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岩:中西醫結合 探索改善微迴圈障礙的新策略

本期嘉賓

時間:2024年6月6日

嘉賓: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中西醫結合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天士力微迴圈研究中心主任 韓晶岩教授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收看。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穩步發展,中醫學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日益緊密。中醫藥的傳承、發揚和創新,因現代科技的融入迎來了新的機遇。作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中西醫結合教研室和北京大學醫學部天士力微迴圈研究中心主任的韓晶岩教授專注探析中醫藥改善微迴圈的機理,研究重大疾病難治環節的病理基礎和生物學機制,特別是專注于血瘀和活血化瘀理論科學內涵,以及復方中藥改善微迴圈障礙的作用機理,為推動中醫藥改善微迴圈相關疾病和藥物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今天在我們演播室,特別有幸邀請到韓晶岩教授。韓教授,您好!能不能首先面對我們的鏡頭來和大家打個招呼?

韓晶岩:大家好!

主持人:韓教授,能不能首先請您和我們聊一聊什麼是微迴圈?

韓晶岩:在我們體內,心臟跳動推動著血液在血管裏循行。這個血管有兩大類:一類是直徑在200微米以上的血管,叫大血管,它分成動脈和靜脈。還有一類,直徑到了100微米以下,到10微米左右,這個直徑是一根頭髮絲的二十分之一。這樣的血管叫微血管,它包括了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後靜脈、微靜脈,這一些血管群。微迴圈是在肉眼看不到的血管裏循行的血液,血液裏的氣體和營養物質與周圍組織的交換,它營養我們全身的各個臟腑,我們所有的臟腑需要的氧氣、營養物質都是血液到了微血管之後,與周圍的組織交換來提供的,所以,它非常重要。

臨床上,心血管的心梗、腦血管的腦梗、感染性疾病、肺水腫、腦霧等,都與微迴圈障礙相關。而微迴圈障礙疾病又缺少有效的治法,所以,它就影響了我國的民眾健康。

主持人:那現如今,我國對於微迴圈的研究在國際微迴圈領域中有著怎樣的位置?

韓晶岩:1975年,在世界上就有了微迴圈大會,每四年分別就在歐洲舉行一次、然後在亞太舉行一次、然後再美洲一次,每四年舉辦一次,加在一起是12年輪一輪。輪了三輪,(成立)36年的時候,中國只有參加的份,都沒有舉辦過。2023年9月20日到24日,第十二屆世界微迴圈大會在中國辦了,我是組織這次大會的主席。我是從1996年參加了第六屆世界微迴圈大會,在慕尼黑。到2001年,就參加了在澳大利亞舉辦的第七屆。2004年,參加在美國密爾沃基的第八屆。2010年,在法國的第九屆,然後日本的第十屆、加拿大的第十一屆。

通過這些微迴圈大會的觀察,我們發現了幾個特點,美國的微迴圈,它主要是以技術創新為主,比如説血管擴張、內皮損傷、滲出、出血是什麼機制,美國是幹這個的。歐洲也是幹這個的,研究微迴圈的技術和微迴圈的病理基礎。但是,日本是通過研究微迴圈障礙的設備,用微迴圈障礙的技術,去觀察各種疾病跟微迴圈障礙有什麼關係。而我們國家去研究各種疾病,微迴圈障礙什麼規律,特別是中國特點,用中醫藥去改善微迴圈。所以,我們的國家微迴圈在國際上的最有優勢的地方,是用中醫藥改善微迴圈的作用和機制。

主持人:那您剛才也是提到了我們的第十二屆世界微迴圈大會是在中國舉辦的,而且您剛才也提到了,作為這次我們大會的主席,那您認為這次大會在中國舉辦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韓晶岩:我參加了1996年以後的所有的微迴圈大會。到第十屆微迴圈大會的時候,我們組織了三場衛星會,到第十一屆,也有一個專場,但是,一個專場只有4個人報告,我們最多的是在第十屆微迴圈大會,在日本的京都,有12個人報告。但是,到加拿大那屆,只有4個人報告,其中,3個是中國人。但是,這次大會,我們一共有160多個中國人在大會上報告。在這個世界微迴圈大會的不同層次,就是主旨報告一共是5個,中國人有1個;獲獎報告有3個,中國有1個;午間報告有3個,全是中國人;專題報告41場,中國主持了13場;青年報告有7場,中國組織3場;包括了壁報180多名。在500多個報告裏,口頭報告人裏,中國就佔一半。

