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華:要保護我們的健康,首先就要保護我們的地球
 

時間:2023年3月5日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潘家華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各位網友大家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點之一。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係呢?我們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又面臨著哪些重大課題和任務?就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研究員與網友們進行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做客中國網演播室。(楊楠 攝)

中國網:我們知道環境和健康其實也是息息相關的,而相關産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國際合作,所以我們了解到您被全球非盈利性組織國際健康與環境産業聯合會聘為了榮譽理事長。那麼您將如何帶領這個平臺,促進全球的健康,促進全球的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請您給我們從産業發展以及國際合作的角度來談一談。

潘家華:這真的是很榮幸。我們講人的福祉也就是健康,健康它本身就是一種産業,我們的衣食住行,這是健康的必需,我們生活的品質是健康的保障。我們各種物質消費,包括財富,也都關係到我們身體機能的健康,也包括我們精神的健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健康是我們人的生活的全部所在。

那麼如果是這樣的話,泛化的話,那就是所有的都屬於健康産業(範疇),當然我們也沒必要那麼泛化,我們就只是説這樣一種健康——食品安全,那是健康;醫療安全是健康,包括我們現在各種康養也是健康。那麼你看衣食住行都在這裡邊了,那這就是多少個産業。而且這樣的産業是對傳統的不健康的産業不僅是簡單的替代,而且是一種顛覆性的替代。

健康這些産業跟環境也是一個大的産業,而且我們自己就是環境的一部分,健康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所以圍繞我們的健康,環境也必須得與我們的健康相適應,我們必須得要保護和提升我們的環境。所以,環境也是一個比較大的産業,因為我們所有的生活的資料都是來自於環境。那麼這樣環境和健康,總體上講,它就是我們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全部所在。

也正是因為這樣,它並不是屬於某一個人、某一個群體、某一個社區,乃至於某一個國家,就能夠獨善其身的。你像這個空氣污染,它有邊界嗎?它沒邊界。這個海洋,顯然是我們人類共有的。所以你看在聯合國的2015年通過的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講的這樣的環境,它並不是我們講的具體的這麼一種污染或者這樣一些東西,而是講大的環境。

大的環境表現在這三個方面,一是氣候變化,如果是有霧霾、大氣污染、全球升溫,是全球性的,全人類的。所以這個地方它必須要有國際的這麼一種合作,而不是某一個國家就能夠完成的。

第二,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不是一種週期性的,它是屬於一旦失去,就不可存在了,將來就沒有了,我們子孫後代也就享受不了了。就和我們現在看恐龍,那就只能在教科書中間、在圖片中間看,現實的、真正的,已經看不到恐龍的真身了。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是我們人,當前人類的一種共同資産,也是我們子孫後代的。

第三個環境是我們的海洋。因為在海洋,我們地球土地面積才佔30%,70%都是屬於海洋的,那如果海洋全部被污染以後,那我們是不是整個地球都會生病呢?所以我們的海洋生物、海洋環境也是我們人類環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説是這樣的話,你説我們不光是一個國家,而且是屬於全球各大片區,全球攜起手來,為什麼説我們要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那就是因為我們是一個地球村,這個地球村的村民必須要保護我們這個地球。

中國網:所以説人類在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我們要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要共同攜手,一起來保護環境,同享一片藍天,才能貢獻綠色家園。

潘家華:這就是我們所期盼的未來,這就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中國網:好的,非常謝謝潘老師今天給我們帶來很精彩的解讀,也讓我們了解了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一些相關的知識。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白璐;攝像:董超/劉凱;後期:王一辰;攝影:楊楠;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案:韓琳;主持:白璐;攝像:董超/劉凱;後期:王一辰;攝影:楊楠;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