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同比增長5.5%,經濟運作整體恢復向好,創新動能持續增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與此同時,7月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指出,當前經濟運作面臨新的困難挑戰,經濟恢復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我們應如何看待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的運作表現?是否達到了市場的預期?就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特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進行分析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專訪 (攝影:楊佳)
中國網:陳老師您好!首先很高興也很榮幸今天能夠邀請到您接受我們的專訪。
陳文玲:非常高興今天能接受你的採訪。
中國網:7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運作的一些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我國的國民經濟在上半年實現了5.5%較快速度的增長,特別是服務業、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等方面表現非常亮眼,可以説成為了經濟增長重要的支撐;但另外一個方面,宏觀經濟運作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比如説價格指數持續走低,青年群體的失業率依然比較高,房地産市場持續下行,還有出口增速有一定程度的回落等等。那麼您如何評價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的運作表現?
陳文玲:我覺得今年中國經濟運作總體表現應該説還是不錯的。雖然説低於一些人的預期,但是也高於很多人的預期。我們怎麼看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我覺得5.5%還是積極的、向上的、給人信心的這樣一個數字。因為今年一季度是4.5%,但去年一季度是4.8%,等於今年一季度GDP增速比去年同期的4.8%還是減少了0.3個百分點。但是二季度,今年增速是6.3%,所以,這兩個季度平均下來是5.5%,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的增長目標在5%左右,上半年增速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5%左右的速度。
我覺得關鍵是下半年,如果我們能保持5%左右的增速,今年全年在5%以上,這還是有希望的。上半年,我覺得總體上是有亮點、有熱點、有優點,但是(也有)不盡人意的或者説還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我覺得看經濟增長,現在是處於非正常情況下經濟增速的評價。為什麼説是非正常條件下呢?因為我們近三年出現了國際上大的變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專訪 (攝影:楊佳)
第一,就是大國博弈加劇,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打壓、圍堵,方方面面設障,可以説和我們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我們打壓越來越嚴厲,越來越嚴苛。所以,中國企業和産業鏈外移,包括外商投資都受到一定影響。加上美國這種政策的外溢效應,比如現在美聯儲連續11次加息,它的兩年期國債都在5%左右。我們三年期的國債才2.85%,這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向美國回流。所以,對我們的經濟或者投資,不能説沒有壓力,對我們的股市不能説沒有壓力。所以,外部環境最大的一個變化是,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打壓在加劇,而不是在減緩。雖然你看布林肯也來了,耶倫也來了,克裏也來了,但是我認為都沒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美國要轉變對中國經濟的遏制打壓,對中國整體戰略定位必須得變。到目前為止,美國對中國長臂管轄涉及到1300多個實體,對我們企業造成很大影響,對中國的投資也造成很大的影響。特別重要的是,美國不斷地在我們周邊製造這些緊張氣氛,它造成的這種“戰爭威脅論”,戰爭恐懼、焦慮的這種情緒已經感染到我們經濟的運作,感染到投資、購房。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外部環境,我們必須看到。
第二個外部環境的變化就是烏克蘭危機。烏克蘭危機從去年2月24日以來,其實美國對俄羅斯進行了非常嚴厲的,(甚至是)歷史上最嚴厲的這種制裁,而且威脅要對中國進行連帶制裁。那麼中國實際上在這個問題上始終堅持的是中立立場,而且一直在勸和促談。我覺得俄烏衝突,特別是早期,對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我們很多企業不敢跟美國相關企業進行交易,我們在全球佈局方面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第三個因素就是世紀疫情。過去三年(我們)經歷了百年不遇的疫情,給我們非常大的衝擊和影響,特別是2022年,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我在年初就談到,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長一定是四個階段,首先是要有一個修復期,然後是恢復,然後是反彈,然後是復歸。