所以,這次世界微迴圈大會在中國召開,等於中國的微迴圈集團性地進入了國際微迴圈大會舞臺的正中央。原來都在邊緣,這回到了正中央,而在這裡報告最多的內容是中醫藥改善微迴圈,就是將中醫藥以正規的方式,在正規的場合,在國際舞臺上進行了展示。

主持人:那其實可以説此次在中國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微迴圈大會,其實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也展現了我們的中國力量,在這一次的大會上,我們有很多的成果已經是讓世界知道和了解了,那在這次大會上,您的團隊在這個中醫藥改善微迴圈障礙的領域展現了哪些成果呢?

韓晶岩:首先從報告的層次上,大會午間報告有3個,我們就做了兩場,一場是心血管,一場是腦血管,這些疾病,復方中藥怎麼改善的,都是我的弟子(學生)來做的報告的,而且每人報告是40分鐘。在專題報告裏,專題報告在世界微迴圈大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場次,在這41場裏,中國有了13場,而在13場裏,我們北京大學就有6個人做報告,每個人是20分鐘。然後,一般報告、壁報等等。最終,大會選出了15份青年獲獎者和15份壁報獲獎者。我們的團隊有2個獲得的青年獎,有6個獲得了壁報獎。在整個世界微迴圈大會主場,發揮了非常好的交流作用。我們的研究都是中醫藥,使中醫藥研究進入主流社會,受到了專家的認可。

主持人:那我們知道您是在2004年9月份的時候創立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天士力微迴圈研究中心,那今年正好是2024年,

韓晶岩:對,20週年。

主持人:對,中心已經成立20週年了,那這20年來我們中心的一個發展情況是如何呢?

韓晶岩:我是(2001年)12月26號到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去訪問。當時,醫學部長是韓啟德院士,當時主管科學研究的是柯揚,後來,當上我們醫學部的常務副主任。我就提出了北醫未來在哪個領域要有重點發展。(韓啟德主任)他説一個是幹細胞,一個是心腦血管,還有一個就是中醫藥。校長提出北大醫學部未來的發展方向,除了幹細胞我不涉獵之外,心腦血管和中醫藥都是我涉獵的,所以,我特別感興趣。我就參觀了北大的心血管研究所。最後,我就給韓啟德主任寫了一封信,我在北大沒有看到能夠觀察到動態可視化微血管的設備和技術,這個,需要補上。我就通過跟學校的交流,動員學校跟企業、天士力聯合。因為,天士力是搞中藥改善心腦血管藥物的,它希望在破解的時候,用動態可視化微迴圈理論來破解。而北大是想搞中醫藥和心腦血管的,但是,他又沒有破解這個的“瓷器鑽”,就是動態可視化,所以,他們一拍即合。就在(2003年)1月5號簽約了,設備由企業投入,位置由北大投入。

經過(簽約後的)一年的努力,就建成了,建立了動態可視化的技術(平臺)。原來的研究都是平面的,原來的醫學研究都是看一個組織,看一個蛋白,這麼去看,都是靜態的,一個時間點,甚至是死的。而我要看的是流動的,是活體的,是動態的。因為,微迴圈是血液的循行的過程,它是個動態的,這個研究就要求我們的研究要從二維,到立體的,這叫三維,再加上時間軸,這叫四維。所以,微迴圈研究,是把平面的研究提升到了四維,立體的、動態的,這樣的話,我們在看疾病的時候,就看的跟原來疾病的本質類似了。

