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污染水排海”述評一:“海上切爾諾貝利化”成為現實?
 

時間:2023年6月20日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金嬴

中國網:據日本媒體報道,福島第一核電站運營方東京電力公司于6月12日開始試運作核污染水排海相關設備,試運作預計持續兩周,以檢查設備是否存在問題,試運作使用淡水排放。兩周後,核污染水排海行動將可能隨時開啟。自日本政府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推出後,國內和國際社會紛紛出現了擔憂和反對的聲音。核污染水的危害為何嚴重?福島核事故的“海上切爾諾貝利化”是否成為現實?本期節目,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金嬴為您述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金嬴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金贏:2023年夏天可以説整個世界的一個關注焦點就是福島核污染水的排海問題。這個問題讓我們想起了發生在12年前的那場“3·11”大地震。今天的核污(染)水問題之所以是一個嚴重的備受世界矚目的問題,是與那場核事故分不開的。

我們要了解今天核污(染)水的發展趨勢以及排放問題根本的性質,我們恐怕必須首先要回顧一下這場福島核事故史無前例的嚴重程度。

2011年3月11號,大家都知道發生了被稱為“東日本大地震”的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型複合災難。為什麼我們説它是大型複合災難呢?因為它不是一次簡單的核事故,它是融合了有地震觀測以來最嚴重的九級地震,加上大海嘯,加上三個反應堆的堆芯熔毀這樣一起複合的重大災難。這場災難發生之後,對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可以説是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挑戰。

因為我們知道人類從20世紀下半葉進入核能時代之後,發生了四次核事故。1957年英國核事故,大概是一個三級核事故,1979的美國三里島核事故和1986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及福島核事故。從評級上來説,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最嚴重的七級。所謂的“七級核事故”就是它對整個環境的放射性污染物質的釋放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相當嚴重的水準。福島核事故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雖然同為七級核事故,但是現在據日本國內外的科學家的一個檢算,福島核事故向環境釋放的放射性物質實際上超出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大約為2到10倍。

我們曾經在一份關於福島核事故的研究著作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如果形象地比較,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福島核事故,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一個控制核反應爐分裂失敗的事故,所以它造成了嚴重的爆炸,産生巨大的熱浪以及放射性物質的彌散,這個是“火熱”。而福島核事故,因為三個反應堆都出現了堆芯熔毀,用句通俗的話説,等於是整個反應堆燒漏了。燒漏了之後,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大量的冷卻水加上雨水,加上地下水,持續地與熔毀的堆芯發生接觸,變成高放射性的核污染水,這個是“水深”。這也恰恰是為什麼到今天福島核事故處理進度緩慢、福島核污染水排放會引起各方嚴重關切的最根本的原因。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福島第一核電站這個事故有幾處致命的問題。第一,剛才我們已經談到這個災難是大型複合災難。第二,三個反應堆以及其他的兩個反應堆也有一些“較為”不嚴重,但實際上也很嚴重的事故。所以,它是一個連鎖的事故,不像切爾諾貝利、三里島都是單個反應堆,它是多個反應堆同時發生事故。

現在來看,結合福島核污染水問題來看,比較嚴重的、比較難辦的就是當時福島核電站選址以及最後核電廠建成有嚴重的隱患,為什麼這麼説呢?本來這個核電站應該是建在一個海拔35米高的山坡上,但當時為了考慮取海水方便,也為了節約成本,所以人為地就把這個山坡削減到了10米。因此在2011年大海嘯來臨的時候,就遭受了海嘯的襲擊。同時這個選址還選在了日本的一個叫阿武隈山脈的地下水系之上。按照常理,核電站或者核電廠應該選在“幹址”上,也就是沒有地下水流過,可恰恰因為削低了海拔高度,同時又處在一個地下水系的上方,我們用專業的話就是它處於一個“濕址”之上,這就造成了在事故發生之後,地下水的控制和管理面臨著空前的挑戰。

所以,今天我們談到核污染水問題,必須要知道核污染水是怎麼生成的。簡而言之就是在事故的初期,因為有三個反應堆以及另外的反應堆需要不斷地進行注水冷卻,這個大概每天要注入四五百噸的水,這與高放射性的堆芯接觸,成為了核污染水。同時,由於地下水每天有七八百噸的地下水要流經核電站的所在廠房,這中間有一半的地下水又和熔毀的堆芯發生接觸,成為核污染水。我們知道日本處在太平洋,然後它每年都要經歷兩個月的颱風季,大量的雨水又和高放射性的堆芯發生了接觸,成為了核污染水。

還有一個就是由於發生了大的地震,整個福島第一核電站可以説是一個“跑冒滴漏”的多發區,這樣的話就是我剛才提到的“水深火熱”。

所以當時日本主流媒體就提出來“一定要想萬全的措施,防止福島核電站的‘海上切爾諾貝利化’”。經過十來年的整治,以及各種手段的不徹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非常遺憾地説,當年提出的福島核事故的“海上切爾諾貝利化”,可以説很不幸地成為了一個現實。


(本期人員:編導:裴希婷;攝像:董超 王一辰;圖片:楊佳;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裴希婷;攝像:董超 王一辰;圖片:楊佳;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