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徐洪才:新質生産力在哪?要培育還要加速,推它一把
 

時間:2024年3月12日

嘉賓: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 徐洪才

中國網:什麼是新質生産力?它具有哪些新模式新特點?我們又如何培育新質生産力?針對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邀著名經濟學家徐洪才與網友們進行探討。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楊佳 攝)

中國網:徐主任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徐洪才: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在節目的開始,想請您和我們談一下,您對新質生産力這個概念本身的理解。它與傳統意義上的生産力有何不同?

徐洪才:新質生産力的概念的提出,有鮮明的時代的背景和特點。因為過去這些年,咱們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舊的動能正在衰落、衰減,新的動能正在培育,正在成長。這個新舊接替的過程反映出,傳統的生産要素——資本、土地、勞動等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是在下降的。中國經濟體量這麼大,單位GDP的産出需要的投入增加了;同時,我們感覺到過去那一種外延擴張型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了,無非就是投資的增加、出口拉動,等等;那麼環境和資源的支撐能力也是難以匹配的。所以,我們未來要走高品質發展的道路,這就要求我們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借力於科技創新。技術的進步推動我們在量的擴張的過程當中,品質方面要進一步地優化提升。這就體現在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還有碳排放的不斷減少;同時體現在勞動率的大幅提升,比如説傳統産業農業,過去靠這種手工勞作的話,一個人可能耕耘5-10畝土地,可能就差不多了。那麼在借力於大型農機裝備的先進生産力、科技的力量,一個農民耕耘50畝、100畝乃至1000畝土地,也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

因此,大家感覺到,這种經濟效率的提升,讓時間、空間的概念打破了,今非昔比了。所以,大家也都分享了新質生産力快速發展的紅利,體現在科技創新的成果在傳統産業的大量推廣應用,效率提升,資源消耗不斷地下降,産業不斷地升級,具體體現為我們老百姓日常消費和服務的便捷性,品質已經大不一樣了。所以,大家已經習慣於此了。手機下單,然後送貨到府,全球各地的一些好的特色産品可以招之即來。以前哪有這回事啊,對吧?包括我們現在日常的出行,坐飛機、坐高鐵都不一樣了。還有數字技術的應用,讓老百姓受益是最多的。一部智慧手機,各種資訊紛至遝來,那麼你處理生活活動、經濟活動,無論是私人的活動還是公務活動,都借力於網路的世界、數字技術。所以大家感覺到未來這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産力在經濟增長當中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那麼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進一步強調,通過夯實創新的基礎,發展新質生産力,這是符合實際的,對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的高品質發展一定會産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網:那您怎麼看待新質生産力所帶來的這种經濟的增長?它和過去我們這種傳統的生産力之間有怎樣的相互促進的作用,應該如何銜接呢?

徐洪才:這裡面不是簡單地説拋棄傳統的東西,而是在繼承基礎上進一步地發揚光大。比如説傳統的農業,我們正在進行深刻的變革。大型農機裝備的使用,包括無人機,它産生的生産力的威力是很大的。與此同時,你的産品在市場上銷售也要通過數字技術的管理。現在的物流配送體系、快遞等等,尤其是跨境電商,讓大家感覺到很大的便捷性,背後的支撐力量是數字技術——二維碼一掃,我們手機支付,快捷、便捷。這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從投資,從消費,從不同的産業、農業、工業、服務業,各行各業都能看得出來這種新質生産力産生的威力,是隨處可見,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中國網:中央在去年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並且大力倡導,是否意味著,在當前的經濟困難面前,運用傳統方式已經難以奏效了,而必須另辟蹊徑?您怎麼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以及中央提倡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意圖?