我們這個中心就建立了這樣的技術,當時的水準跟全世界最高水準是一致的。

主持人:那這20年來,您率領著我們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天士力微迴圈研究中心,在我們的血瘀和活血化瘀領域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韓晶岩:因為微迴圈是個動態的過程,而且是個複雜的體系、複雜的變化。我們人體的細胞,一個細胞有6700多個蛋白。我們的體內有40兆個細胞,所以,我們人體像天文數樣的一種網路,就是我們人體的結構,這個網路的異常就是疾病的本質。需要對網路的不同點進行綜合調控,這就需要中藥的多個成分。而且這個複雜的變化過程不是一個時間段,是持續的、動態的變化,就需要對疾病的不同的過程進行分別調控,中醫叫辨證論治。你用靜態的方法破解不了,必須用動態的、可視化的才能破解。血液在血管內循行不暢,這就是微迴圈障礙,它叫血瘀,中醫把微迴圈障礙叫血瘀,而且叫成血瘀的時候,就把它分成五大類:氣虛、心臟收縮力差,推動的血行速度降低,這是氣虛不行血。生氣,動脈收縮擴張,叫氣滯不行血。熱毒,損傷血管、白細胞黏附、內皮損傷、滲出、出血,這叫血熱血瘀。寒冷,就是天冷的時候,或吃冰糕的時候,皮膚有溫度感受器,天一冷,溫度感受器就活化,血管就收縮,血流不暢,這個叫寒凝血瘀。介入、外傷,這叫外傷血瘀。所以,中醫對血瘀、活血化瘀要分成五個體系,對每個體系都破解之後,對相關的心腦肝腎肺這些疾病的治療的法則都有,臨床療效都有。中醫最大問題就是不知道這樣的理論,這樣的法則,為什麼發揮這樣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的研究的點。我們用動態可視化技術,去破解中醫的血瘀、活血化瘀理論的科學內涵,這個就是我們這20年做的事。

主持人:那剛才,其實我們也是談到了五大體系。首先請為我們介紹一下氣虛血瘀,還有補氣活血,能不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臨床應用?

韓晶岩:特別好的問題。在微迴圈障礙這個領域,這是第一章,叫氣虛血瘀和補氣活血。為什麼要研究它?在我們國家,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很高。冠心病是因為心臟的冠狀血管堵了。血管堵了,這個血管的末端、下游,它的血流是不通的,對吧?

主持人:

韓晶岩:而血液內含的是什麼?含有氧氣和營養物質。血管一堵,血流的末端,氧氣和營養物質就沒有了。氧氣和營養物質是什麼呢?氧氣是呼吸來的天之氣;營養物質是吃來的,所有的海産品、陸地上來的蔬菜水果、瓜果梨桃等,這叫地之氣。天之氣由肺吸入,地之氣由胃腸攝入,中醫叫脾胃攝入。它倆合在一起,中醫叫宗氣,就是天地之氣之合,這是中醫理論。也就是説,在血管堵的時候,末端宗氣就少了。少了叫不足,不足叫虛。而氣不足這種狀態叫氣虛。這是中醫講的理論,氣虛,就是氧氣、水谷精微,因為血管堵而不足了。但是,它不足,跟行血什麼關係?這個一直沒有破解。中醫理論就在講,氣虛就不行血了。為什麼氣虛就不行血呢?我們經過20年的研究,共發了18篇SCI論文,就是英文論文,揭示了什麼道理呢?

氧氣、水谷精微在細胞內有線粒體,咱們高中都學過,通過線粒體和電子傳遞鏈,最終氧氣和水谷精,就是中醫講的氣,産生的是一種能量的最高形式,叫ATP、三磷酸腺苷。氣一足,三磷酸腺苷就多;氣一虛,三磷酸腺苷就少,就是這樣一個關係。那麼,這個三磷酸腺苷ATP是幹啥的呢?細胞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它需要支撐,這種支撐,叫細胞骨架。這細胞骨架有兩種形態,一種是顆粒狀的、小球子、砂子粒;一種是在有ATP的時候,氣足産生ATP,將砂子粒狀的細胞骨架連成的一條鏈。砂子粒叫球狀細胞骨架;連成一條鏈,叫絲狀細胞骨架。

