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述評 | 西方“産能過剩”理論的背後是什麼?
 

時間:2023年6月27日
嘉賓: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對外聯絡處處長、研究員 鮑淑君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  鮑淑君  (資料圖

鮑淑君: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一直在炒作“産能過剩”。上一次是40年前對日本的抨擊,但這次是針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等産品的出口。

“産能過剩理論”是1776年由西方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的,但現在被一些西方國家捏造成一種謬論。希望一些國家的政客能夠認識到,保護主義不是正確之舉,更無法解決所謂的“産能過剩”問題。

事實上,這讓我想起了1999年哈佛商學院編輯加裏·埃蒙斯的一篇題為《物極必反?》的文章:“産能過剩”本身並不一定是壞事。供應過剩,價格下跌,這對那些受益於低價材料或商品的行業來説是好事。如果你能享受品質高價格低的新能源汽車,你會拒絕來自中國的物美價優的商品嗎?

一些西方國家不去努力發展自身的競爭性産業,而是熱衷於炮製“産能過剩”的假像。在中國産業結構升級到新水準時,他們為何還在糾纏于精心編造的“老一套”呢?


(本期人員:編導:白璐;攝像:劉凱、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白璐;攝像:劉凱、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