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 攝影/鄭亮
神舟十八號任務恰逢第九個中國航太日。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始,正式開啟了中國的航太時代。實際上,從上個世紀50-60年代開始,我們就在為航太事業的發展做準備。因此,整個中國航太已經走過了50-60年的歷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載人航太事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早期的上個世紀的70年代,中國有當時第一個載人航太計劃“曙光計劃”,只不過那個時候無論是我們的技術實力還是經濟條件,都不允許把這個計劃繼續做下去。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在各方面都具備了發展載人航太技術的條件。所以,在1992年我們啟動了中國載人航太計劃,稱之為“921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建立了一個“三步走”的目標,應當説中國的載人航太從一開始就制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目標,這也是為什麼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沒有走大的彎路,能夠取得目前成就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三步走”其實非常的不容易。從1992年正式立項開始,直到1999年,我們才發射了第一艘實驗性的飛船——神舟一號飛船。那麼此後,又經歷了神舟二號、三號、四號四艘無人飛船,直到2003年的10月,楊利偉作為第一個中國人,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實現了千年飛天夢想。此後,我們又通過2005年的神舟六號任務,夯實了在天地往返技術方面的成果,實現了多人、多天的在軌飛行。這是我們的第一個階段,主要是掌握乘組的天地往返運輸技術為主,也就是將人安全地送上天,再安全地返回地球。
此後,在神舟七號任務中,由翟志剛實現了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掌握了出艙活動技術,又通過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行任務,掌握了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有人手動交會對接的關鍵技術。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掌握了載人航太的三大基本技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利用天宮一號由王亞平進行了中國第一次太空授課,有多達6000萬的中小學生觀看這次授課,應當説也創造了一次歷史。
此後,又利用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了航太員的中期在軌駐留,由景海鵬和陳冬在天宮二號裏面駐留了一個月,掌握了航太員在太空中的中期駐留技術,以及利用天宮二號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掌握了航太器的推進劑在軌補加的技術。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掌握了建造空間站所需要的絕大多數的關鍵技術。
在2020年,進行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次實驗性發射。在2021年,發射了天和一號核心艙,並且由神舟十二號乘組駐留3個月,由神舟十三號乘組在軌駐留半年的時間。利用這兩個乘組的工作,驗證了多項的建造和運營維護空間站所需要的各項關鍵技術,正式拉開空間站的建造序幕。
此後,又發射了神舟十四號的載人飛船。在神舟十四號乘組駐站的半年期間,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分別發射與空間站交會對接,最終形成了一個T字型構成的組合體。在神舟十五號3名航太員駐站期間,正式完成了空間站的建造。此後,從神舟十六號開始,神舟十六號、十七號、十八號飛船就處在空間站的應用與發展階段,進入了這樣一個新階段。
未來,空間站將在軌運作至少十年以上的時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空間站還要進行進一步擴展,最終有可能建成一個六艙的組合體,它的最大重量將達到180噸左右,接近國際空間站的一半,就可以完成更多的更好的科學實驗。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巡天空間望遠鏡,它將和中國空間站在軌、共軌運作,必要的時候可以對接與空間站進行推進劑補加和維修、更換元器件、升級等等這樣一些操作,被譽為中國的哈勃,它的主徑的口徑直徑達到2米,觀測視長相當於哈勃望遠鏡的幾百倍之多。所以,我們也期待它能夠取得更多的科學成果。而更為重要的是,天宮空間站不但是中國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合作的平臺。
中國航太強國的建設,國際合作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我們期待這方面的指標能夠順利地達成。目前,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已經和聯合國的外空司合作,聯合徵集了很多的國外的科學實驗,這些科學實驗由國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出,由國外進行研製和製造,將送到中國空間站開展科學研究。
根據林西強主任的發佈,目前國外航太員造訪中國空間站的工作也已經在準備中,我們期待未來在中國的空間站看到國外的科學家來開展科學實驗,那這將進一步深化中國在航太領域的國際合作。我相信,未來中國的載人登月,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另外一個千年夢想之後,也會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國際合作,也期待看到中國航太員與國外的航太員乘坐中國的飛船和登月著陸器共同在月面漫步的場景。
(本期人員:編導/佟靜;後期/劉凱;攝像/王一辰 劉凱;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