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大選後的美國與世界(上):特朗普2.0將帶領美國去向何方?
 

時間:2024年11月14日
嘉賓: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楊希雨

中國網:當地時間11月6日淩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宣佈在2024年美國大選中獲勝,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非連續任期的總統。在他的上一個任期內,特朗普就因其特立獨行的執政風格而經常處於輿論風暴的中心。那麼,如此有爭議的特朗普為何會再次當選美國總統?這位極具個性又充滿不確定性的前總統重返白宮後,將會在未來四年帶領美國去向何處?本期節目,我們特別邀請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進行分析解讀。以下為訪談實錄: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專訪  (攝影:鄭亮)


中國網:楊老師您好!首先今天很高興能夠邀請您做客我們的演播室。

楊希雨:謝謝邀請,我也很高興再次見到你。

中國網:前不久,美國大選剛剛落下了帷幕,特朗普獲勝。對於這個選舉結果,您之前有沒有預料到?您覺得特朗普再次獲勝是情理之中還是意料之外?

楊希雨:坦率講,我是預料到了,無論在講課還是研討發言中,我一直認為,雖然民調顯示哈裏斯略高於特朗普,但是最後贏的一定是特朗普。因此,你要説特朗普贏了是出乎預料我倒不這麼認為。但確實有出乎預料的成分,民調那麼膠著,包括我在內(很多學者認為),特朗普肯定會贏,但是他會以微弱多數取得勝利,但這次看恐怕不能用微弱多數來形容了。因此,也就是説從整個結果並不出乎預料,但選舉中紅藍的政治分野結構確實是讓人出乎意料。

而這種出乎意料反映的是什麼呢?首先,我為什麼説特朗普會贏?就像2016年那次選舉,原本我認為希拉裏·克林頓肯定會贏,但是後來到美國考察了一圈回來我就感覺不對了,因為美國人心思變。那麼人心思變的時候,能提出新主張、新訴求的人往往要佔上風。事實上,美國社會人心思變不是始於特朗普,當時奧巴馬在競選的時候,就很聰明地提出了一個口號——“Change”,用很短的一個詞鼓動了很多人。

那麼從特朗普的講話,大家都知道“MAGA”,就是“讓美國再偉大”,其實就是特朗普比奧巴馬更近了一步,源於奧巴馬,高於奧巴馬。而他高明在哪兒呢?他高明的不是讓美國變,而是美國必須變,因為美國已經不偉大了,只有變了才能再偉大。因此,從這兩個口號已經能看出來,這十幾年來,美國就是由“極化”到“分裂”,由“分裂”到相互仇恨。這種過程其實反映的是美國正在左突右衝,尋求一個社會的變革。而特朗普無論是上一次選舉還是這一次的選舉,他都很巧妙地抓住了這個問題,他的一些主張迎合了人們要求改變(的願望),無論以後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但是起碼他給人帶來一種改變的希望。這是我斷定他會贏(的原因)。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原來看來民主黨的基本盤有相當一部分投向了特朗普,那麼你要是仔細分析起來也是反映出,在人心思變的過程當中,美國社會、民眾的主流的政策訴求和政治觀念也在發生轉向,就是從自由主義的潮流開始轉向保守主義的潮流,而這是非同小可的,就是説特朗普不是一個改變歷史的人,但他確實代表了美國歷史改變的方向,就是總體上(美國)社會正在從自由主義轉向保守主義的方向。

中國網:您也提到了改變。其實很多人也在説,這一次的美國大選有可能會歷史性地改變美國甚至是整個世界。我們知道,特朗普再次回到白宮,他的強勢回歸可以讓他擁有更大的權力和自由度,那麼在您看來在這樣一個充滿個性又極具不確定性的領導人的帶領下,美國在未來四年會去向何處?

楊希雨:我們一般説民主黨上臺美國“向左轉”,共和黨上臺美國“向右轉”,那麼這個國家原來沒有極化的時候,就是無論是民主黨的總統(還是)共和黨的總統,它的區別並不大。但是隨著極化,左右的分野就越來越強。

那麼,特朗普這次在國會當中的普遍勝利,反映的是美國的主流民意,無論是哪個陣營的,無論政治光譜當中是哪個顏色,它其實都越來越傾向於保守主義的方向。因此,特朗普他本來作為非傳統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一定首先會根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訴求,同時又會利用當前整個社會向保守主義轉向的潮流,一定會在未來四年給美國帶來變化。

而這個問題其實不是特朗普有多大本事,實際上是幾十年來,美國道路、美國模式、美國夢想的破滅導致的。你比方説以前吧,人們還講“美國夢”,現在不要説我們,連美國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講“美國夢”了。那麼我們能看出來,美國模式在美國已經行不通了,所以才人心思變。而特朗普恰恰是在人心思變的歷史關頭,站在了總統的位置上,可以利用不僅是自己的行政權力,還有包括你剛才提到的在國會取得的優勢以及利用任命的權力,大法官席位當中他也佔優勢。所以,三權分立,行政、司法、立法三個部門他都佔有一定的優勢,這確實更有利於他把美國推向他希望的那個方向。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  (攝影:鄭亮)


中國網:那您覺得他希望的方向是什麼方向?