徐洪才:意圖是顯而易見的,就是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挖掘經濟發展的潛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的目標。

過去我們擴大投資,但是這個投資現在很難找到熱點了。比如説傳統的基建,在發達地區可能處於飽和(狀態)了,發展過程當中一些偏遠地區可能還需要,但是它的短期經濟效益也並不明顯,你投得多可能短期看是一種資源浪費。另外,從消費來看,我們基本的消費需求已經充分地得到滿足了,大家吃好、喝好、穿好,已經滿足了,但是還有一些改善型的、升級型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麼這裡面,要挖掘這個經濟的潛力,需要借力於技術創新。

我們經常講衣食住行,我們基本的需求,很多方面都是有限的。我們每天吃上三碗飯,你不可能每天胡吃海喝,吃上五碗、六碗,沒這必要。但是不同的特色,我們都嘗一嘗它的味道。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做客《中國訪談》演播室。(楊佳 攝)

另外,衣食住行,“衣”這個可選擇的餘地是很大的,你可以有一些時尚性的,當然也有人觀念比較陳舊,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是讓生活更加美好,這種追求是無限的,特別是出行這個空間的概念。我説“衣食住行,行者無疆”,那麼世界之大,一個地球都難以滿足你的需求了,有人還想搞太空旅遊。

總結來看,這些傳統的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新的技術應用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對未來,我覺得我們在這個方面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我覺得找準了方向。

中國網:近些年來,其實中央一直在提我們要走高品質發展的道路,那麼到底什麼是高品質發展,具體有哪些要求呢?

徐洪才:高品質發展,其實概括起來講,就是經濟的效率進一步地提升,産業的結構進一步地升級,技術的水準進一步地推進、進步。這都是抽象意義上講的,也有一些具體的指標。比如説我們單位GDP的能源消耗,要逐步地下降,單位GDP的碳排放要進一步地減少;效率的提升——原來機器代替了人,現在這個電腦、數字設備代替了人代替了人腦,對吧?

這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也進一步地強調了這一點,那麼就是這些高科技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以及未來的産業,有很多重點領域,我們中國已經處於甚至接近國際前沿的水準,有些技術也在突破。那麼整體來看,我們現在還是體現了這種多樣性——傳統的這種發展方式依然存在,可能還會延續很長的時間,但是一些新的産業、新的技術已經開始應用,這樣一種多層次性是我們(的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

中國網:那麼在您看來,中國當下的經濟狀況,有哪些方面已經達到了這個高品質發展的要求,還有哪些方面是沒有達到的?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將如何為我們國家高品質的發展提供助力呢?

徐洪才:這個高和低是對而言的,就是説我們相對於國際的先進水準,我們看看大體上處於什麼位置。 那麼整體來看,我們中國經濟處在社會的初級階段,還是發展中國家這樣一個整體的發展階段,這樣一個判斷,是符合實際的。那麼我們産業的結構轉型,前面也講到了,也體現了多層次性,差異還比較大,發展不平衡,是我們當下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吧。所以,我們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事業的話,實現高品質發展,首先是體現在經濟發展、産業結構的升級、先進技術的應用,讓老百姓分享這個技術發展的紅利。

中國網:去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是提到了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其實我們多年以來一直強調科技創新,只是我們當下強調的科技創新主要是指這種顛覆性的技術和前沿技術,您能否舉幾個例子給我們闡釋一下有哪些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又形成了怎樣的高品質生産力和新動能呢?

徐洪才:這個顛覆性的技術其實是體現在對傳統技術的一種顛覆性的改變上面。比如説最近幾年,我們5G通信技術的發展,其實大家都受益的,你的智慧手機速度很快,但是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我注意到,近期國際社會一些跨國公司在醞釀6G的應用。在一些新的技術、智慧技術應用方面,比如説去年推出的ChatGPT,還有近期美國推出的Sora,等等,這些技術的應用,我覺得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傳統技術的整個的産業結構,那麼未來的發展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其實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裏面已經明確講的,就是戰略性的、先導性的一些技術,那麼我們要動用國家的力量。當然,我們也要動員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這個沒有國家的力量,也很難趕超,很難取得重大突破。過去我們在一些技術、數字技術的基礎設施方面,政府部門其實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各地建了很多算力中心、超級算力中心,我們經常講算力也是生産力嘛。

