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網《中國訪談》特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于發友進行解讀。
中國網:于院長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于發友: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
中國網: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指出,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著力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這四個字在講話中出現了多次,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如何落實好立德樹人工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于發友: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確實是教育的最根本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十九大、二十大多次重申,特別是在2018年新時代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細化了立德樹人這項工作,目前的推進工作卓有成效。
具體的思路,一是落實大思政課理念,構建從大學、中學到小學一體化的課程體系。讓我們黨的創新理論切實地進入校園,進入課堂,進入孩子們的頭腦。
二是要加強課程思政,通過學科育人。不僅要通過思想政治課落實立德樹人,各個學科都要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特別是運用一些科學的教育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規律,通過創新教學的方式提高課程思政、學科育人的品質。
三是加強實踐育人,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會上紅色育人基地的資源和平臺帶孩子們走出課堂去學習,在實踐中領悟蘊含的思想。
四是加強網路育人。要充分運用好網際網路、新媒體等教育載體,提升效果、針對性、實效性等。
五是推動協同育人。不僅僅靠學校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同時家庭的影響、社會的影響也非常重要,要繼續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生態,調動家庭的主體性和社會的積極作用,形成合力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中國網:近年來我們注意到小眼鏡、小胖墩的現象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包括課間十分鍾小學生不準下樓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您怎麼看待這些社會現象,您認為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于發友:這個問題我也很關注,説實話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甚至有些憂慮。因為我覺得培養人、促進人的發展首先要保證身心健康,人的發展是在身心健康基礎上的發展。目前來講出現這些情況確實讓人很難過,但是原因也很複雜。
現在我們歸因主要是由於很多人有功利化的傾向,過於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比較重,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鍛鍊,這是一個很突出問題。另外,新時代新的情況,例如:電子産品太多,包括電視、手機、電腦等。孩子們用眼過度造成了近視率超過50%,肥胖率達到20%。
其實我還發現一個問題,學校的體育資源嚴重不足。前一段時間都在炒作校園足球搞得不好,國家的足球隊老輸,為什麼14億人口選不出優秀的足球運動員來?這個事我仔細想一想,通過調研可以發現一些情況,我們雖然人多、學生多,但是踢足球的機會少,特別是城市裏的學校。現在城市化發展比較快,城市學校出現明顯擁擠的問題,特別是稍微有點知名度的學校。本來這個學校可能就招一千人,結果因為其知名度高就招了兩千人,但只有一個小操場,落實教育部“一天運動兩小時”的要求,哪怕“一天一節體育課”都非常困難。這幾千學生在操場上擺都擺不開,場地資源有限也是一個問題。
另外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是一個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教育部也很重視。教育部懷進鵬部長今年開學開的第一次會就是心理健康諮詢專家會,統籌全國如何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方面應該有一個考慮,就是讓每一位老師都能夠成為心理健康的諮詢者、指導者。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幾千人的學校僅僅依靠一兩名心理健康老師。老師有時候也有面臨壓力的情況,要加強這方面的培訓,讓他們成為心理健康的諮詢者、指導者,至少成為明白人,能夠解決小的心理健康問題。
中國網:這其實就應該從學校層面把這項任務或者這個責任來賦予每個老師。
于發友:其實我內心裏不希望稱為五育並舉,我希望稱為五育融合。我提出一句話,我們的教育要辦成什麼樣?要實現以身心健康為基礎的,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的全面培養體系。五育並舉是擺在這個地方,五個“育”都要重視,都説自己是第一,那就沒有第一了。五育融合就是德育中有知識、有能力、有美感,善是最高的美;體育當中也有知識、也有技能、也有美,體育運動的美也是很好的美。所以這五育要融合起來,但這個融合是以身心健康為基礎。身體不好就算再有智慧也幹不了工作,擔當不了民族復興大任。
中國網:可以説五育融合是我們理想的一種狀態。建設教育強國最終目的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讓人民滿意的最基礎的首要前提就是公平。習近平在講話中也強調要優化區域教育的資源配置,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以及全體之間的差距。這些年來我國在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于發友:這些年我們一直把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為我覺得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是黨的宗旨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公平地享受高品質的教育,這就是我們的使命,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把這個使命抓在手上,做了很多工作。
到目前為止,全國2800多個縣全部實現了縣域內的基本均衡,特別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徹底解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問題。然後我們開始推進優質均衡,從2019年就提出了這個概念,特別是提出到2035年,全國2800多個縣95%要實現優質均衡。去年中辦、國辦又出臺了配套政策,發佈了《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
目前,我們開始穩步地推進教育公平公正,也研究出臺了優質均衡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全國已經有56個縣通過了第一批驗收。我們強調以學校標準化建設來推動解決區域之間的差距,以城鄉一體化建設來推動解決城鄉之間的差距,以教師資源配置的均衡化來推動解決學校之間的差距,強調以關愛制度化、資助均等化來推動解決不同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之間的差距。
中國網:一個地方或一個區域底部學校的辦學條件或辦學品質往往是老百姓不滿意最為集中的地方,當然也是我們工作的難點之一,對於如何提升底部學校的辦學水準您有哪些建議?
