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航太員乘組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實現第五次“太空會師”。執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太員乘組由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3名航太員組成。其中,航太員宋令東、航太員王浩澤為首次執行飛行任務的“90後”,航太員王浩澤為我國首位女航太飛行工程師。這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太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4次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九號航太員乘組在軌期間有哪些新任務?首位女航太飛行工程師將擔何重任?本期節目,特邀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楊宇光與廣大網友交流。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楊宇光。(中國網記者 楊楠 攝影)
楊宇光:這次神舟19號飛船的發射成功可以説是行雲流水,非常順利。這代表著我們國家在我們的“天地乘組”的往返運輸系統上的技術也日臻成熟。這次我們依然會執行快速自主交會對接。從發射到和空間站的對接完成整個過程,應當説目前我們已經比較成熟了,我們似乎看的是家常便飯了,但其實它背後是有非常高的技術含量的。
首先,我們的一個基本要求是神舟十九號飛船一定要發射到和我們的天宮空間站所在的軌道面基本接近的一個軌道平面上,否則兩者就沒有對接的機會,所以對於精準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也經歷了一個從零窗口發射到窄窗口發射的過程,那麼就是説最早我們能做到整個起飛的誤差不超過一秒鐘,這樣能精確地進入相同的軌道方面。而現在因為我們的技術又更加向前走了一步了,那麼就是説如果我們時間上稍微有一點誤差的話,這個是允許的,因為我們的火箭有一定的運載能力的余量,那麼我們通過演算法的優化,可以不一定説是非得嚴格的遵守零窗口,窄窗口也是可以的,這是我們技術進步的一個表現。
應當説這次發射成功,為神舟十九號乘組在軌駐站半年的時間奠定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而這次他們的任務也是非常繁重的,比如説他們這次要繼續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的安裝工作。
大家知道,目前人類隨著太空活動的增加,一些報廢的航太器,火箭的末子級等等,在太空中形成的殘骸垃圾和碎片越來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威脅了在軌的航太器,尤其是載人航太器的安全,甚至對航太員的生命安全都産生威脅。而我們知道在我們的空間站的外表面有很多關鍵的設備,那麼一旦這些設備被空間的碎片擊中的話,那麼有可能影響到我們空間站的正常的運作,甚至有可能威脅到我們航太員的生命安全。所以説在軌安裝這些空間碎片防護的裝置,保護我們的關鍵的設備不受空間碎片的影響,應當説是一個非常必要的舉措。
但是本身出艙活動是充滿了挑戰性。正如蔡旭哲指令長所講的,他之前在神舟十四號的飛行經歷,對他能夠確保完成本次任務中的出艙操作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兩位新的我們第一次(執行飛行任務)的“90後”的航太員,那麼他們沒有懸念的肯定也要執行出艙的任務,那麼他們過去不但沒有出過艙,甚至就沒有執行過飛行任務。但我們從之前他們和媒體的見面會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充滿了自信,這説明他們已經進行了充分的、充足的地面訓練。那麼我相信這次不管是宋令東還是王浩澤誰出艙,我相信都能夠順利地、圓滿地完成他出艙負責的任務。
在出艙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尤其是維修維護性的操作,那麼就是説他們要有很強的臨機處置的能力,這個也是載人航太的一個很重大的意義。
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是隨著這次的發射成功,他們要進行多達86項的在軌科學實驗,涵蓋了從空間的微重力的物理、空間的生命科學、空間的醫學、材料的製備、制藥等等的各個方面。我相信這些(實驗)都會或早或晚地匯集到我們的國計民生和我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應當説我們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收穫的季節,因為無論是在過去我們積累關鍵技術的階段,還是空間站建造的階段,那麼更多的主業其實不是科學實驗,而現在已經是在空間站的應用與發展階段,那麼主業毫無疑問就是進行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來獲得科學上的認知和成果,來造福中國和全人類。所以説這些科學實驗將是本次飛行任務的很重大的一個亮點。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根據之前的任務的發佈,他們整個的駐站期間也要進行科普教育相關的活動。應當説中國的空間站從一開始的規劃階段就將科普作為空間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職能。那麼讓全社會的公眾更好地去理解航太,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支援航太,這是我們的航太事業能夠可持續的健康發展的一個必要的條件。那麼我們在空間站,也包括之前我們在“天宮一號”進行的科普活動,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含金量的品牌。那麼我相信這次我們的三位航太員,一定會在我們的空間的科普活動中有非常精彩的表現。
在軌的這5天的時間,他們將和神舟十八號乘組進行面對面的任務交接。每次有新乘組的到訪一定是前一個乘組的非常驚喜的時刻。這次是我們第五次的“太空會師”,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這也代表著我們的技術也更加的完善和成熟。
未來,其實我們的步伐也遠不止於此。根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的發佈,未來還會對我們的空間站進行拓展,那麼就是説不只是目前的“天和一號”核心艙和“問天”“夢天”實驗兩個艙,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甚至可能會有6個大型的在軌艙段,還外加1個空間望遠鏡。
所以説未來的中國空間站的功能只會更加強大,而我們未來的新一代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我們的“夢舟”載人飛船不但可以用於載人登月,那麼它的低軌道的版本可以將多達六七名的航太員送到中國的空間站。到那個時候我相信會有更多的機會,讓更多的我們的年輕的才俊(航太員)進入太空,甚至根據過去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的發佈,也有可能開展太空旅遊的業務,所以説未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最後借用我們中國航太員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
(本期人員:編導:裴希婷;攝像:劉凱 王一辰;攝影:楊楠;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