那麼這些基礎性的公共服務的平臺,現在它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應該服務於我們成千上萬中小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那麼現在業內也有一種説法,就是“最後一公里”,我們沒有打破,或者説還不同程度存在“數字爛尾樓”的現象。這是借用房地産領域的一個概念,這説明整個技術的推廣應用,這個“最後一公里”也很重要。政府本身也是責無旁貸的。另外我們整個的市場體系還沒形成。那麼未來創新驅動型的國家,對一些新的先進性生産要素,新質生産力,我們要進入市場進行交易。比如大數據,一些商業數據的這種市場化的交易,還有智慧財産權的保護等等,那麼推動它的成果的應用和轉化,這個至關重要。過去多年,我們也強調專、精、特、新這些企業的成長,但是我們相關的政策這個效果還有待顯現。特別是資本市場過去幾年深度調整,對創業板,對科創板的負面影響,對我們的投資者、對創業者也産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等等。這影響了我們的創新創業。

所以,我覺得新質生産力,從國家層面上看它是強調一些重點,不可能鬍子眉毛一把抓。但是從整個國家、社會的層面來看,我覺得還是要協同發力。那麼中央的政策,《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就是要發揮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不用揚鞭自奮蹄”,這就需要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需要一個有利於創業者的創新創業的環境。

我們過去在整個的體制機制方面有很多改善,但是還不夠,對智慧財産權的尊重、保護,對個人科技成果的承認,這個獎勵機制,我覺得還不夠,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的觀念當中還有一些障礙,過去我們強調的這個大家團隊精神,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是領導英明,領導的結果,個人顯得微乎其微,這錯了。

那麼,如何在提升個體的積極性的同時發揮團隊協同創新的能力、作用,我認為,我們未來在體制機制、在政策層面、在整個的文化層面,我們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國網:剛才我們提到了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那麼我們想著重談一下新模式,您認為,新質生産力所催生出來的新模式具有怎樣的特點?

徐洪才:過去這些年,獨角獸企業的發展也是參差不齊的。最近幾年,我們中國在這方面放慢了腳步,相比于美國的獨角獸企業,我們落伍了。坦率地講,有政策方面的負面影響,也有整個經濟週期(的問題),還有疫情的影響,是多重因素的疊加。那麼其實我們講要培育這種工匠精神,要發展專、精、特、新企業,要優化營商環境,那麼其實就是要鼓勵大家創新創業。那麼企業家他的合法權益、産權,還有個人生命安全,要依法得到保護。一直都在強調,從政策面上我們不斷地強調這一點,但實際上表現得並不能令人滿意。所以,要提振民營企業家的這種創業的信心,增強他的這種動力,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去年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三十一條(《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今年也在醞釀,要從立法的高度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大開放,對標國際高標準,等等,多管齊下,那麼還要持續地努力。

我們這個新質生産力、高品質發展,最終這個創新成果是體現在你的産業發展方面。那麼最近幾年,我們的研發投資是不斷地增加的,相關的稅收政策也是給予了很多優惠。但是各地的發展並不平衡,在一些中西部地區,現在推動經濟增長,我看依然依靠傳統的要素投入,招商引資,拉來大項目,非常“內卷”,在一定程度上,我認為是過度競爭、零和遊戲。

在發達地區,比如在廣州,在廣東地區,在江蘇省、浙江省等這些發達地區,其實創新發揮的作用是越來越大了。比如浙江省的數字經濟在全國是領先的,廣東省的先進製造業在全國也是遙遙領先的。還有我們的江蘇省,大家感覺到整個蘇南地區,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當中,蘇州,也包括南京,還有合肥這些相關的城市,發展的勢頭也很猛,在製造業,在大型裝備、高科技這些領域裏面(的努力)是不遺餘力的。大家已經嘗到甜頭了。

