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中國訪談

湖南湘江向重金屬污染宣戰 400多尾礦庫正逐步處置

發佈時間: 2013-10-22
放大縮小

湘江,向重金屬污染宣戰

湖南,作為“有色金屬之鄉”,採礦、選礦、冶煉,不可避免會産生重金屬排放。其中,尤以湘江流域為甚。據悉,湘江流域重金屬排放量,已佔到全省70%。

顯然,治理全省重金屬污染,湘江流域首當其衝。為保護湘江一江清水,近年我省打響了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整治攻堅戰。

近日,記者順江而下,經永州、郴州、衡陽、株洲等地,探訪流域內有色金屬重點礦區,從採礦、選礦、冶煉等環節,如何從源頭截住重金屬污染。

礦區亂採濫挖得到根治

暮秋時節,記者行走郴州三十六灣、新田嶺、柿竹園、黃沙坪、魯塘以及衡陽水口山、婁底錫礦山等重點礦區的崇山峻嶺,昔日忙亂的開採場面已不再現。這些因礦而興、因礦而亂的礦區,經礦産資源整合、礦業秩序整頓,正在悄然嬗變。

臨武三十六灣,群山蒼翠,新組建的南方礦業公司正在進行礦井擴能改造。

副總經理蔣毛生在三十六灣礦區已摸爬滾打幾十年,對這裡的情況瞭如指掌。他指著對面山腰上那些已經封閉的礦洞告訴記者,這塊48平方公里的礦區,蘊藏豐富的鉛、鋅、錫等有色金屬,前些年來這裡採礦的一度高達10萬人,大大小小上千家礦,礦洞一個連一個,如同馬蜂窩。

山上千瘡百孔,山下污水橫流。隨意堆放的廢矸石、廢砂、廢渣被山洪直接衝向山腳,鋅、鉛、錫、砷等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的渾濁廢水,未經任何處置就直接進入湘江二級支流甘溪河。這裡,成為湘江重金屬污染的重要地帶之一。

從2007年到2010年,郴州市以雷霆手段,整治三十六灣礦業開採秩序。經兼併重組、資源置換、公開競價,三十六灣礦區整合為兩大礦區,分別由西部礦業和南方礦業兩家企業開發。礦區管理由“分而治之”走向“大一統”,有效解決了非法盜採、無序亂採等問題。

郴州礦業秩序整治攻堅戰,同樣在富含鎢、鉛、鐵、鉬、鉍、錫等礦種的北湖區新田嶺礦區打響。

歷經上千場談判,2008年,中國五礦湖南有色控股集團與當地14家礦業公司簽署了資源補償協議,全面接收新田嶺礦區。

隨後,中國五礦在此礦區投入數億元,對礦區進行全新規劃佈局,回填礦坑、封閉礦口、鞏固尾砂庫,新上大批現代化綜合開採設備,礦區混亂局面得到根本改觀。

“不欠新賬,漸還舊賬”,新田嶺乍現“綠色礦業”的曙光。國土資源部和國家安監總局對該礦區資源整合經驗給予充分肯定,稱之為“新田嶺模式”。

對礦山整治、整合的同時,國土資源部門也提升了探礦、採礦權準入門檻。一個鉛鋅礦,以前,年生産規模一兩萬噸就可以了,現在則提高到3萬噸;錳礦生産規模,以前沒有限制,現在進入門檻設置為2萬噸;鎢、稀土、銻等資源,則實行保護性開採,在沒有環境容量的情況下,規模再大也限制開發。

“礦山開採規範有序,礦山數量減少,也就從源頭上控制了重金屬污染排放。”省國土資源廳礦産開發管理處處長辛建鑫介紹,通過治亂、治散、治弱、治本,湘江流域8市有色金屬礦山的非法開採基本杜絕,省級發證的有色金屬礦山減少到189個。礦山散、小、亂突出的郴州魯塘、三十六灣、柿竹園、新田嶺,永州冷水灘、江華河路口鎢礦區,衡陽界牌礦區,湘潭錳礦區,婁底冷水江錫礦山礦區等分佈在湘江流域的重點、難點礦區,重拳之下得到根本整治,礦業秩序和礦區環境有了根本好轉,礦業開發逐步規範有序,走向規模化發展。

