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024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45週年紀念日。在經歷了6年的激烈對抗和衝撞,正走在“脫鉤斷鏈”和欲罷不能之間的中美關係,在新的一年中將走向何方?中美建交及此後的交往給世界帶來了什麼?兩國關係45年的起伏得失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示?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就上述問題特邀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教授,與網友們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想。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李佳 攝)
中國網:達巍主任您好!今天特別高興能夠邀請到您接受我們的專訪。
達巍:謝謝你們來採訪。
中國網:我們經常説,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到2024年1月1日,中美建交就走過了45週年。在過去的45年當中,中美關係起起伏伏,我們就不在這兒贅述了。但我們也可以來總結一下,中美建交對於世界來説有怎樣的啟示?又為世界帶來了哪些好處呢?
達巍:從1949年到1979年,中美是沒有外交關係的。那麼中間——剛才你説經歷了起起伏伏,最終還是建立了一個外交關係,而且後來中美關係有很長足的發展。其實這個我覺得首先説明一件事兒,就是歸根到底,中美關係還是要好起來才行;歸根到底,中美兩個國家不能隔絕。兩國的人民是有交往的需要的,兩個國家從利益的角度來説還是要走到一起的。我們1949年以後,甚至——比方説在朝鮮戰場打了一場戰爭,熱戰、冷戰都經歷過,最終還是克服了困難,走到一起去。我想這個就説明中美兩國的接近、交往,這是一個人民的需要,也是一個國家的需要。
另外,建交的過程,我們其實現在回顧70年代,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1979年建交,中國和美國在當時差異是很大的。70年代,包括尼克松訪華的時候,我們中國還在一個極“左”的歲月當中。美國呢,尼克松政府是一個共和黨,共和黨是美國的右翼了,政治上是右邊;然後尼克松又是右翼裏面的強硬派。這兩個國家其實當時差異很大。但是我們兩個國家能夠超越意識形態的分歧,超越國家基本制度的分歧,也超越一些具體利益上的差異,因為我們有一些共同利益,能夠走到一起。這就説明,中美關係要往前發展,還是要超越這些意識形態、價值觀、國家制度的這種差異,要以各自的國家利益作為根本的遵循。我想這樣的話,中美關係就能夠往前走。我想這個是最大的,我覺得是最大的啟示,兩個啟示。
至於説中美建交的好處,那很多。首先,其實我們想,一個最大的事情是往往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就是有些事情沒發生你就不會意識到,一旦發生它會有多糟。比如中美關係1972年破冰以後首先緩和了。1979年建交,中美兩國之間沒有發生戰爭,沒有特別緊張的時期,而且整個亞太地區非常和平。由於中美的這種緩和,整個亞太地區冷戰的局面就逐漸地結束了,那麼給後來整個亞太地區,包括中國、美國這兩個國家後面的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和平的外部環境。
今天,45年以後,我們回顧去看的時候,很容易把它當成理所當然的,好像我們這個地區天然就應該是和平的,其實不是的。如果沒有51年前的破冰,沒有45年前的建交,那我們這個地區的環境也許是很差的。只不過——我就説它沒有發生,我們就以為它是理所應當的。所以,我想中美建交最大的好處是給整個世界,特別是給亞太地區,給中美兩國,都提供了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當然,中美兩個國家在裏邊都實現了長足的發展,我覺得都獲益了。兩國有很多的戰略的合作,也有經貿的合作、人員的這種人文的往來,這些對兩國都是有很多好處的。
中國網:也就是説在過去45年當中,中美是從完全不同的國家制度、不同意識形態的兩個國家最終建交走到一起,是非常不易的。
達巍:對。
中國網:但是也是迎合了人民的需要和國家的需要,走到了一起。
達巍:是的,而且我們實際上是兩個國家都享受了和平的紅利,我們也可以説這個地區甚至全世界其實都享受了中美建交帶來的紅利。
中國網:對,給兩國和全球都帶來了諸多的好處。但是在美國,有一些人認為,美國同中國建交並且向中國打開了進入世貿組織的大門是個歷史性的錯誤,那麼果真是這樣嗎?
達巍:這是美國國內一小部分人(的觀點),最近幾年確實有這樣的雜音。我想説,首先這個也不是美國主流的聲音,確實有一部分人這麼講。對這種觀點,當然我是完全不能同意的。這個觀點是有根本性錯誤的,就是我剛才説的,首先他們犯了我前面説的那個錯誤,他們覺得好像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實際上如果中美不建交,如果沒有後來中美關係的快速發展,包括中國入世、中美經濟的快速發展,實際上我們整個的外部環境、美國整個的外部環境會比現在差很多,美國也不會得到好處。
另外,我們不説那個,即使看建交以後,當然中國經濟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實際上美國自己的經濟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美國在中美建交以後,不僅我們整個改變了冷戰的格局,然後美國在冷戰後成為了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這個其實是美國——我們可以説權勢地位達到了頂峰。美國當然在這整個的和平紅利裏收到很大的好處。
當然,今天看到中國,比方中國經濟崛起、中國科技的發展,美國有一些人心裏不平衡。其實我們不用追溯特別遠的歷史,就看過去幾十年,美國的經濟在全球經濟的比重其實是大致穩定的。冷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的經濟規模大概是全球經濟規模的1/4左右,25%;今天美國(經濟佔比)大概是24%。你要30年這麼看,沒有太大的變化。當然中間有起伏,美國曾經到達過將近30%,在90年代末;但是後來又回到25%,就是它大致一直在這個線上。
當然,中國崛起了,也有一些國家的份額相應下降了。但美國其實是保持平穩的,而且美國——剛才我説,在這個過程當中經濟發展,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中美建交這种經濟往來給美國帶來了非常多的比如説美國消費者廉價的商品、廉價的消費品,幫美國平抑了物價;中國購買美國的國債;中國大量的學生、中國的人員大量地到美國去,中美的人文交流給美國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其實美國如果看它自身,應該承認它獲得了很多。這部分人的想法是,相比于中國他有點心裏不平衡,因為中國發展得很快,在過去的40年裏。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説的“相對獲益、絕對獲益”。美國的絕對獲益是沒有問題的,中美都有絕對獲益。但也許美國有些人覺得相對中國,它的獲益沒那麼大,那麼他心裏就不平衡了。其實相比于中國,全世界很少有國家在過去40年裏有中國這麼大的發展,中國其實經歷了一個奇跡。所以,我想美國的這種聲音都是目前看到中國崛起以後的一種失落的表現,我覺得這種觀點我是完全不贊同的。
中國網:我知道您前不久其實也到美國和當地的一些專家學者進行交流,那在他們當中主流的聲音會認為,中美建交美國是吃虧的嗎?
達巍:我接觸的美國的學者,我覺得,就是真的做中國(研究)的,研究中國的,我沒有聽到任何人説美國是吃虧的。當然,他們對具體的政策,具體的比方某件事情,可能有他們的批評和抱怨。這個我想難免。但是總體來説,我認為主流的美國中國問題專家不是這樣的。但是美國現在的一個問題是,這些主流的做中國(研究)、研究中國的這些專家,他們在美國整個決策當中的聲音、音量其實是有限的。美國的對華政策好多時候也受到比如説研究安全的,或者某些意識形態部門的,包括有些社交媒體上面的各種各樣的聲音,都對美國的政策有影響。剛才我説的專業圈子以外這個雜音比較多。中美,世界各國,我們的外交決策都是面臨這樣的狀態,就是參與者在增多,美國也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白璐;攝像:王一辰/劉凱;後期:劉凱;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