于發友:首先,教師是關鍵要素,要配強包括校長在內的教師隊伍。至少讓底部學校的教師資源強大起來,不能比其他地方弱,這是一個角度。
第二,通過教育集團化辦學和名校合作。
第三,通過學區制均衡推進的改革,強調學校內部的治理體系,特別是辦學理念、教學模式、育人方式,包括課程建設等來進行改革,統籌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以推動教師隊伍提升,改進教學品質。
中國網:習近平在講話中還強調我們要深入推動教育的對外開放,統籌好“走出去”和“引進來”,逐步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您怎麼看待中國教育和世界的關係,中國的教育具有怎樣的特點和優勢呢?
于發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具有14億人的體量,中國的教育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特別是經過近年來的共同努力,包括脫貧攻堅,我們解決了全體人民有學上的問題,這都是了不起的貢獻。我們國家和世界教育強國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我們有著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這些都是中華民族、中國辦教育的一些優勢。
在與其他教育強國的比較當中,我們發現我國基礎教育的品質在全球還算比較高的,排在前15位以內,特別是在近年來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考試中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很多國家都來向我們討教學習,想了解我們為什麼能夠取得那麼好的成績。
第二,我們在推進教育數字化人才培養方面走得相對比較靠前。特別是近年來,教育部懷進鵬部長特別重視這項工作,教育數字化人才培養方面也是排在前面。
還有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中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我國也算比較靠前的,總體還算不錯。
中國網:中國的教育和世界教育強國相比,還是有非常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突出的一些特點和優勢。您認為還存在哪些短板需要我們借鑒國際經驗?
于發友:短板也有一些,非常明顯的就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我們雖然達到了世界公認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水準,但與其他教育強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2023年的數據是60.2%,但世界教育強國排名前15位的都是86.9%以上,這方面我們還有明顯的差距。
其次,我國高中階段的完成率是74%,教育強國前15位的達到86.3%,我們也有明顯的差距。還有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這個也與統計口徑有關係,我們排在100多位,與教育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另外高等學校的研發經費比例與去年相比有一定下降,也需要繼續保持提升,研發經費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角度。
中國網:未來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好紮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之間的關係?
于發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特點。當前來講,教育部在制定政策或研究重大決策的時候都是非常重視別國經驗的,每一項重大政策的出臺,都會把全球最優秀的國家或者這方面最強大國家的情況摸清楚,然後再本土化。
下一步要加強國際比較的研究,要熟悉了解不同國家正在做什麼,有哪些先進經驗,有哪些比較成熟的或成功的做法,把這些全面掌握後,再結合本土情況去落實。
另外我們要加強對外交流,根據不同國家的政策選派留學生,能夠與國際科學前沿的研究狀況保持一致,並且通過人才培養再回來支撐國家的建設。還要主動地去參與國際工作。我國目前也參與了一些,包括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設立了一個STEM教育研究中心,這是首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發展中國家設立的一類的研究機構,這體現了教育部領導的前瞻性,也體現了我們的工作能夠和世界保持接軌,能夠走在世界教育的前列。
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對外傳播,要把我們好的教育政策、教育智慧、教育方案傳播出去。
中國網:我們以不斷開放的姿態,取長補短,不斷提升中國教育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于發友:是的。
中國網: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還提到我們要實施教育家精神的鑄魂強師行動,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品質,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準教師隊伍。打造高水準的教師隊伍,您認為有哪些重點工作要做?
