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2022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效緣何超過預期
 

時間:2023年5月19日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網:當前,我國從南向北推進的春播已進入尾聲。今年農業面臨怎樣的形勢?2022年農村經濟發展又取得了哪些成績?近日出版的《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22~2023)》一書對此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邀該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研究員來進行解答。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倫曉璇 攝)

中國網:魏老師,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魏後凱:大家好!

中國網:首先,想請您跟我們介紹一下《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22-2023)》的編寫情況以及整個《綠皮書》系列大致的情況。

魏後凱:《農村綠皮書》這個(編制)應該比較早了,是1993年開始編制的,到今年我們一共編了31本,一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跟國家統計局農村經濟社會司合作的這麼一個結晶,30多年,相當不容易。

從今年的這個版本來看,《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22-2023)》,因為我們主要是對前一年(2022年)的基本情況做一個全面的、系統的梳理跟歸納,然後對今年(2023年)的農村經濟發展的趨勢做一個預測。

實際上,這些年來《農村綠皮書》每年的報告都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一個總報告,第二部分是專題篇,第三部分是熱點篇。

中國網:我們看到,其實《農村綠皮書》中採用了非常豐富的、大量的數據,請問您一下,書中採用的這些數據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魏後凱:我們這些數據首先的來源是國家統計局。還有別的數據來源於國家有關部委的一些機構,比如農業農村部、海關,這裡面已經公佈的這麼一些數據。還有國際對比的一些數據,有些是來源於海外的一些國際組織。第三個渠道就是農發所自己調查的,我們課題組,還有所裏相關調查的數據。因為從2020年開始,我們搞了一個“中國鄉村振興調查數據庫”,在全國10個省市進行大規模的調查。

這套書出來得比較早,(數據)比較全面、比較系統,農村的一個情況,對我們的學習研究、對我們有關部門的決策都能起到很重要的參考作用。政府部門,包括我知道很多部門,政府的、國務院的、全國人大的,都來要這本書。

中國網:從《綠皮書》反映的情況來看,2022年我國農業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績,您認為2022年我國農業取得的最突出的成果是什麼呢?

魏後凱:應該説,2022年我們農業農村尤其是農業的情況是相當不錯的,因為新冠疫情對農業的影響比對工業跟服務業的影響要小,對農村的影響要比對城市的影響相對小一點。在這麼一種情況下,加上我們有關部門在這一兩年對農業農村高度重視,所以應該説我們的農業農村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這裡面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一、我們保障了糧食安全。我們的糧食産量連續8年在1.3萬億斤以上。應該去年是1.37萬億斤,比2021年增長了0.5%。

二、我們的農業增長還是不錯的。從去年的情況來看,我們的GDP增長只有3.0%,但是我們的農業增加值比這個要高,一産增加值是4.1%,就是説GDP增長3%,我們的農業增長4.1%,增長速度更快,農林牧漁業獲得一個更快的增長。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得也比較快,連續多年農村居民收入都是要快於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從去年的情況看,我們的居民收入實際增長2.9%,城鎮居民是1.9%,那我們的農村居民達到了4.2%,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比城鎮居民要快了2.3個百分點。就是由於農村居民收入這些年來持續穩定地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持續穩定地縮小,去年一年就縮小了0.05。

應該説這都是我們的一些亮點,糧食有了,(糧食)安全有了保障,糧食在不斷地增産,農業的增長速度保持持續穩定地增長,在新冠疫情的這麼一個情況下。第三個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相對比較快,比城鎮居民要高,城鄉收入差距在持續不斷地縮小。我記得,我們做鄉村振興規劃的時候(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當初提出了城鄉居民收入比預期縮小0.05,去年一年就縮小了0.05。這也是不容易的。

中國網:那麼回顧一下去年的經驗,我們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克服困難,保障了糧食以及多種農産品的豐收呢?

魏後凱:我們前面講了,對農業農村工作高度地重視,每年的年初有一個中央“一號文件”,緊接著對春耕都是高度重視,很多資金都是提前下達的。這裡面,第一就是對包括中央“一號文件”在內,一年來發表了一系列規劃文件,對全國整個的“三農”工作有一個統籌安排,有一個統一的部署,而且要給它落實下去,這個我覺得是第一點。當然這個制度每年都是這樣的。

第二,加大了財政金融的這種支援力度,尤其是財政。因為去年我們國家財政投到農、林、水的支出量很大,應該是2.25萬億元。更重要的是,我們實際上可以發揮財政資金跟金融資金的這種合力作用,來推動“三農”的發展。這是第二個方面。

第三,這些年尤其是去年,在農業支撐條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耕地的保護,還有種業的振興、農業機械化裝備,等等,我們投入大量的資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高標準農田,我們就是新增1億畝高標準農田。這樣的話到去年底,全國高標準農田的總量達到10億畝。10億畝是一個什麼概念?也就意味著我們現在的耕地一半以上已經是高標準農田了。現在中央提出來要逐步把基本農田全部變為高標準農田,(離)這個目標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這樣一些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種業的振興、機械化推進、農業的綠色發展等等,這些為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提供了一個好的支撐條件。

中國網:您認為未來我國還可以出臺哪些持續性的惠農政策來增加支援力度呢?