絲狀細胞骨架擰麻花,就是我們心肌的基本結構。心肌,一種叫粗絲,一種叫細絲。細絲、粗絲一滑動,心肌就收縮了。我們講的心臟的行血是靠心肌收縮完成的,而心肌收縮是靠心肌的細絲和粗絲的滑動,而細絲、粗絲的結構是靠氣産生ATP來支撐的。所以,中醫理論,氣産生ATP,組裝絲狀骨架,維持心肌的行血,中醫理論叫氣行血。這是第一章。

什麼時候氣虛不行血呢?就是冠心病的時候,血管全堵或半堵,末端的氧氣、水谷精微沒了,氣虛了,ATP少了,細胞骨架由絲狀的,脫落成砂子粒了,心肌的結構也斷了,原來的細絲、粗絲都變成砂子粒了,這種心肌結構斷,是因為氣虛來的。氣虛的時候,它就沒法活動了,它就不行血了,表現在體表,叫心功能低下。那麼怎麼治呢?用歐美方法治,就是強心。地高辛就是強心的。強心是耗能量、耗ATP的。耗的結果是細胞骨架進一步斷,心肌進一步損傷,所以,強心藥可以增加心功能,但是,增加致死率。而中藥不是,中醫藥從心功能低下,推測出來是心肌結構斷了。心肌結構斷是因為ATP不足了。ATP不足是氣少了,所以,它是靠補氣。補氣之後,恢復能量,恢復結構,然後完成行血。這個理論叫補氣行血。代表藥就是人參、黃芪,這就是補氣藥。但是,單用補氣藥還不行,因為,我們知道,氧氣、水谷精微産生ATP需要一個全過程,三羧酸迴圈和線粒體的傳遞鏈,對這些過程都需要調控,而補氣藥黃芪只調控最後一個環節。電子傳遞調不了,就需要丹參。丹參解決電子傳遞,但是,對三羧酸迴圈又調不了,需要三七解決三羧酸迴圈。所以,中醫叫做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發揮了補氣行血作用。這個研究我們獲得了2018年的中西醫結合學會,叫“芪參益氣滴丸補氣行血的作用機理”,這個理論的一等獎。

但是,這個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冠心病、心肌損傷之後,它會發展到心衰。我國冠心病的患者每年介入量是130萬人,把氣虛,(血管)閉鎖的狀態通開。通開之後,這130萬人,有90%活了。但是,活的90%的人,有32%進入心衰。心衰的病理基礎是心肌纖維化和血管周圍水腫。損傷的心肌,重塑變成了纖維化。氣虛的時候在心臟是不行血的;在微血管呢,微血管氣虛的結果,血管那個連接的縫隙開了,水都漏出去了,漏出去,叫血管周圍水腫;停在血管周圍,叫液體潴留,而液體潴留是心衰的主要病理基礎。這個環節,中醫叫氣虛不固攝。在心臟的氣虛,是不行血;在血管的氣虛,縫隙開,水漏出去,叫氣虛不固攝。就像你家水管漏水的時候,水管子漏水,來的水暖工給修水管子只有一個方法,把水管子補上。但是,在醫療領域裏,幾乎很少有醫生想起來在血管周圍水腫的時候,給你補水管子。想的什麼呢?想起給你血管中的液體量放一放,利尿;想起給液體增加點蛋白,增加點濃度。中醫藥不研究液體量和液體濃度,就研究水管子。把水管子補上,這件事中醫理論叫固攝。鞏固的固,攝取的攝。什麼叫攝呢?就是血管本身讓水漏這種能力叫攝。把這種能力加強了,叫固。所以,中醫理論叫固攝。通過黃芪補氣,就能夠固攝。固攝的結果,本來應該漏的水,它就不漏。不漏結果,心衰就不存在了。所以,中醫理論,在心臟,補氣行血;在血管內皮,補氣固攝,就解決了心肌損傷和血管漏水這兩個重大疾病的核心理論問題。這種原創的補氣固攝理論就進入到了“2021年的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

主持人:剛才我們是分享的第一章的內容。接下來我們來聊聊第二章,是氣滯血瘀和行氣活血。在這方面有哪些的研究成果?