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三年過去了,在大的外部環境惡化的背景下,我們的經濟肯定不是説疫情政策放開以後馬上就應聲而上的,它一定是有修復期的。這三年給我們帶來的,就是預期減弱——供給衝擊——需求收縮。實際上最大的問題是預期,因為這三年企業的活躍度不超過70%。這種不活躍狀態可以説有很多是停業的,有一些是歇業的,有一些就是“死亡”、“休克”的。現在從休克轉向復蘇,但是已經死亡的很難再重生。還有很多企業是因為(疫情)三年(遇到)很大的困難,流動資金不足,員工的就業來源不足,或者它的技術儲備不足等等各種問題。所以,我們看到中國18-24歲這個群體失業率是21.3%。現在看起來好像是年輕人的問題,實際上是企業的問題。因為我們企業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是服務業,是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恰恰是這些行業、企業在三年疫情中是受影響最大的。所以,企業是要有修復期的。
另外,在美國強力遏制下,一方面對我們高技術的企業的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禁供,另一方面推動頭部企業向外轉移,那麼這些頭部企業其實是在帶動我們中國的一些跟它配套的這些關聯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産業鏈上的企業在向外轉移。
所以,我覺得中國現在5.5%的經濟增速,在大型經濟體裏還算比較好的。總的來説,儘管這三年是非正常的,但是我們經濟向好的這個基本要素是沒有變的,而且我們有一些基本要素具有長週期的優勢,可以塑造中國長週期發展的優勢,可以塑造我們未來持續保持在中速增長或者中高速增長這樣的基礎條件。比如説,剛剛你提到的綠色發展的優勢,因為我們現在綠色發展,除了新能源汽車在全球一枝獨秀(以外),我們將節能減排降耗這些方面,實際上都納入到“十四五”規劃的強制性的約束性指標(當中),那麼這些指標還是照常地在該下降的下降,該調整的調整。那麼比如説我們現在碳足跡、碳排放、碳捕捉,在這些方面,在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當中,中國佔到全球的25%,我們光伏的生産能力,光伏裝機規模也是全球排在第一的,我們的風能在全世界也是排在前列的。所以説新能源是我們的亮點,綠色發展是我們的亮點,確實是亮點。現在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底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專訪 (攝影:楊佳)
所以,我覺得經濟學家分析問題,也包括政治家分析問題,一定是要看全局,看整個世界,橫向比較,看週期,進行長週期的比較,而不是説(只看)這一個點,這一個數字。我覺得分析問題,實際要有宏闊的視野。比如説我們新基建的創新發展,我覺得這是我們非常大的亮點,我們已經向建立創新型國家邁出了非常重大的步伐,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效。就以新基建為例,到6月底為止,我們已經完成5G基站超293萬個,我們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已經覆蓋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覺得中國從長週期看,我們的基本面以及我們發展的底層邏輯還是不變的。我剛才講到,綠色發展是社會中的底色、亮色,我們的長週期塑造的比較優勢,比如説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5G,北斗衛星系統,我們現在還在打造算力底座和超算系統,比如東數西算,還有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這樣形成我們基於強大算力和5G全覆蓋的基礎設施上的優勢。有了這樣的優勢,我覺得未來會形成很多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消費供給能力、商業模式、智慧製造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我到華為調研,看到華為新建設的展廳,已經展出了基於5G條件下設計的各種各樣産業數字化的場景,人工智慧在5G這一基礎設施上的新應用,包括採掘業也可以做到礦下無人採掘,這都是顛覆性的行業變化,業態變化。我也曾到中興通訊調研,中興通訊基於5G的幾十種産業數字化的樣板間也在形成。 所以,我就覺得我們應該走下去看看我們企業的這些創造,(可以)看到中國創新能力在提高,並沒有因為美國的遏制打壓,我們的高科技(發展)就看不到未來,我們看到的是更好的未來。這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
中國網:基於您剛才的介紹,我了解到,我們應該用更加全面,更加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上半年的經濟增速,而不是單單看數據。而且根據您的介紹,我們也了解到,當前基於國內外的一些情況以及我們所處的特定的時期,5.5%的增速已經算不錯的表現了。
陳文玲:對。
中國網:可以説為下半年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一個比較良好的基礎,而且對世界來説也有一定貢獻。
陳文玲:那當然,像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都調高了對中國的經濟預期,2021年之前,中國連續十年對世界經濟的年均貢獻達到38.63%。2022年,這一比重雖然降低了,但也在30%以上。所以,中國還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個地位是沒有變的。
(本期人員:記者:白璐;攝像:董超、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