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張格明委員:發展新質生産力為率先實現鐵路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時間:2024年3月5日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 張格明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2024全國兩會“強國有我 共創發展‘新’動能”系列訪談。2023年9月,“新質生産力”概念首次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關注點之一。近年來,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發達的高鐵網和最現代化的鐵路網,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也帶動了沿線經濟飛速發展。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鐵路工程建設中有哪些新技術手段?本期節目,邀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張格明與廣大網友交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張格明。(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中國網:張委員,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

張格明: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今年的全國兩會,您的提案關注的是哪些方面的內容?

張格明:我今年的提案是繼續圍繞高原鐵路工程建設中新能源裝備的研發與應用來提出的。之所以提出這個提案,是因為去年我就這個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建議,這個建議也得到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國家電網等承辦單位的積極回應,取得了良好的開局。在國鐵集團牽頭組織下,目前全線已經研發了230台套的裝備在試用,應該説取得比較良好的一個局面。對提高我們工程的建造效率,減少各種環境的影響和污染,降低能耗起到比較好的作用。

今年這個提案是在進一步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我們發現新能源裝備的應用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地方,比方説工程的適用性,它的一些性能的指標,包括配換電的設備設施的配套,以及它的標準化的一些問題(有)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地方。

所以今年的提案主要是圍繞這個層面的這些問題或者不足提出來的,希望國家層面繼續給予政策的支援,推動新能源裝備在高原鐵路工程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網:近十年來,您一直致力於高速鐵路地震安全防護技術研究,實現了多項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突破。目前,您和團隊為鐵路工程建設地震防護提供了哪些新技術手段?

張格明:地震預警技術實際上是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高鐵的地震預警系統是2018年研發成型。通過這些年的應用,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我們正在進一步完善地震預警技術的演算法或者叫模型,以提高地震預警的準確性、及時性。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我們以前的地震預警模型是基於統計概念的模型,我們現在運用了最新的人工智慧演算法來提高它的準確性、及時性,那麼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還充分利用中國地震局建成的地震預警系統工程的産出資訊和高鐵的地震預警資訊進行融合預警,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地震預警的精準性、實時性。

第三個方面是我們將地震預警的報警的參數做進一步的優化。根據鐵路結構物震損的情況,來確定新的報警參數和閾值。

這是我們在地震預警技術上做了三個方面的提升工作。近年來開展的還有一項工作就是圍繞高原鐵路的地震安全防範做的一些工作,主要目的是建設一個適合高原鐵路特殊地質環境下的地震預警系統,為高原鐵路工程建設和運營保駕護航。

中國網:2023 年 9 月,“新質生産力”概念首次提出。作為鐵路工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您是如何理解新質生産力這一概念?

張格明:新質生産力這個概念提出來比較新,那麼我一直在學習了解中。我初步理解新質生産力是一個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産力。它是以高技術、高效能、高品質為基本的特徵的一個現代化生産力。

中國網:從您的研究領域和調研情況來看,發展新質生産力對鐵路工程建設會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張格明:通過調研,我認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對推動鐵路工程建設可以起到三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個是推動鐵路工程建設數字化轉型。逐步實現數字化設計,智慧建造,提高工程建設的效率。

第二個是推動工程建設的標準化、專業化、模組化、資訊化,提高工程建設的品質,減少建設成本。

第三個是推動鐵路工程建設的綠色化。通過使用環保材料、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簡而言之,發展新質生産力,對於推動鐵路高品質發展,率先實現鐵路現代化提供了新動能。

中國網:感謝張委員做客我們的節目。

張格明:謝謝!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裴希婷;攝像:董超  王一辰;攝影:董寧;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採訪:裴希婷;攝像:董超 王一辰;攝影:董寧;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