魏後凱:我覺得,下一步我們農業的支援政策,首先一點就是要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麼一個目標。現在我們已經明確提出來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當然我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它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到2050年建成農業強國,但這裡面分階段穩步地推進。

在農業強國這麼一個目標下,我們農業的支援政策應該是有差異的,所以,我的想法應該是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麼一個目標,來對我們的農業支援保護政策來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它能夠滿足農業強國建設的需要。這是一個大的方向。

第二,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加大對農業農村支援的力度。剛才我講了,這些年來,我們農業支援的力度在不斷地加大,但我覺得就是跟國外相比、跟我們要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根據現在研究的數據,比如説歐洲的一些國家,比如德國,農民收入相當一部分是來源於政府的補貼。保糧食安全,(因為)它是一種公共産品。保糧食安全,按照現在這種依靠政府的政策跟補貼,使農民種糧能夠保本,要達到這麼一個水準的話,我覺得這個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也就是未來我們農民種糧,依靠政策性的補貼,他就基本上能夠保本,然後通過其他的一些措施就能夠獲取利益。這樣的話,我們就是需要加大政策、財政、金融等支援的力度。這是第二點。

第三,剛才講的也是我們這種農業支援保護政策。我覺得下一步應該是更多地向(增加)農民收入、綠色發展的這個方向進行轉變,在這麼一個框架下來構建一個與農業強國建設相適應的新型的農業支援政策體系,就是更多聚焦于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的綠色發展,往這個方向去進行轉變。

中國網:《綠皮書》反映2022年我國的脫貧攻堅成果在持續擴展,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在哪些方面有了拓展?有哪些方法來阻止農民返貧?

魏後凱:這些年來,我們832個脫貧縣連續多年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比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速都要快。去年我們832個貧困縣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是5.4%,全國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是4.2%,脫貧地區是5.4%,它就高了1.2個百分點。由於它的增長速度比全國農村居民的增速要高,這樣的話它的相對水準在不斷提高,也就是説脫貧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相當於全國平均水準的——我們把它叫相對水準——在不斷地提高,去年達到了75.1%,就相當於全國平均水準的3/4左右,這也是在不斷地提高。

中國網:差距在逐步地縮小?

魏後凱:差距在逐步地縮小。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差距的縮小主要是脫貧地區,它的收入增長得比較快引起的。我們可以看出來,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這三塊都比較快,比全國平均水準都要快。實際上我們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我們採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裏面的兩個底線要求——一個就是要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第二個是要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我們要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進行有效銜接,這裡面採取了很多政策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這個《綠皮書》裏有過歸納,我覺得我們也可以從收入增長的角度來看,可以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個就是它主要是促進工資性收入增長。工資性收入增長,採取的措施就是穩崗就業。你看看從年初一開始有關部門促進農民工就業,來增加農民就業,穩崗就業方面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實際上,我們去年脫貧地區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還是最主要的一個來源,但工資性收入有很多是他們到外地去打工的這麼一個工資性收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做客《中國訪談》演播室。(倫曉璇 攝)

第二是經營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實際上就是發展産業(的收入),包括一産、二産、三産。實際上為了促進脫貧地區産業的發展,我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我們的銜接的資金,就是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這麼一個銜接的資金。雖然我們已經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是我們去年還是增加了100個億,資金總規模達到1650億元,從去年的情況來看,銜接資金的55%以上都投向了産業;當然今年國家的要求是投向産業這個比例要超過60%。(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實際上我們是比較重視脫貧地區産業的發展,通過産業的發展來促進脫貧地區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它的持續穩定增長。

第三,穩定了,保持脫貧地區的政策穩定不變,這裡面實際就是轉移性的凈收入。因為脫貧地區轉移性收入這一塊很大,相當一部分是來源於政府。過去中央提出來,就是説脫貧地區自脫貧之日起,給予它5年的過渡期,5年過渡期保持政策不變,實際上也就是“扶開工給他送一程”。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們的第一批脫貧縣是2016年,實際上到現在已經到(期)了,但是後來我們國家把這個政策實際上又延續了,所有的脫貧縣都延續到2025年了。這樣的話更加有利於脫貧地區政策的穩定,實際上這就有利於增加他們轉移性的凈收入。

通過這三個方面的措施,實際上都在推進脫貧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持續穩定的快速增長。當然這裡面,現在也有一個問題,到目前為止脫貧地區還是沒有形成一個內生發展的這麼一個機制,這是未來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中國網:一個長效的機制?