韓晶岩:我先告訴你一下,這是解決什麼問題的理論。我們知道,生氣了會頭暈頭脹,會血壓高;生氣了,會上便所,這在中醫裏都叫氣滯血瘀。為什麼,生氣會引起這個病?為什麼用行氣藥去解決?一直沒有被破解。我們就開始破解這個理論。我們就建立一種生氣的模型,讓大鼠生氣,怎麼生氣呢?今天給它振蕩,明天給它夾尾巴,後天給它籠子整斜了,大後天給籠的輔料弄上水,給它灌涼水等等,都是為了讓它不舒服。中醫講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叫七情。七情作用在人體的時候,我們有一種抵抗的能力,叫疏泄,就是人體在生氣狀態下,能夠維持氣血津液這些物質正常循行的能力,叫疏泄。生氣的時候,你不能疏泄,中醫叫肝失疏泄,氣停叫氣滯,血液停叫血瘀,水停叫痰飲。我們發現,生氣引起的血液循行不暢,最關鍵的環節是動脈系統異常,這個動脈有肉眼能看到的大動脈,有看不到的直徑在100微米左右的微動脈和小動脈。生氣的時候,會引起動脈系統的異常性地收縮、擴張。收縮的時候,血流是不暢流的;擴張,重新改善血流,缺血再灌注,而這種狀態,中醫把它概括為氣滯不調血。

突然生氣、過分地生氣,長期地生氣,血管,特別是動脈收縮,血流不暢。舒張,再灌注。就是這樣一種病。我們都知道,一緊張,交感神經就興奮,興奮的結果,小動脈就收縮了,它是怎麼來的呢,是影響了藍斑的多巴胺羥化酶的活化,活化的結果使交感神經興奮、小動脈就收縮。收縮的結果,造成了血流不暢,這個過程叫氣滯血瘀。而用中藥,中藥歷史上,(治療)生氣、月經不調的是逍遙散,(治療)生氣引起的腹瀉是四逆散。等等這些藥都含有柴胡。柴胡是行氣藥。行氣活血通過藍斑的抑制,把血管收縮給緩解了,就解決了生氣引起的高血壓,生氣引起的腹瀉,生氣引起的月經不調。

主持人:這是我們第二章的內容。讓我們來説説這個第三章 是熱毒血瘀,還有清熱涼血,能不能請您來給我們分享一下。

韓晶岩:這個也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美國新冠肺死了一百萬人。為啥呢?美國人不用中藥治療新冠肺,但是,中藥大部分都用了。這就是中醫的熱毒血瘀理論。中醫的熱毒血瘀也不僅僅是新冠肺,比如説支原體肺炎、濃毒症,包括外科手術之後腹腔感染,這都叫熱毒。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作用在我們的固有免疫系統。這種免疫表現在白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的受體,這個受體叫TLR4受體,這種受體(的發現)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就是,細菌內毒素、外毒素、病毒S蛋白,包括這個支原體都可以作用在TLR4 或TLR2受體,白細胞就活化,白細胞表面有選擇素,叫白細胞選擇素、L-選擇素。血管內皮有選擇素,叫E-選擇素。這個選擇素都表達之後,白細胞就不在血流裏跑了,就在血管壁上滾動。滾動結果,粘附分子也表達了,白細胞叫CD11b,血管內皮叫ICAM-1,白細胞黏在血管壁,引起致熱源釋放就會發熱。然後,炎性因子釋放。白細胞黏在血管壁,損傷血管壁,水漏到血管外,停在血管和肺泡之間,使肺和肺泡之間的距離加寬了。肺的微血管損傷是黏在血管裏的白細胞造成的,所以,根本的治療是把白細胞拽下來,中醫有,叫清肺熱。《傷寒論》裏的麻杏石甘湯,灌胃六小時之後,黏的白細胞都被拽下來了。所以,也不熱了,滲出也不滲出了。但是,熱再往下,水就漏出了。水的漏出,一個在肺漏出是間質水腫;在胃腸漏出,那就是噁心、吐;在腦漏出,就是腦霧,是腦的微血管滲出。這個時候用清營湯,就把腦的微血管滲出解決了。然後,基底膜損傷,紅細胞漏出,叫出血。出血再有血小板黏附,叫DIC,那就死亡的前兆了。中醫有犀角地黃湯。中醫的熱毒理論,把這個熱病分成四個階段,叫衛、氣、營、血。在衛分,就清除呼吸道、消化道病毒,用銀翹散、桑菊飲;在氣分,用麻杏石甘湯。到營分,腦袋進水了,就用清營湯。到血分,DIC就用犀角地黃湯。這是中醫的理論,它是動態地治療微迴圈障礙的,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微迴圈障礙四個關鍵的環節,所以它有效。