于發友:2023年9月教師節前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教育家精神,今年也是教師節前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這體現了國家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也是一種期待和期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主要是做好這樣幾件事。
一是以教育家精神作為統領,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和下一步推進思路,結合精神、文件政策再細化、再實化,形成任務書、路線圖和時間表,確定責任主體,做好督察落實,最後把中央文件精神落實好,把教師隊伍培養好。
二是需要加強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鞏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機制,要切實把師德師風作為每一位教師的第一標準,師德師風違規是底線要求,堅持零容忍。
三是要加強教師專業素養和教書育人能力的培養,這一點很重要。這次文件也提到了要加強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這是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水準不夠,把握不到最精髓的理論框架、最前沿的知識研究領域,就很難遊刃有餘地或者融會貫通地把它呈現給學生,這就需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書育人的能力。
四是以激發活力作為取向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讓每個老師都有激情,有情懷、有力量、有動力,主動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和教學品質提升。
五是要以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作為目標和方向,來提高教師的地位、待遇,讓他們更有尊嚴、更有獲得感、更有成功感和幸福感。
中國網:説到這一點,您認為應該如何讓教師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從教?
于發友:這些年中央對教師的地位作用強調了很多,我個人也深刻認識到教師的作用太大了,決定著我國的未來,民族的未來,甚至決定每個人的未來。教師應該是學術權威也應該是社會風尚的引領者,所以對教師定位很高。作為政府或者是組織來講,應該給予教師應有的政治地位、職業地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要給它相對應的地位待遇,否則就不到位。同時,我們要選拔最優秀的人來擔任教師,要嚴把入口關。
第二,地位待遇也是老師本身贏得的。既然你決定國家的未來,決定每個人的未來,是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那你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天天思考我作為老師是不是值得大家尊重。教師主動加強修養,自主的學習研修,主動發展和主動承擔重任,切實把教師職責履行好,這些都是提高教師職業地位的重要內容。
第三,社會的角度,我們要想辦法在社會上營造這種氛圍。現在我們國家有1892萬教師,他們的敬業精神、執著精神和奉獻精神讓人感動,社會上要大力弘揚這種精神。
這種弘揚需要載體,比如我們要不要多出一些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影視作品?現在教師群體是最大的職業群體,但目前這些呈現形式還比較少,恰恰批評、謾罵老師的小視頻還有一些,有些甚至是故意編造的,沒有反映真實的情況。要遵循傳播的規律,要講好身邊的教育故事,身邊的感人故事有很多。
因為我也在基層工作過,我原來在一個鄉村工作了好幾年,我就很敬佩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老師,很多老師都值得感動,但他們都沒有成為國家優秀教師,甚至省內的優秀教師都不是。但這些教育故事恰恰需要我們去宣傳,要實事求是地宣傳,不能弄虛作假,要讓大家有獲得感、尊嚴感、榮譽感。在工作當中做得好、做得精彩就有成功感,最終讓每個老師有幸福感,成為幸福的老師。
中國網:需要全社會、政府以及教師個人的共同努力,讓我們形成一種尊師重教的氛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時代之需,也是擺在教育系統乃至全社會面前的一道必答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發揮好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的功能。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比如在我們的培養系統以及優化培養環境方面,您認為有哪些工作需要做?
