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中國網 | 時間: 2012-01-16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一)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全體城鄉居民

  兩年多來,基本醫保覆蓋面擴展迅速。截至2011年9月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職工醫保)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了95%以上的城鄉居民,參保人數增加到12.95億人,與2008年相比增加1.62億人。其中,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8.32億人,增加1700萬人;城鎮居民參保人數達到2.16億人;職工醫保參保人數達到2.47億人,中央專門投入資金解決了近800萬關閉破産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等歷史遺留問題。

1  三項基本醫保制度參保情況(單位:億人)

參保人數

2008

2009

2010

2011

2008年新增

城鎮居民醫保

1.18

1.82

1.95

2.16

0.98

職工醫保

2.00

2.19

2.37

2.47

0.47

新農合

8.15

8.33

8.36

8.32

0.17

合計

11.33

12.34

12.68

12.95

1.62

  注:2011年數據截至9月30日。

  (二)基本醫療保障水準大幅提升

  改革以來,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增幅較大,從2009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2011年再次提高到200元。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和職工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逐步提高,從2008年的48%、54%和71%分別提高到2010年的60%、59%和75%,2011年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0%左右。2010年90%以上的統籌地區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當地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全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6倍左右,2011年已達到6倍以上且均不低於5萬元。普遍開展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門診統籌,截至2011年9月底,超過90%的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統籌地區開展了門診統籌。此外,大幅提高農村兒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兩病")患者保障水準,困難家庭患兒看病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由40%提高到90%,2萬多名"兩病"患兒受益。

  (三)醫療救助制度進一步健全

  醫療救助資金大幅增加,2011年已籌集資金178.5億元,比2008年增長88.1%;2011年中央財政已投入130億元,比2008年增長一倍多。救助對象不斷擴大,從低保家庭、五保戶逐步覆蓋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醫療救助水準明顯提高,"兜底"作用明顯增強。

  (四)基本醫療保障管理制度不斷創新

  推廣就醫"一卡通",實現統籌區域內醫藥費用即時結算。江蘇、福建、湖南、雲南、陜西、青海等18省開展省內異地就醫即時聯網結算,上海、海南等地探索跨省"點對點"聯網或委託結算,減少了群眾"跑腿"、墊資。推進付費方式改革,一些地方如北京、上海、江蘇鎮江、廣東東莞、雲南祿豐、寧夏鹽池等地,探索按病種、按人頭和總額預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吉林長春、四川成都等地探索醫保付費"談判機制",遏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減輕患者看病負擔。一些地方創新醫療保障經辦管理服務,例如廣東湛江、河南洛陽、江蘇江陰、貴州六盤水等地委託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服務,取得良好效果。一些地方探索基本醫保制度城鄉統籌改革,例如,天津、重慶、寧夏以省為單位,以及湖北鄂州、浙江嘉興、海南三亞等40多個城市實現了基本醫保制度的城鄉統籌。基本醫保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由點到面的格局正在形成。

  商業健康保險得到積極發展。2010年商業健康保險保費達到677.5億元,比2008年增長15.7%。

  全民基本醫保制度建設推進迅速、成效顯著,初步形成了以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城鄉醫療救助為兜底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安全網,為"病有所醫"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邁出關鍵性步伐。城鄉居民個人看病費用負擔有所減輕,"小病拖、大病扛"的現象逐步減少,全民基本醫保制度得到群眾廣泛擁護。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