主持人:剛才我們聊這個第三章的內容,我已經是受益頗豐了。那我們來聊聊第四個寒凝血瘀,還有溫經活血,又有著怎樣的研究意義呢?

韓晶岩:前年的諾貝爾獎,醫學生理學獎,就獎給了一個叫溫度和壓力感受器。這個感受器有兩種,一種是感受24度的,一種感受4度到8度的,TRPM8、TRPA1,這是我們的皮膚黏膜下面的感受器,它在內臟感受壓力,也感受溫度,在皮膚,就感受溫度。寒冷的時候,低溫這種要素刺激了皮膚黏膜的時候,我們體內的溫度感受器就活化,它就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交感神經興奮的結果,去甲腎上腺素釋放,作用在小動脈的平滑肌上,小動脈就收縮。動脈收縮,一摸脈就是緊脈。小動脈一收縮,血流就不通了。血流不通,手腳就涼了,後背就涼了。所以,寒冷時,你的第一感覺是手腳涼、後背涼。它是講,寒這種外來因素,它叫寒邪,客于脈,就侵犯到脈上了,脈收引。脈收縮,就血流不暢。血流不暢,就疼痛。這寒這個要素引起的血流不暢,叫寒凝血瘀。寒凝造成的皮膚和黏膜血流不暢,使肌肉疼痛,肌肉疼痛,這就是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它不是細菌、病毒,是寒冷。所以,你怎麼預防呢?就是戴帽子,穿棉襖。防止溫度直接影響皮膚的溫度感受器,就多穿衣服就行了,但你已經不暢了怎麼辦?趕緊吃中藥。吃什麼中藥呢?把血管通的中藥,叫桂枝。把這個血管內外停的那些代謝物發出去,這叫辛溫解表,那是麻黃。所以,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裏就給我們創了麻黃湯、葛根湯、桂枝湯,就是解決寒冷感冒的。還有一種寒,夏天吃冰糕,一口氣兒吃三個五個,肚子一定會疼的。因為,胃腸裏,特別是胃,也溫度感受器,它一活化,胃的血管就收縮。胃的血管收縮,就突然肚子疼。那時候,怎麼辦呢,給你灌點姜、灌點附子,那叫理中丸、理中湯,就不疼了。特別是在黑龍江,冰雪天地,在外邊,零下30度、40度的時候,手腳就凍傷了,這時候用啥呢?用當歸四逆湯,它把血管通了,讓血流恢復。所以,這些理論就是寒凝引起的血瘀理論,用溫經活血法改善寒凝血瘀的中藥治法的科學內涵,非常有效。

主持人:其實,剛才聽了已經是講了四章的內容了,那麼,我們請您來和我們講講第五章的內容,是傷害血瘀,還有活血化瘀的原理?

