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清華大學王勇:發展新質生産力 需開拓哪些新思維?
 

時間:2024年3月12日
嘉賓:王勇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網《中國訪談》2024年兩會特別報道。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調研時第一次提出“新質生産力”,到“新質生産力”正式寫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報告,這一新概念成為培育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力量,也為強國建設指明瞭方向。究竟什麼是新質生産力?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開闢“新賽道”?本期節目我們就此採訪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 攝影/倫曉璇

中國網:王教授您好!歡迎您作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您怎麼看待當下中國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時代背景呢?

王勇: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是發展新質生産力,這需要結合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路徑。在疫情衝擊之後,中國經濟進入全面復蘇的態勢,需要持續輸入新的發展動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延續了自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強調的“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我們黨這一貫重視生産力理論的優良傳統。經濟發展,生産力是基礎,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發展新質生産力,首先是把生産力放在一個更加重要的地位上,其次是考慮“新質”。“新質”就是不斷地借助新的技術、新的組織方式為我國經濟復蘇注入持續的動力,這在未來一段時間都非常重要。所以,“發展新質生産力”將對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網: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開拓怎樣的新思維?

王勇:在大的思維模式上,打造新質生産力,第一,要更加重視創新,特別是技術領域的創新;第二,要更加重視開放;第三,是要加大自主培養體系。

技術創新方面,創新是推動社會經濟全方位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創新作為一种經濟發展的動力,在經濟學界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認知。例如,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羅默提出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

改革開放方面,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不僅提出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也提出要實現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國在很多領域都在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步伐,對很多國家實現了單方面的免簽。在市場準入方面,金融領域等都大幅度地降低了準入的門檻,更多地向國際規則靠攏。

因為發展新質生産力,一方面需要在技術源頭上引進來;另一方面,需要在這些技術領域有標準的話語權。如果能成為標準的制定者,就能夠成為引領者。而要成為標準的制定者,則需要對外開放。如果我們關起門搞自己的標準,是沒法進行引領的。所以,發展新質生産力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是開放的思維,哪怕對外開放可能遇到地緣政治等問題。

第三個思維是自主培養體系要加大。在創新方面,特別是推動發展新質生産力方面有不同的環節,例如技術的原創環節、應用環節,需要我們本土消化、本土原創。在這個領域,我們需要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特別是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 攝影/倫曉璇

中國網: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那麼哪些領域是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誰又是主力軍呢?

王勇:結合我國目前産業發展的一些現狀來看,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第一個領域,可能是新能源領域。不管是鋰電池生産,還是新能源汽車製造等方面,中國目前在新能源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新能源汽車已經可以反銷到德國、法國、美國這些傳統的汽車製造大國。去年我國汽車的出口量也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的增量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因此,未來應該進一步加大新能源技術,包括汽車生産技術的研發和推動,推動新能源在未來甚至是2027年走向世界的前沿,起到引領作用。這是特別值得我國各級政府和投資者關注的領域。

第二個領域,航空産業。我國自主研製的大飛機C919已經開始領取試航證,進行商業運營。航空産業正在迅速地發展,能夠帶動更多的産業鏈上下游、尤其是是材料産業的發展。

第三個領域,是數字技術、數字經濟領域。數字技術方面,我國在核心的晶片領域,正在逐步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此外,在移動支付、在網際網路的應用,包括大模型方面,也能跟得上最新發展的步伐。儘管在大模型領域,現在美國是領先的態勢,但除了美國之外,能夠跟上這個趨勢的國家,目前也只有中國。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未來在數字技術、人工智慧技術方面,我們也會形成新質生産力。

所以,我認為這三大領域在未來的發展能夠取得比較大的突破,甚至能夠取得一定的領先優勢。

中國網:新質生産力的“新”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如何實現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相互促進,同頻共振,有哪些重點工作,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王勇:這涉及到剛才討論的,在發展新質生産力方面的一些創新思維。除了強調技術創新之外,也應該重視體制的變革、體制的創新。因為要想更好地把技術應用到産業,中間會有一個跳躍。過去我們經常講,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大學有很多好的技術專利,但是為什麼都沒能走向産業,因為從技術上的可行性到産業或經濟上的可行性還是存在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可能需要一部分具有企業家才能的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去轉化、彌補。但是大部分科技人員擅長的還是在技術領域創新,而不是在商業領域、産業領域。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打造一批既懂科研又懂經營的領軍型人才。我認為這些人才可遇不可求,這個空白需要由企業家來填補。當然,除了讓企業家參與創新,還需要為企業的創新提供配套金融服務的VC、風險資本等等。所以,需要打通這些通道。

中國網:今年1月份,工信部等七部門發佈了《關於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規定了發展目標,要到2025年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未來産業發展模式,那麼未來産業的發展模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王勇: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産業模式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供給帶動型或者供給驅動型;另外一類是需求拉動型。

我們可以看到,成熟産業往往是技術驅動型。因為産業需求已經很明確,需要做的就是能不能有新的技術把生産效率提高,把成本降下來,用更低的價格來滿足社會民眾已有的需求。這是成熟産業。

而未來産業的發展一般要靠需求拉動。因為未來産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還不夠明確未來老百姓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在創新經濟學裏有一個“死亡峽谷”的説法,意思是創新出很多的技術之後,最後在轉換的時候卻發現可能社會民眾並不需要這個東西。

