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同比增長5.5%,經濟運作整體恢復向好,創新動能持續增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與此同時,7月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指出,當前經濟運作面臨新的困難挑戰,經濟恢復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的經濟運作情況?又該如何理解不斷向好的宏觀經濟數據與微觀主體感受之間的“溫差”?就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特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進行分析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專訪 (攝影:楊佳)
中國網:目前宏觀經濟各個領域,其實它恢復的進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説表現出了冷熱不均的態勢,但其實這種“溫差”也體現在了宏觀經濟數據和微觀主體之間感受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宏觀經濟數據持續向好,另一方面微觀主體對於這种經濟恢復的感受不是特別得明顯,不是特別得深刻。那麼您對這樣的“溫差”有什麼樣的理解呢?
陳文玲:我覺得,這種“溫差”實際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還是結構性的問題,實際上這種溫差就表明瞭我們現在中國經濟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比如説國有企業的利潤是上升的但民營企業的投資、利潤上升幅度很低的,有些領域還是比較困難的。
但我們(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政策,“兩個毫不動搖”這是大政方針,始終就沒有變過。黨中央、國務院對於民營企業、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家的支援力度是非常大的。我覺得中國的奇跡就是由若干個企業創造創新構成的。如果我們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和有創造力的企業能夠結合起來,我覺得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還會有更強的爆發力。
中國網:但是我們微觀主體,包括您提到的民營企業,還有個人,比如説個體或普通的老百姓,可能沒有特別地感受到經濟復蘇帶來的變化,不像宏觀數據那麼直觀。對於這種“溫差”,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陳文玲:我覺得這確實是有“溫差”,這個“溫差”就在於,我們低收入群體佔我們人口比重還很大。這個群體現在的收入只是滿足他的剛性消費需求,也就是説生存性的消費需求。這群人他恰恰是消費能力弱,但是消費意願強,他們最終消費率高;最終消費率低的是高收入人群。所以,它正好形成一個反差。其實高收入群體無論是疫情中還是現在,他並不缺錢花,(是否消費)取決於他的消費意願。然而低收入人群,他是有效購買能力不足。所以,這是我們很大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我覺得它帶有一定的階段性,一方面經濟在復蘇,有些就業崗位的供給還不充足;另一方面,經濟在修復時期,有一些企業還沒有能力像以前那樣吸納大量的就業人群。還有就是,隨著數字化基礎設施以及企業走向現代化,特別是製造業,智慧製造水準越高,吸納的勞動力越少,其實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反差。還有結構性的,就是疫情中倒下的一批吸納就業比較強的服務業(企業),現在還在修復。再加上我們年輕人現在的就業觀。所以,我覺得它是多重因素導致這個就業的群體在就業問題上非常突出。
中國網:所以,根據您的分析,我理解,就是我們這個宏觀和微觀之間的“溫差”,一方面有結構性的因素,還有我們社會發展階段所導致的因素,還有就是經濟增長,政策紅利的釋放需要時間的傳導,才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經濟增長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陳文玲:我覺得我們黨中央、國務院,我們政策的方向,還有我們國家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這個大的方略,主旨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核心要義。我覺得這是從中國共産黨建立之初一直到現在,始終不變的宗旨。所以,我們現在的政策,包括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包括提振消費,包括提高供給能力,實際上也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滿足的程度夠不夠?我覺得不夠。特別是對於低收入群體,對於現在就業比較困難的群體,對於那些還比較迷茫的、找不到未來發展方向的群體,也包括對於那些現在存在著實際困難的群體(來説),就是“溫差”中最冷的那部分,他這個實際困難解決不了。所以,我們將來要解決這種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是要有一個制度性的設計,就是對不同的群體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到底通過什麼樣的供給方式來滿足和解決。這樣,我覺得社會的“溫差”就不會那麼大。
(本期人員:記者:白璐;攝像:董超、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