于發友:我個人覺得人才培養基本的取向就是要培養有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創新型人才,特別是當前更加緊迫的任務是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大家能夠感受到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人工智慧的興起和應用,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挑戰。當前世界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對我們進行打壓,特別在科技方面“卡脖子”、築高墻、建高院、脫鉤、斷鏈、去風險等等,各種角度對我們進行打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夠依靠自身實力實現高水準的科技自立自強,這需要高水準的人才、創新型的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
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們民族、我們國家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作為一個戰略問題,要有頂層設計,要有怎麼發現、怎麼甄別創新人才的制度設計。
第二,形成縱向培養的體制機制。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到工作要有跟蹤研究,這種人才是上天給我們的寶貝,要重視他們。當然還有很多因素,需要我們整體思考和設計,要遵循規律。過去的時候有人批評少年班,拔苗助長,最後都沒有成才。這不是少年班不對,是少年班培養的方式可能不對,沒有遵循規律,只重視了一個點去培養,他的身心的成長、人格的成長同時也要關注。
第三,在學校橫向的角度,我個人覺得高校必須跨學科,甚至要跨學校、企業、産業、科研機構進行不同角度的訓練,讓他們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成為人才,在人才成長過程中參與科學研究、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有時候很年輕的人就能有創新的思維。
另外一個角度,我們要做好對這類人才的品德、信仰、人格等其他方面的培養要求。
還有一點是全社會的角度,如何營造一種尊重創新、尊重特立獨行的有個性的、與眾不同的特殊孩子、特殊人的氛圍。人都不是完整的,有的人有這個優點的同時有其他的缺點。尊重創新,尊重每個人不同的特點恰恰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包容,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角度。通過這種包容,讓他們能夠自由自主地生長,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關照,幫助他們,服務他們。
中國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有發現的體制機制,需要完整培養的體系,當然也需要全社會的認同和尊重。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非常關心職業教育,過去也是有非常多的關於職業教育的論述,他曾經提出來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未來如何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
于發友:職業教育確實我們還存在一些短板,高技能人才培養不足,職業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不強,有很多原因,下一步怎麼幹,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轉變觀念。這可能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係,我們的老前輩曾經説過“學而優則仕”,學習優秀的就能當官,還有一句叫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所以社會普遍有一種現象,不願意去上職業學校,不願意去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這種意識角度和觀念角度存在的問題,需要通過我們的宣傳,通過各種工作去轉變這種觀念。
第二,政府的重視也是一個角度。我們在政策框架上很重視了,我們開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比開全國教育大會都多,國家層面的文件也是相對比較多的,但職業教育的根本問題好像並沒有解決。比如職業教育如何就業?如何真正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縣中和職業學校比,學校條件是不是一樣,有沒有差別?包括職業技術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就業政策有沒有差別?這些其實也從客觀上體現了他們並沒有被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來抓。這個也需要我們反思。
第三,提高教育品質。要通過加強校長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包括“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來提升素質,要深化教學管理,特別是産教學研協同育人。因為職業教育不是光看書本,更重要的是實踐,這方面德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學習,一半時間在工廠勞作,有工廠裏的技術工人指導,形成雙研製的機制。所以,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個重要的機制,把這個落實好了,真正培養了孩子的素質能力,讓他們確實掌握幹工作的能力,切實形成謀生的能力,這也是一種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辦法。
第四,我們要拓展職業學校學生上升的空間。比如以前上了職業高中就不能上大學了,現在也能升大專,也能考本科。現在這方面的政策挺好的,職業學校的學生甚至也可以考碩士、考博士,這樣才好。當然他們有這種需求才行,如果沒有這種需求,更好的就業也是更好的途徑,我們要給他們提供通道和機會。
再就是就業政策,如何讓職業學校的孩子們就業和普通大學的就業至少是平等的,他們的工資待遇和各種保障至少是差不多的,不能有不一樣。這在其他歐洲國家基本是差不多的,這本身也是需要國家層面來反思的問題。
最後還要營造一種尊重職業教育、崇尚勞動、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網:我們常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教育也是一樣可以讓青年人實現夢想。距離2035年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還剩下11年的時間,相信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指引之下,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一定會實現這個目標。
也非常感謝于院長為我們帶來精彩的解讀,謝謝您。
于發友: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網友!
(本期人員:主持/編導:佟靜;攝像:王一辰 劉凱;攝影:董寧;後期:劉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