個劇最大的亮點就是具有一種精神與靈魂的引領作用,從創作角度而言,也是一個非常巧妙和智慧的設計。”
提到“絲綢之路”,貌似每一個中國人都幾乎耳熟能詳,那是因為“絲綢之路”的文化情結縈繞于中國人心頭已有千年之久,譬如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曾經一次又一次提及的那樣;但是,細説“絲綢之路”,似乎又沒幾個中國人可以真正説得清道得明,那是因為“絲綢之路”的傳説早已被演繹的玄之又玄且神乎其神了。儘管如此,中國人探尋“絲綢之路”的魅力故事與神往傳説的傳統興趣依然樂此不疲,其實,不僅中國人如此,外國人更是津津有味且孜孜不倦。
筆者曾在“絲綢之路”的起點古都西安街頭進行隨機採訪,問起人們對“絲綢之路”的印象和感覺,一百個人裏幾乎有九十九個都能對答如流,從大漠、戈壁、鑿空西域,到黃沙漫漫、天路迢迢、由長安一路向西通達羅馬等等,有人還能列舉出諸如張騫、班超、法顯、玄奘、霍去病、解憂夫人以及馬可波羅等等絲綢之路上曾經的風流人物。但當筆者提及對絲綢之路的前世與今生的認知,被詢訪的一百個人裏幾乎有九十九位又面露難色、緘默不語。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似乎“絲綢之路”這個由德國人命名的地理文化詞彙始終也沒有真正進入中國人的史書和典籍,難道中國人對“絲綢之路”只是一知半解?難道中國人對“絲綢之路”僅僅似曾相識?
非也,其實中國人對“絲綢之路”的認知和理解,已不僅僅是停留在知否概念上的淺顯認知,而是沁入骨髓的深奧理解。因為,路就在那裏,儘管她蜿蜒曲折了幾乎兩千多年,但活生生的過往生靈從未消失過;畢竟,路就在那裏,況且她早已深深地銘刻在歷史塵封的記憶中。正可謂:古往今來人無數,未艾方興不復還。今天,我們將以舞劇的藝術呈現方式詮釋這條路之神奇之神秘之神采之神聖,講述這條路之傳説之傳奇之往事之故事。我們之所以要以這條世界上最富中國文化知名度和最具國際傳播美譽度的“絲綢之路”為詮釋的緣起和主題,皆因我們是中國人,皆因我們是中國的藝術家。
對於舞劇《絲綢之路》的創作而言,筆者在創作之初就以藝術總監和作曲家的激情澎湃與同樣激情澎湃的導演楊威女士達成了直奔主題、直抒情懷的創作共識:我們不僅要以舞劇“看得見、聽得清、摸得著”的獨特藝術形式在世界舞臺上第一次全方位展現“絲綢之路”的無盡魅力和無限神奇,還要以中國藝術家“講好中國故事、提振中國精神”的文化擔當舞弄出“絲綢之路”堂堂正正的中國風和瀟瀟灑灑的國際范兒。所謂“看得見”,就是要讓進入劇場裏的觀眾朋友們清清楚楚地看見“黃沙漫漫、天路迢迢”,進而眼前一亮、為之一振;所謂“聽得清”,就是要使坐在觀眾席的觀眾朋友們真真切切地體會“耳聞古琴梵唄、目睹羌笛胡璇”,恍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所謂“摸得著”,就是要把處於驚艷中的觀眾朋友們結結實實地留在“秦時明月漢時關、一條絲路兩千年”難以自拔的唯美幻境中。
幸虧有了不折不撓的導演楊威,是她的非凡實力、硬朗功力、創新魄力、悟性定力以及人格魅力造就了舞劇《絲綢之路》的如詩如畫;幸虧有了璀璨奪目的七位中國舞壇的新星舞蹈家——黎星、龐妮娜、鞏中輝、艾尼江、胡適、萬源、李博,是他(她)們的精湛技藝、精彩表現、精心刻畫、精細塑造以及精益求精造就了舞劇《絲綢之路》的如夢如幻;幸虧有了獨具匠心的舞美設計劉科棟,妙聚光影的燈光設計王琦,巧奪天工的服裝設計阿寬,出神入化的造型設計賈雷等等,是主創團隊藝術家們的同心協力造就了舞劇《絲綢之路》的賞心悅目;幸虧有了獨具慧眼的文化主管——陜西省文化廳,是出品單位專家領導的高瞻遠矚造就了舞劇《絲綢之路》的別開生面;幸虧有了歷久彌新的實力派藝術院團——陜西省歌舞劇院,是演出單位全體人員的堅持不懈造就了舞劇《絲綢之路》的感人至深;幸虧有了熱情洋溢的一大批觀眾朋友,是無數個同樣熱心和熱愛“絲綢之路”且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人共同造就了舞劇《絲綢之路》的一飛沖天。來吧,朋友們:無盡魅力和無限神往同在的《絲綢之路》等你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