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中國訪談

牛奶是否安全 土壤也很關鍵

發佈時間: 2013-10-18
放大縮小

    保證生産過程安全就能解決牽動每個百姓神經的食品安全問題嗎?

  昨天,為了給上海食品安全問題“把脈”,上海市科協學術年會請來了5家學會的專家,而從這些專家的研究方向—土壤與地下水、食品包裝、輻照安全、微生物定量評估等也可見,“入口安全”牽扯的領域還挺多,需要多管齊下才能真正見效。

  微生物引起食源性污染

  近年來,毒大米、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人們的注意力往往容易投向生産過程中的化學性污染等環節,然而以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正成為引起食品安全問題的主因。“對微生物引發的食源性污染,我們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劉弘説。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仵彥卿表示,發達國家30%的人口每年至少發生一次食源性污染事件,而其中1/3由微生物引起。

  就像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一樣,看不見的微生物污染讓食品安全“零風險”變成一種奢望,風險評估技術能幫助政府理清頭緒,降低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概率。但如上海海洋大學校長潘迎捷教授所指出的,儘管我國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已經明確提出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但由於食物中許多污染物暴露水準數據的缺乏,暴露評估技術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一評估體系仍有很大完善空間。

  慢性安全問題值得重視

  喝上一杯安全的牛奶,需要哪些條件?奶牛好、生産工藝好是容易想到的,但牧草的品質或許就不那麼容易引起重視了,“再深入一步,如果土壤、水源、大氣等被污染了,能種出高品質的牧草嗎?”仵彥卿由一杯牛奶開始,引出了他的話題,也讓人看到食品安全涉及的邊界有多廣大。

  土壤、水源、大氣這些環境要素中,對植物生長影響最大的,還數土壤。“大氣和水是可以流動的,但土壤被污染了,植物別無選擇。”仵彥卿説。當奶牛食用了富集土壤污染的牧草後,污染也就隨之轉移到了動物體內。“所以一杯牛奶的好壞可以溯源到土壤。”仵彥卿説。

  不同於立即發病的食品安全事件,土壤污染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由於需要經過一個食物鏈的“傳遞”,因此往往要很長時間後才能被人發現。“這種慢性的食品安全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重視。”仵彥卿説。

  治理土壤污染豈能“一挪了之”

  明人筆記小説中有一則笑話,説的是某位醫生為受箭傷的裨將治傷,只知道拿剪刀剪掉露在皮膚外面的箭管,而置扎入傷者手臂的箭頭于不顧。在處理由土壤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時,有些人也採取了與“庸醫”相同的手法—將受污染的土壤運到垃圾場埋掉,填上新土了事,殊不知運輸過程中不僅會造成“二次污染”,挪了位置的污染土壤被掩埋後,污染仍會滲入地下或進入地下水。

  “這就是中國人思想上的一個誤區,總覺得看不到了就是沒有了,但進入"隱形"生態系統的污染,比"顯形"的更不容易對付。”仵彥卿説。

  如果真想處理到位,最好是通過一定技術手段在原位處理,然而一畝地200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處理費用昭示著,先污染後治理這條路得不償失。 本報記者 沈湫莎

文章來源: 文匯報
責任編輯: 佟靜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angh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219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