中國網:對,老百姓不“買單”。

王勇:不“買單”,這就陷入了“死亡峽谷”。所以未來産業發展模式是靠需求拉動的。我們需要更好地關注未來需求的一些變化。我國老百姓在消費領域有個明顯的優點,即大家比較願意擁抱新技術、新産品,對創新的支援較大。但是應該看到,支援未來産業的發展,僅靠本土的需求還不夠,需要一個更加廣泛的市場。所以,在打造未來産業新模式上,應該有前面強調的開放的思維,用需求拉動産業發展,更好地取得突破。

比如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特別是大模型技術,其實就是需求導向型的技術。這種技術出來之後,一個多月ChatGPT的註冊量就突破1個億,成為所有應用類産品發展用戶數最快的産品。有了這樣的需求引領之後,這個大模型的底層需要用的硬體技術是什麼呢?是英偉達的高性能顯示卡技術。在這之前,英偉達很早就生産出A100、H100,但大家當時不知道它的應用前景是什麼。由於缺少應用需求場景的評判,英偉達的股票價格沒有太大的上漲。但是等到大模型出來之後,大家意識到了它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英偉達股票價格立即上漲,而且馬上獲得了鉅額的資金支援公司做進一步的研發。企業通過需求又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的創新。

所以,發展未來産業,要把需求放在第一位,通過需求的滾動來帶動技術研發創新的投入。而且只要有巨大的需求,風險資本,VC/PE也願意支援新技術的研發。因此,未來産業發展在模式上要更加注重需求引領的模式。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 攝影/倫曉璇

中國網:提到中國未來增長的新動能,離不開數字經濟,數據要素。去年年底的時候,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那麼目前中國的數據産量已經佔到了全球數據總量的10.5%。如何發揮好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實現經濟規模和效率的倍增?您對此有哪些建議?

王勇:以前我們叫“網際網路+”,現在叫“數據要素×”,這個“×”實際是個倍增的效應,是個賦能的效應。那麼,在現實經濟活動中,數據要素是怎麼賦能的?賦能的關鍵環節在什麼地方?我認為是在決策環節,因為數據會形成資訊,擁有資訊之後可以更好地提高決策品質,減少決策上的失誤,減少因為決策失誤所産生的成本。

所以,要想發揮“數據要素×”,最關鍵的是決策機制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因為在大數據時代,面臨海量的數據,要想發揮“數據要素×”支援決策的作用,就要優先發展處理數據能夠形成資訊、形成決策支援的技術。例如人工智慧技術,大模型技術,其實大模型處理的文本數據可以服務於每一個人,通過海量文本提取有效的資訊或者知識來支撐我們做更好的決策。

現在的數據産業,比較多的還是數據交易,很多地方建了大數據交易所。我個人更關注如何出臺更好的政策,支援相關數據處理技術企業做出更好的模型,幫助大家做好決策。

中國網:那麼這會對過去的發展模式産生怎樣的影響和變革呢?

王勇:現在正在逐漸形成數字經濟的形態。大的經濟形態,可以概括為三類,第一類是農業經濟,第二類是工業經濟,第三類是數字經濟。中國現在處在一個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逐漸過渡的形態。這三种經濟形態都有不同的績效特徵。農業經濟的表現是容易形成短缺,因為土地的生産力是邊際遞減的。工業經濟的表現是容易形成過剩,我國前幾年之所以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因為很多行業出現了産能過剩。數字經濟的績效特徵是什麼呢?農業經濟是短缺,工業經濟是過剩,數字經濟的表現是相對比較精準。

而要做到精準的前提,是要發揮數據要素的作用。我國有著海量的數據,如果能夠形成很好的數據處理技術,提煉出更加有效的資訊,讓我們的決策更加準確,就能更好地提高經濟運作效率,使得經濟形態變成一種精準的經濟,減少一些無謂的浪費和損失,這會惠及各行各業。

然而當前在工業生産領域,還沒有做到真正的“數據要素×”。儘管有些企業是接單生産,但也可能存在一些失誤和浪費,原材料的使用也未必精準。在未來産業領域,目前我們對用戶的需求可能也存在著一些誤區。但是有了數據之後,就可以精準地了解用戶的需求是什麼。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提高經濟運作的效率,讓數字經濟變得更加精準。

中國網:對於未來2024年中國的經濟,您有怎樣的預期和寄語呢?

王勇:2024年我國經濟應該比2023年樂觀一些。2024年的走勢要從短期經濟分析來看。短期經濟分析一般還是看“三駕馬車”:消費、出口和投資。預計2024年消費的表現可能還會延續2023年的勢頭,消費應該有比較穩定的增長,繼續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一個有力的力量。

出口方面,2023年5月以後,我們出口形勢不是特別樂觀。今年,出口也遇到一些挑戰,例如歐洲開始調查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或將設置一些貿易壁壘。但總體上預計今年的出口會比2023年好一些,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助力作用會有所恢復。

投資方面,去年投資拖累最大的還是房地産投資。今年我國相關政策正在放寬,甚至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房地産政策也在逐漸放寬。預計今年房地産的投資增速可能還是負的,但應該不會下降到去年的-9.6%。

所以從這幾個數據來看,預計2024年我國經濟表現會比2023年好一些。

中國網:謝謝王教授接受我們的採訪,感謝!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佟靜;攝像:董超 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佟靜;攝像:董超 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