未來,我們這種高品質的發展,這個創新驅動,各地也展開了這種有序的競爭。那麼這種有序的競爭,我相信一定會催生更多的新模式、新業態,特別是體現在我們的一些平臺經濟,這些龍頭公司會進一步地發展。

過去這些年,大家感覺到,我們中國耳熟能詳的、有國際影響力的像阿里巴巴、騰訊、華為這些公司,最近這些年坦率地講已經放慢了它的發展的速度,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中國網:人們在談及新質生産力的時候常常説的一個詞是“培育”,那麼説明新質生産力是需要培育的,那首先就是政策性的引導和扶持。那麼您認為,培育新質生産力需要怎樣的政策環境,尤其是財政金融方面?

徐洪才:培育有豐富的內涵,首先政府要一馬當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政策環境,特別是包容、友好型的這個政策氛圍,不要老挑毛病,要允許犯錯、試錯,因為創新就是面對不確定性,面對風險。如果大家都十拿九穩,那這個事就不是創新的概念。政府在這方面,我覺得有很多工作要做,就是説跟市場之間、監管之間要産生一個良性的互動,要傾聽企業家和市場的呼聲,不能老落伍于我們的創新,或者説成為創新的絆腳石。我覺得這個是要引起高度重視的。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多層次的這種支撐保障體系,比如你講到的稅收,我們要有一些傾斜。現在我看是鞭打快牛,咱們有些稅種——增值稅,對服務業、對高科技這塊其實是不利的。我們要引導這種産業的轉型升級,獎懲分明,對資源消耗、碳排放嚴重的落後産能的這些領域,我們要加大處罰的力度;對於一些先進的、承擔一定風險的、短期經濟效益並不明顯的這些創新型的企業,我們要予以支援,但支援力度目前並不夠。

另外的話就是金融支援,我們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在這方面表現也不太好,尤其是資本市場。最近兩年,我看我們整個金融體系有一點倒退,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這種金融體系現在有一點回歸,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資本市場這一塊受到了衝擊。另外就是在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金融科技服務於我們實體經濟,提升金融服務的能力,在這方面,我們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等等。所以,我覺得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不僅要培育還要加速。到了臨門一腳的時候,99度該加1度的時候,就要給它推動一把,這叫加速器。建立多層次的這樣一個體制機制以後,我相信我們未來的高品質發展還會加速。

中國網:發展新質生産力,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可以説是一支非常重要的主力軍,那對於我國當下的投資環境以及營商環境,您有怎樣的評價?對於未來您有哪些建議呢?

徐洪才:我覺得沿海地區、發達地區營商環境好一些,比如像深圳、杭州乃至上海好一些,中西部地區相對差一點。總體上大家都高舉高打,瞄準國際高標準,但是實際情況參差不齊。那麼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要改善你當地的硬體和軟體條件,讓這些企業能夠落地生根,願意在這裡面發展壯大。那麼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從硬體上看,你這裡面的一些基礎設施要進一步地改善;從軟體上看,你的人才使用,要有一批高素質的人才在這裡扎堆;還有産業的集聚集群效應、配套,這個很重要;法律法規政策層面,比如稅收政策,還有政府的服務體系、服務的效率。很多地方老是説“只要跑一趟就行了”,有人説“一趟都不用跑”,因為網上這個數字化的政府服務體系已然形成,等等。但是坦率地講,受制于歷史和現實的條件,各地資源稟賦並不一樣,所以反映出各地的營商環境,這個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我認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要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制度。這是國際標準。我們跟這個相比,還確實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要營造一個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關鍵是要促進公平競爭,就是國有的、民營的,還有外商的,大家一起幹,大家感覺到沒有任何歧視。這也是很難的,有些東西可能是無形的,是個潛規則,那麼任重道遠。各地我覺得要加油,特別是要自覺地向先進水準——內地向沿海、落後向先進看齊。

中國網:好,感謝徐主任為我們帶來新質生産力相關問題的精彩解答!

(本期人員:責編/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劉凱/房小琪;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劉凱/房小琪;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