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在促進社會發展、服務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鐵路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自然環境的保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讓人、路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我國鐵路在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如何發揮作用?本期節目,特別採訪到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張格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張格明接受《中國訪談》節目專訪。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中國網:張委員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
張格明:謝謝。各位中國網的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今年的全國兩會,您的提案主要關注哪些方面的內容?
張格明:因為我一直關注和從事災害監測方面的工作,我今年的提案也是圍繞著鐵路工程建設,就是關於高原鐵路工程建設中新能源裝備的研發與應用。
高原鐵路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空氣稀薄,氧含量比較低,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一方面會導致傳統燃油動力施工裝備普遍面臨動力下降、能耗增加、排放污染加劇等問題,另一方面,由於特殊地質環境要求,高原鐵路普遍橋隧比較高,長距離隧道施工就出現施工設備“與人爭氧”、有害氣體大量積聚等安全隱患。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國鐵集團組織下,部分參建單位聯合相關工程設備生産企業積極開展了電動化施工裝備試點應用。簡單的説,新能源裝備就是通過動力電池替代內燃提供動力,其中包括挖掘機、裝載機、自卸車、混凝土罐車等施工裝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新能源工程裝備目前還是處於技術研發初期,電池儲能、大功率電力傳動、整機整合等電動化關鍵技術成熟度不夠,電力存儲、應急保障、充換電站等配套設施尚屬空白,上下游産業鏈配套不完善,導致電動化施工裝備産品類型少,設備工程適應能力依然不夠。
所以,我的提案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新能源工程裝備製造企業進一步增加技術研發投入,支援電力行業和相關新能源設備廠家在沿線建設配套的一些充換電、電池包更換的便利設施,推動新能源裝備、綠色裝備在高原鐵路工程建設中的應用。這一方面是鐵路工程建設的需要,第二方面也是推動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與自然和諧發展。
中國網:從您的提案中可以看出,您關注的是鐵路建設的綠色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鐵路,尤其是您聚焦的高原鐵路建設是如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呢?
張格明:高原鐵路所經過的區域地理環境非常特殊。從調研來看,鐵路沿線及周邊分佈了有眾多原始森林、高原草甸、高原濕地、乾旱河谷等這些生態特別敏感的區域。初步統計,大概涉及到國家自然保護區等這樣的敏感生態系統二十多處。我們知道,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干擾不可避免,所以,它的生態保護的壓力和任務特別艱巨。
國鐵集團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充分發揮我國特有新型舉國優勢,匯集各行各業精英的力量來共同開展高原鐵路的綠色設計、綠色施工。剛才我提到了新能源動力施工裝備的應用。再舉一個典型案例,高原山區鐵路通常設計有大量隧道,隧道施工會産生大量的棄渣,如果這些棄渣不能做很好的處理,將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為此,通過大量測試分析,大量的隧道棄渣可以變廢為寶,也就是通過機械破碎方式將岩石棄渣變為砂石料,一方面解決棄渣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可為工程建設中混凝土結構物提供非常便宜的建築材料,真正變廢為寶,應該説這也充分體現了重大工程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國網: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您作為科技界別的政協委員,如何理解這一內涵的?中國鐵路的發展又是如何體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呢?
張格明:我作為一名交通行業的從業人員,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最直觀的理解就是交通運輸行業要成為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關鍵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更應該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發揮開路先鋒的作用。
實際上我們國家的鐵路,特別是高速鐵路的建設迅猛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高鐵拉近了城市間、區域間、城際間的時空距離,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毫不誇張的説,是為我國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還是以鐵路為例,拉林鐵路開通以後,帶動了人員流動、物資的流動、資金流動,特別旅遊資源流動,對促進民族團結、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我想鐵路的發展特別是高速鐵路的發展,必將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繼續貢獻力量。
中國網: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截至目前,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涵蓋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國家和三分之一的國際組織。十年來,中國鐵路為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張格明:中歐班列是承載了共建“一帶一路”的責任,它開闢了歐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路陸通道和國際貿易的大通道,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鐵路的作用,貢獻了鐵路的力量,已經成為“一帶一路”亮麗的名片。
從2011年中歐班列始發啟航,到2022年,現已覆蓋歐洲25個國家208個城市,逐步“連點成線”“織線成網”,服務的網路已經覆蓋了整個歐洲,形成了縱貫歐亞大陸的交通大動脈。中歐班列充分發揮了國際鐵路聯運的優勢,為保障國際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目前,中歐班列已進入發展快車道,成為便利快捷、安全穩定、綠色經濟的新型國際運輸組織方式和具有強大輻射力、帶動力、影響力的國際物流品牌。未來中國鐵路將進一步發揮鐵路優勢,更好地服務高水準對外開放,為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網:您對於中國鐵路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有哪些建議?
張格明: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鐵路一直在以實際的行動來服務“一帶一路”高品質的建設,特別是中歐班列的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設,對促進區域經濟合作貢獻了鐵路的力量。
這些年來,我一直關注中歐班列的高品質開行,通過調研發現中歐班列在開行中還存在進一步優化的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我也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一是要加強鐵路口岸能力和後方鐵路通道能力的建設,重點解決中歐班列“卡”點和“堵”點問題。
二是要加強中歐班列物資集聚中心的建設,建議根據國內産業佈局、鐵路樞紐能力、開行班列基礎等,統籌協調區域聚集中心的建設。從目前調研情況看,地方對中歐班列聚集中心的建設都有很高的積極性,需要加強統籌協調,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建立中心的。
三是要加強與中歐班列沿線國家的“軟通關”,在基礎設施“硬通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資訊互聯互通,實現通關便利化。
我相信,中歐班列在未來仍將發揮推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繼續貢獻鐵路的力量。
中國網:下一步,中國鐵路將會以它哪些方面的發展,為實現更高水準的現代化鐵路強國貢獻力量呢?
張格明:黨的二十大吹響了我們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明確高品質發展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的目標任務。國鐵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結合鐵路的實際,明確了當前一個中心的任務是推動鐵路高品質發展、率先實現鐵路現代化,勇當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火車頭”。
具體的舉措實際上是努力在2025年構建“六個現代化體系”,包括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運輸服務體系、鐵路科技創新體系、鐵路安全保障體系、經營管理體系和現鐵路治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到2035年,鐵路基礎設施規模品質、技術裝備和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品質和産品供給品質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運輸安全水準、經營管理水準、現代治理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綠色環保優勢和綜合交通骨幹地位、服務保障和支撐引領作用、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全面增強,率先建成現代化鐵路強國,全面服務和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支撐。
中國網:感謝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張格明:謝謝。
<本期人員:編導:裴希婷 郭宇祺(實習);記者:裴希婷;圖片:楊佳;攝影:董超 劉凱 辛棟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