400多座尾礦庫正逐步處置

礦石洗、選、冶後剩下的細砂狀固體廢棄物,稱為尾砂。尾砂隨意排放,易淤塞河道;未經處理的尾砂、礦渣等,均含有大量重金屬成分,對水體、土壤污染嚴重。

各大重點礦區,無疑是尾砂、礦渣等廢棄物危害嚴重地區。

湘江流域,聚集了大大小小尾礦庫400多座,尾砂、礦渣儲量達數億立方米。僅三十六灣所在的甘溪河,10多公里長的河床內,尾砂儲量超過5000萬立方米,對沿線居民乃至湘江用水安全造成較大威脅。

截住尾砂、廢渣這一重金屬污染源,一場尾礦庫治理專項行動近年在湘江流域相繼推開。

在蘇仙區塘溪鄉長衝村的山坳裏,記者看到一座總庫容1267萬立方米的尾礦庫橫在山窩。這座隸屬柿竹園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的尾礦庫,有專人值守;整修一新的尾礦庫大壩上,數個電子眼24小時監控大壩和尾礦庫安全。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為確保安全,企業投入了1000多萬元進行治理。

對正在使用的尾礦庫,確保其安全運作,減少含重金屬的污水排放;對廢棄的尾礦庫,採取多種舉措進行閉庫處置。

10月17日,記者在郴州市蘇仙區白露塘鎮王家垅看到,多年來由10家選礦廠(已關閉)産生的16個尾礦庫,今年6月已完成治理。佔地3萬多平方米的尾砂上,已覆蓋一層厚厚的黃土,黃土上還冒出了點點新綠,已看不出原來的模樣。蘇仙區區長彭生智介紹,近年來,該區將尾礦庫治理列為“民生100項工程”,逐步消除轄區內尾礦庫安全隱患,確保尾砂不再隨意排放、堆放。

10月19日,記者在湘江支流——瀏陽河流域的七寶山礦區看到,一片種植了3萬餘株杉樹苗和800株楊樹的人工林長勢喜人。很難想像,在這些鬱鬱蔥蔥的樹底下,竟填埋了數千噸經無害化處理後的廢礦渣。

七寶山礦區因歷史上盛産鉛、鐵、硼砂、青礬、膽礬、土黃、鹼石“七寶”而得名。隨著礦山開採的廢渣越堆越多,總量已超過300萬噸,這裡逐漸成了湘江中下游一個重要的重金屬污染源。近幾年,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這裡的尾砂、廢渣進行專項治理。

站在七寶山堆放廢渣的半山腰,一座正在建設的廢水處理廠即將投入使用。“今後,流經廢渣填埋場的雨水都要進行集中處理,達標之後才能排放。”該礦負責人告訴記者。

郴州市盛宏資源再生公司對廢棄尾礦進行資源化綜合利用,更令記者眼前一亮。將尾礦中的鉛、鋅、鎢、螢石等資源綜合回收後,尾礦經配料、攪拌、發泡、切割等工藝,可生産出高品質的輕質磚。按照現有規模,該公司每年可綜合處理尾砂20萬噸。

記者從省安監局獲悉,近5年來,省級財政累計投入2.5億元資金專項治理尾礦庫。其中,治理湘江流域尾礦庫121座。2011年至2013年,國家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給我省下發專項資金3.7億元,治理湘江流域尾礦庫130座。今後,湘江流域內的所有尾礦庫,將逐步安全處置到位。

文章來源: 湖南日報
責任編輯: 佟靜
1   2   下一頁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angh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219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