楊希雨:應該從內外政策兩個方向講。從對內的方向看,不光是美國社會,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始終有一個悖論——公平第一還是效率至上。一般而言,民主黨人更強調公平第一,共和黨人更強調的是效率至上,而特朗普他就更傾向於效率至上。所以,從美國國內的公眾政策而言,他更強調的是通過提高效率,提高效益,讓所有的人受益。他是這樣一個邏輯,你不能説他的邏輯不對,比如説減稅這個事兒,共和黨一般主張減稅,那麼(要提高)窮人的福利,錢怎麼來呢?共和黨的邏輯是,減稅以後,企業家、富人少交稅就能把省下的錢用於投資,擴大再生産。有了工作機會,窮人就可以依靠勞動致富,這不就解決了嗎?

那麼從民主黨的角度,就是講公平,不能隨著國家發展,(導致)窮人越窮、富人越富,或者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所以要加稅。為什麼加稅呢?因為你們(富人)收入太多了,加稅之後,用稅收來補助窮人,那麼這也有道理。

所以,這兩個(黨派)原來的差距不大,現在差距就大了。從特朗普的角度(來講),他更注重效率和效益,這就包括我們現在特別關心的氣候變暖什麼的,你看他上一任期就是鼓勵化石能源、傳統能源,這次他還會進一步地鼓勵化石能源産業。為什麼呢?不是因為他不相信氣候變暖,而是因為化石能源確實效率更高一些。總而言之,他在各項公共政策上會更加注重效率,這才是他的精髓所在。怎麼讓美國再偉大呢?就是效率高了,美國才能再偉大。因此,他未來四年對美國的改變是什麼呢?實際上就等於是向著保守的方向會邁進得更快一些。

但同時,在對外政策上,他的改變恐怕比對內政策改變要大。為什麼呢?因為對內政策的改變涉及的矛盾更多,難度很大。但就對外政策相對而言,美國公民對對外政策的關注要低得多,那麼特朗普就是利用了這一條。在對外政策問題上,特朗普代表了一種思潮,美國人管它叫“新孤立主義”。

美國在對外政策上,始終有兩種政治思潮,一種叫“國際主義”,一種叫“孤立主義”。國際主義,就是美國應該當世界警察,應該管世界的事兒,這是美國霸權地位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

另外一種思潮是孤立主義。其實美國外交當中一直存在著孤立主義思潮,那麼基本上可以説,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的對外政策、對外關係就是以孤立主義作為主導的。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打贏以後,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導的國際聯盟,最後在國會上給否掉了,把整個美國主導建立的國聯都給幹掉了,美國都沒有加入國聯。那個時候就反映出美國對外關係政策、決策的基本思維是孤立主義主導的,就是外面的事情不要管,就管自己家的事兒。那麼這個思潮一直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把美國人弄急了,這才開始介入二戰。二戰之後大家都知道了,美國在全世界獨步天下無敵手了,享受了領導世界的紅利。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才有了國際主義思潮主導對外政策。

而到了特朗普時期,客觀地講,因為美國的國力下降,國內越來越糟,所以,他的主張就是國際上的事情少管,如果要管的話,得根據美國的利益。所以,特朗普所謂的“新孤立主義”,更準確地講,它是一種機會孤立主義。因此,就是在未來的四年,特朗普會把(美國)搞了半個多世紀的以國際主義為主導的對外政策帶領到新孤立主義或者機會孤立主義的道路上來。

最典型的,就是我們中國人特別關心的台灣問題,記者曾問特朗普,拜登總統説要保衛台灣,當然拜登表示這是口誤,但是不管是不是誤説,他説出來了,所以記者也就抓住這個,問他現任總統説要保衛台灣,作為前任總統你怎麼看待他的主張,他就用了一個字“Nonsense”——胡説八道。我發現特朗普地理學得挺好,他説台灣離我們8600英里,他就在大陸跟前,台灣給我什麼好處了,讓我把美國的姑娘們、小夥子們送到8000多英里以外的地方流血犧牲。所以,你看他的邏輯,應該説任何一個政客,不要説總統,都不會這麼表述的。但他就這麼表述,很直白的就是利益。這段表述應該講很典型地透露出反映他價值判斷的那種邏輯。

所以,包括烏克蘭問題,以色列問題,他都會以美國的實際利益為坐標。這個應該講在未來四年,會在美國的對外政策當中有越來越深刻的體現。如果未來四年形成這樣一個趨勢,應該講那是對美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對外政策的一種顛覆性的改變。

中國網:所以我總結,對內會更加注重效率,對外採取新孤立主義,本質上其實就是“美國優先”。

楊希雨:對,“美國優先”更準確地講叫“美國利益優先”,就是把美國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管別的國家的利益。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文字:白璐;攝像:王一辰、劉凱;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相關節目:

大選後的美國與世界(中):特朗普2.0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


< 閱讀全文>
< 收起>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文字:白璐;攝像:王一辰、劉凱;後期: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