韓晶岩:傷害血瘀,以往都是針對的外傷、跌打損傷、交通事故、刀槍劍戟傷。那麼,現在的社會裏,這些已經很少了,多集中在醫療外傷,比如手術,比如説介入,把閉鎖的血管打開。雖然,血管打開了,但血管內皮、基底膜也損傷了,就引起出血。這個叫外傷血瘀,現代醫學的治療就沒有太好的方法。因為,它是微血管的缺血再灌注損傷。中醫怎麼治呢,中醫把它也歸到這個血瘀的範疇。中醫在治療的時候,特別是針對這種損傷的血管再通,這種缺血再灌注損傷是有辦法治的。我們拿心臟來説,心臟血管堵了,把血管通了。通了之後,微血管損傷,又滲出、又出血,這時用中藥,用丹參了,三七了,包括冰片,就叫復方丹參滴丸,非常非常有效。這樣的改善作用,叫活血化瘀。

主持人:那現在,在我們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包括我們的學者,對您的研究成果是持怎樣的態度呢?

韓晶岩:首先,在專業領域是認可的。因為,中西醫結合這個學會,2018年就給我們研究的《芪參益氣滴丸補氣行血作用機理》給了一個一等獎。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對我們的《基於腦微迴圈可視化技術,揭示養血清腦製劑作用機理》給了一個二等獎。

我們寫的《缺血再灌注損傷與中醫藥》這本書,獲得了出版界很大的榮譽,在建國七十週年百部科技新書,去年又獲得了世界中醫藥學會國際貢獻獎-著作獎一獎。所以,國內在這方面是認可的。

但是,這個理論比較深奧,不僅是現代科學的醫生沒學過,即使好多學中醫的醫生,也缺少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所以,現在最大的任務叫轉化,轉化不是把他變成東西去買,是要把這種知識,已經説清楚、講明白的中醫理論,要通過媒體,更簡單、更直接地向大眾去傳播,這就是轉化,也叫傳遞中醫藥的科學內涵。現在需要這樣的工作,包括我們今天的對話,實際上就是做這樣的工作,我呢,是把我們接觸到的中醫核心理論説清楚、講明白。這個對大家正確地理解中醫的理論,發揮中藥的作用,特別是在減少微迴圈障礙相關疾病方面的這個應用和推廣方面,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那在我們和國外的學術交流中,比如説像這個世界微迴圈大會這樣的國際會議,您的這個研究成果,是否在海外進行這樣一個傳播?那我們海外的專家學者對您的一個研究成果是否接受呢?

韓晶岩:我是從1992年,在日本微迴圈學會做的第一次報告,以後每年做報告,然後,做了評議員,在十年前做了理事。日本學會沒有常務理事,十七個理事就是常務理事。我現在是常務理事之一。每年在日本的微迴圈學會做報告,包括(2021年)日本微迴圈大會的唯一一個特邀報告,就是我做的,五十分鐘。(今年)我帶著團隊,我做一個Syposium(專題報告)《芪丹參益氣滴丸對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心臟微血管滲出的改善作用和機理》的報告,我的一個學生也做Syposium(專題報告)《注射用用益氣復脈改善心肌梗死大鼠肺微血管滲出的作用和機理的》報告,另兩個學生做獲獎的候選報告,在日本微迴圈大會,每年我們都要發聲的,而我們發的聲音都是中醫藥改善微迴圈的道理。在美國微迴圈學會,原來叫EB大會,基礎醫學大會,我們每年都去。在歐洲微迴圈大會上,兩年一屆,我們肯定做報告的。澳大利亞也跟我們有關係。所以,在世界微迴圈的領域裏,不僅僅在世界微迴圈大會四年一屆做報告,在每個國家和每個地區,我們都是被邀請去做報告,而且在世界微迴圈這個圈內,有個雜誌《Microcirculation》叫微迴圈,那個期刊我是編委,負責亞洲地區和這個藥理學方面的審稿。通過我們的努力,把一批中國的好的論文都在國際主流的期刊發表。我們的團隊在海外的期刊,特別是在SCI收錄的主流期刊,發了105篇論文,特別是有5個期刊邀請寫綜述,就是《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Engineering》等這些世界一流期刊。我們把研究結果匯成理論,登出來。那麼,我們下一個任務就把我們這些已經發表的原著論文,已經發表的綜述,下一步寫專著。我們今年要出版《熱毒血瘀》,明年要出版《氣虛血瘀》的專著。通過這種方式把我們的研究結果,更簡單地向社會進行傳播。

主持人:那在未來,您認為應該如何去做好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蘊含的精髓,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容,更好地去促進人類健康的發展?