魏後凱:因為現在脫貧地區收入的增長主要是靠工資性收入、靠轉移性凈收入這兩塊。工資性收入有很多是到外地去打工的工資性收入,轉移性凈收入有很多來源於政府,都是外來的。所以,脫貧地區內生發展的這麼一種長效機制,需要我們今後要花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量、更多的措施來推進它加快形成。

第二個方面,現在就是説脫貧地區832個脫貧縣實際上在分化,有的脫貧縣發展的(情況)是很不錯的,有的比非脫貧縣發展水準、發展勢頭都要好,有的還是相對比較滯後。所以,832個脫貧縣本身也在分化,我們要對這種現象引起重視。

中國網:像您剛才總結的這三點有我們過去的一些經驗和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過去這些年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問題,看能不能找到未來使得脫貧縣、脫貧地區可以持續內生發展的一些機制。

魏後凱: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因為五年過渡期,到2025年就結束了。因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進行有效銜接,就是這5年就要把這個銜接做好。這樣的話過渡期完了以後,全部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2025年以後,我們覺得要按照新的標準,就是搞一個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政策,重新按照新的標準來制定一個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政策,不限于現有的脫貧地區。因為剛才我們講了,現在脫貧縣在分化,其他的非脫貧縣也在分化。根據我們的研究,現在有一些非脫貧縣發展面臨的困難比脫貧縣還多呢。所以,在新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研究未來的一些政策,我的想法就是搞一個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政策。

中國網:我們再來看下一個問題,近些年來,農村的新産業、新業態進一步發展,農産品電商直採和定制生産,以及鄉村旅遊等新産業、新業態也是不斷地涌現,《綠皮書》中也談到了這一點,有哪些新業態是您覺得比較有發展前景的呢?

魏後凱:從新産業來看,一個典型的産業,我覺得就是預製菜産業。

中國網:“一號文件”中也提到了。

魏後凱:預製菜産業肯定是一個新的産業。隨著我們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和消費的升級,預製菜産業的規模會越來越大,因為城鄉居民的收入水準高了,生活節奏加快了,有很多東西他不願意自己來做了,可能通過預製菜産業給他加工好。粗加工以後,他買了就走了。這個産業的潛力很大。2021年這個規模是3500億元左右,一般預測到今年可能能夠超過5000億元。實際上越往後,預製菜産業的規模和前景,我認為都是巨大的。

從新模式來看,從新的業態來看的話,我們現在就是説一個很典型的農産品的網路的銷售,這裡面有很多的模式、很多的業態,比如什麼網路直播,各種各樣的通過網路的那種銷售,這個市場規模也是增長的速度很快,而且規模也是不斷地擴大。從去年(2022年)的情況來看,農産品的網上銷售5300億元左右,增長了9.2%,這個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往後走的話,農産品網上銷售、網路直播,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這種和數字化、資訊化、網路化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農産品的這種新的業態、新的模式會越來越多。這個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中國網:以你的觀察,新業態城鄉融合發展這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

魏後凱:應該説現在我們這種城鄉的融合發展,尤其是城鄉産業的融合發展一直在推進,但這裡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一個就是我們覺得這個融合的水準還不是太高;再一個就是從融合的方向來看,更多的是城裏的産業到農村去,更多的是一種外生、外來的。比如説搞電商,很多是城裏人搞的這個電商,只是把這個産品買來再銷出去,跟農民結合得並不是很緊,有的並沒有形成一個共同體。當然農民家裏的農場自己來銷售那就很緊密了,合作社那就很緊密了。

所以,下一步怎麼來提高産業融合水準,怎麼來使由這種外來的驅動轉向內生的發展,我覺得很重要。當然,要實現這樣一種轉變,首先要推進我們農業的規模化、組織化。首先要規模經營,能夠跟著組織起來,比如合作社、家庭農場,這樣的話你就能夠更好地有能力來對接市場,來採用一些新的技術。第二個,我覺得就是要解決他的融資難、融資貴,解決他的資金需求的問題。第三個方面,我覺得就是説還要解決他的科技、教育、文化水準和素養的問題。因為現在農業的經營人員離職業化和專業化還是有一定的距離,農業就業人口的文化素養、科學文化素質還是相對比較低的。所以,我們覺得通過規模化、組織化,通過解決他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通過提高他的科學文化素養等等多方面的途徑來促進,把農村的這一塊,這種産業水準給提高,這樣的話能更好地促進城鄉産業的融合。

中國網:謝謝魏老師為我們帶來如此精彩的解讀,再次感謝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謝謝!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王一辰/劉凱;後期:劉凱;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王一辰/劉凱;後期:劉凱;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