韓晶岩:因為這些複雜性的疾病,包括與免疫異常和微迴圈障礙相關的疾病,都是我們現代醫學比較困惑的,它困惑就導致了對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缺少有效的武器和方法,而在這些領域裏,中藥有系統的理論,有系統的方法,而這些理論方法通過我們以及其他一些團隊的努力,在逐漸地揭示它的科學內涵,使我們的臨床醫生,使我們醫學生能夠學習到、理解到,甚至應用到。應用到的結果就是一些外國治不了的病,我們就能治了。讓我們知道的怎麼預防,怎麼去治療,就減少患者的痛苦,就減少了國家醫療財政。這樣的話,就推進了中國的大健康。

主持人:那在我們本期節目的最後,能不能請您來聊聊,在未來如何去促進我們中西醫結合的這樣的一個發展?抓手在哪?

韓晶岩:首先中西醫結合不是簡單地在一種疾病狀態下,又有中醫的診斷,又有西醫的診斷,在西醫的治療基礎上,加上中醫治療,這是非常非常低級的結合。高級的結合是什麼呢?怎麼認識疾病,現代醫學界是靜態的比較多,而中醫是動態比較多。怎麼治療疾病,現代醫學是用一個成分,去治療“網路”,而中醫用多成分的動態調控“網路”。在這個領域去結合,更高理論的。這個結合需要國家的投入,對中醫的理論和作用機制説清楚、講明白。説清楚、講明白了,臨床用了,有效了,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成果就出來了。第二,誰來用,醫生來用,因為中西醫結合不能是老百姓用,他沒有處方權。醫生怎麼培養醫生?現在是中醫的院校培養中醫生,西醫院校培養西醫生。還需要一些中醫院校和西醫院校培養一批高水準的中西醫結合人才。但是,中西醫結合人才有個缺個口,中西醫結合只有學術的博士學位,沒有專業的博士學位,就導致中西結合這個領域缺少高水準的專業人才,這個需要國家儘快地彌補上。中西醫結合不僅僅是中醫藥大學,像北中醫、上中醫都在做,像北大、清華、協和這樣的高水準的綜合大學,一定要把你們的研究本事拿出一部分來,把精力放在破解中醫藥原理上,這在推動我們國家中西醫結合這個進度上發揮重要的作用。研究項目,因為中西結合,它是個複雜研究,不能像現代醫學和簡單地中醫學那麼去研究,那樣力度不夠,需要整體的,從臨床入手、基礎的、動態的、多組學的、多學科的、網路藥理的、結構藥理的多學科,才能破解中醫藥原理。所以,它需要系統地研究,需要組成一個高水準的團隊,系統地投入。最重要的是提高認知,就是弘揚中西結合,是用中醫人和現代科學團隊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來解決我們國家的民眾健康的問題,這是一個大戰略。這種戰略需要大家有高度的共識,高度的認可,有系統地實施。

主持人:此次訪談,我們與韓晶岩教授共同探討了關於我國微迴圈領域的醫學研究及創新,特別是中醫藥改善微迴圈障礙、血瘀與活血化瘀理論的科學內涵,也分享了韓晶岩教授及其率領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天士力微迴圈研究中心發展背後的故事。秉承以人為本、仁愛濟世之心,相信韓晶岩教授及其帶領團隊將在中醫藥與微迴圈領域、闡明中醫核心理論的科學內涵方面,以及新藥創制方面上取得更多的成果。感謝大家收看本期節目,也感謝韓晶岩教授做客我們節目。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 閱讀全文 >
<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